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案

  自然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界,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自然基礎。。下面是小編為您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一、課程標準
  ●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1***標準解讀
  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形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要真正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僅靠這樣的解釋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本條“標準”要求通過具體例項,從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來加以理解。關於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和本模組已涉及了許多內容,學習時只需要適當的複習和歸納;在此基礎上,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關鍵是要落實到一定的區域,“標準”中要求的“舉例”,即是指舉一定的區域***最好是學生學習過的區域***為例。地理環境整體性的概念還應注意其“現狀”和“變化”兩方面的內涵: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地理環境各要素並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為一個整體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徵上保持協調一致,並與總體特徵相統一。例如,我國西北內陸地區因深居大陸內部、距海遙遠,形成乾旱的環境特徵,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體現出乾旱環境的特徵。另一方面,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還表現為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以至整體環境狀態的變化,即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應。例如,濫伐森林和植樹造林都會對地理環境帶來一系列的不同影響。由此,人類在改造某環境要素時,應注意對其他要素以至整個環境所帶來的可能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空間尺度的區域,小到一個池塘、一塊田地,大到全球,其地理環境都具有整體性,並因此形成一個有機的統一體——系統:系統與其外部環境存在著複雜的物質和能量交換。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高中階段自然地理部分學習的總結和提高,同時為認識人類活動的合理性以及正確處理人地關係打下基礎。從空間因素看,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客觀現實,但是從時間因素看,自然環境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人類活動不僅要遵循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而且應預測因人類活動影響後的自然環境的發展變化趨勢。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綜合作用形成的,人類活動往往針對某自然地理要素並進而影響整個自然地理環境。為此,課程標準在要求理解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之前,單列此條“標準”要求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2***教學重點
  l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的表現
  l 以土壤形成為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3***教學目標
  l 能說出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概念,並舉例說明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l 通過剖析土壤的形成與氣候、生物、地形、人類活動等地理要素的關係,學會從整體角度綜合分析區域地理環境特徵。
  l 學會分析、評價自然資源綜合利用及其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4***教學方法
  l 案例分析法、讀圖教學法、組織討論法
  二、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上一節課我們以生物和人類活動為例,分析說明了某一自然地理要素變化對整體環境演變的影響,以及整體環境演變對某一自然地理要素變化的影響。從中我們可以初步認識到,組成自然地理環境***即地球表層***的各要素相互聯絡、相互制約,構成了一個整體系統。這節課我們進一步分析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一、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的表現***板書***
  自然地理環境是岩石圈、大氣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類圈等自然地理圈層組成的有機整體。
  【舉例分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表現在三個方面:
  表現一:每一要素都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其他要素相互聯絡和相互作用。
  如我國西北內陸地區地理環境整體性。
  表現二: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體的改變。
  如砍伐森林與植樹造林對地理環境各要素以至整個生態環境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表現三:某一要素的變化,對其他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
  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區砍伐森林,導致水土流失,會對下游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產生影響。
  【組織討論】集體完成課本P71活動題第4小題。
  如果某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壞,地理環境將發生哪些變化?
  參考答案:河流:流量變化加大,易發生洪澇;動物:物種減少;地下水:水量減少,水位下降;土壤:水土流失,土壤貧瘠。
  【承轉】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絡和相互作用,構成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下面我們就以土壤的形成為例,分析說明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作用。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環境的一個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一面“鏡子”。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氣候、地表物質、地形、水文條件、生物乃至人類活動。從多種因素對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絡和相互影響的,共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板書***
  ***一***成土母質與土壤***板書***
  1、成土母質的概念和形成
  成土母質是指岩石經過風化作用後形成的結構疏鬆的風化物。它是土壤的初始狀態,是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和植物礦物養分元素的最初來源。
  2、成土母質對土壤的物理性狀和化學組成的影響
  ***1***成土母質的粒度與土壤質地關係密切。
  發育在顆粒較細母質上的土壤:質地一般較細,含粉砂和黏粒較多,含砂粒較少。
  發育在顆粒較粗母質上的土壤:質地一般較粗,含砂粒較多,含粉砂和黏粒較少。
  發育在殘積物和坡積物上的土壤:含石塊較多
  發育在洪積物和沖積物上的土壤:具有明顯的質地分層特徵
  ***2***成土母質的化學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土壤的化學元素和養分。
  基性巖母質上發育的土壤:鈣、鐵、錳、鎂含量高
  酸性巖母質上發育的土壤:矽、鈉、鉀含量高
  二***氣候與土壤***板書***
  1、直接影響:氣候通過土壤與大氣之間不斷進行的水分和熱量交換,直接影響土壤的水熱狀況和土壤中物理、化學過程的性質與強度。
  2、間接影響:氣候通過影響岩石風化過程、外力地貌形態以及動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動等,間接地影響土壤的形成和發育。
  【組織討論】集體完成課本P73活動題第1、2小題。
  1、比較說明成土母質與土壤的區別和聯絡。
  參考答案:區別:土壤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而成土母質是岩石的風化物,不具備肥力。聯絡:成土母質是土壤的初始狀態,是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和植物礦物養分元素的最初來源,並且成土母質的粒度與土壤質地關係密切,成土母質的化學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土壤的化學元素和養分。
  2、有人說,熱帶地區的土壤層厚度比溫帶和寒帶地區的要大,這種說法對不對?說明你的理由。
  參考答案:不對。土壤中物理、化學過程的性質與強度,既與溫度有關,又與降水有關。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地帶,化學與生物風化強,有機殘體歸還多,風化殼厚,因而土壤層厚度較大;乾旱或寒冷地區風化殼薄,發育的土壤層也較薄。
  ***三***生物與土壤***板書***
  生物是土壤有機物質的來源,也是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土壤肥力的產生與生物作用密切關聯。
  【組織討論】集體完成課本P76活動題第1小題。
  1、為什麼說生物是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
  參考答案:生物是土壤有機質的來源,也是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生物的參與加快了成土過程,使土壤發育不斷深化,形成土壤肥力。生物在土壤形成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它對成土母質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有機質的積累過程;二是養分元素的富集過程。
  ***四***地形與土壤***板書***
  地形主要通過對物質、能量的再分配間接地作用於土壤。
  1、海拔高度與土壤:在山區,由於溫度、降水和溼度隨著地勢升高的垂直變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氣候帶和植被帶,導致土壤的組成成分和理化性質均發生顯著的垂直變化。
  2、坡度和坡向與土壤:坡度和坡向可改變水、熱條件和植被狀況,從而影響土壤的發育。
坡度 地表疏鬆物質侵蝕遷移速度 發育土壤厚度
陡峭的山坡 較快
平坦的地方 較慢 深厚
坡向 溫度狀況 水分狀況
陽坡 接受太陽輻射能多,溫度狀況好 蒸發量較大,水分狀況差
陰坡 接受太陽輻射能少,溫度狀況差 蒸發量較小,水分狀況好
  【組織討論】集體完成課本P76活動題第2、3小題。
  2、比較說明在下列土壤型別中,哪一類發育程度較好:黃河三角洲沖積土、青藏高原寒漠土、江南丘陵紅壤。
  參考答案:黃河三角洲的沖積土是由黃河帶來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處堆積,並在比較穩定的氣候、生物條件下發育而成,發育程度最好。江南丘陵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化學與生物化學作用較強,因而紅壤發育程度較好,但在坡度較大的丘陵地區,因地表疏鬆,物質的遷移速度較快,因而很難發育成深厚的土壤。青藏高原地勢高,氣溫低,因而這裡的寒漠土發育程度較差。
  3、查閱資料,說一說黃土高原土壤的性狀和成因。
  參考答案:黃土高原的黃土疏鬆多孔,質地均勻,垂直節理髮育,直立性強,它是第四紀曆史時期長期的堆積物。黃土的堆積是經過風的吹揚、搬運、堆積而成。黃土堆積之後,又受流水等影響,發生再搬運,形成黃土狀堆積物。
  在上述各種成土因素中,母質和地形是比較穩定的影響因素,氣候和生物則是比較活躍的影響因素。
  ***五***人類活動與土壤***板書***
  人類生產活動主要通過改變成土因素作用於土壤形成的形成與演化,其中以改變地表生物狀況的影響最為突出。
  人類活動對土壤的積極影響:培育出肥沃、高產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人類活動對土壤的消極影響: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鹽漬化、荒漠化和土壤汙染等消極影響
  【組織討論】集體完成課本P76活動題第4小題。
  1、查閱資料或實地考察,說一說水稻土的性狀和成因。
  參考答案:水稻土是人類生產形成的特殊土壤。它可以發育在各種自然土壤上。人們年復一年地在土壤上進行泡水耕耘、排水烤田、精整田面、輪作施肥,使大土塊散碎,在土粒之間、微團聚體之間還閉蓄著一部分氣體,使土壤耕作層具有一種特殊的軟糊度,有利於水稻根系的發展。另外通過增施河泥,建造粘重的土壤質地,以利蓄水種稻。
  三、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資源綜合利用***板書***
  【舉例分析】人類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必然對自然地理環境產生影響,所以要有綜合的考慮和對策。這是因為:
  1、人類利用自然資源,其實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統中的某些要素,從而對地理環境產生影響。
  2、某種單項資源,甚至單項資源的某一部分,都與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聯絡、相互制約,構成一個整體系統。
  3、各地區之間的自然資源是相互影響的。
  4、不可更新資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資源的配合,也影響其他環境要素。
  三、板書提綱
  第二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一、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的表現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一***成土母質與土壤
  ***二***氣候與土壤
  ***三***生物與土壤
  ***四***地形與土壤
  ***五***人類活動與土壤
  三、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資源綜合利用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練習題:
  一、選擇題
  1.我國的江漢平原,地貌以平原為主,在溫暖溼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下,地表生長了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林下發育了紅壤,林內棲息著靈貓、獼猴等典型動物。這裡河網密集,水迴圈活躍,水生動物豐富多樣,構成了一幅典型的江南水鄉景觀。該資料反映了***  ***
  A.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B.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C.南方地理環境的獨特性
  D.自然地理要素的獨立性
  【解析】 該資料反映了江漢平原地形、氣候、土壤、生物、水文等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聯絡,反映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答案】 B
  2.關於地形與土壤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鬆物質遷移速度較快,逐漸發育成深厚的土壤
  B.陽坡的蒸發量大,水分狀況較陰坡好
  C.陽坡接受太陽輻射多於陰坡,溫度狀況比陰坡好
  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較活躍的影響因素
  【解析】 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鬆物質遷移速度較快,土壤肥力流失嚴重;陽坡的蒸發量大,水分狀況不如陰坡好;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比較活躍的影響因素。
  【答案】 C
  黃土高原曾經是森林茂密、農業發達的地區,但明清以來森林覆蓋率逐漸下降到不足1%,水土流失嚴重,河道淤塞,旱澇災害頻發。據此回答3~4題。
  3.材料顯示導致黃土高原地理環境發生變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氣候
  C.水文 D.植被
  4.本材料反映了地理環境具有***  ***
  A.差異性 B.均衡性
  C.整體性 D.穩定性
  【解析】 第3題,由題幹知黃土高原是由於植被的破壞造成水土流失、環境變化。第4題,自然環境某一要素的變化,引起其他要素的相應變化,反映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答案】 3.D 4.C
  下圖為某地區地理環境變化示意圖。讀圖,回答5~6題。
  5.引起該地環境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地殼上升 B.砍伐植被
  C.氣候變化 D.農業開發
  6.該區域地理環境的變化主要體現了***  ***
  A.地理環境的獨特性 B.地理環境的區域性
  C.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D.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解析】 該圖反映了由於地殼的上升,導致背風坡降水減少,植被由森林逐漸變為荒漠,反映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特徵。
  【答案】 5.A 6.D
  ***2012•南通高一檢測***洋麵封凍產生的效應叫做洋麵封凍效應,下圖為洋麵封凍效應與水、氣候、生物相互作用關係示意圖。讀下圖完成7~8題。
  7.根據圖中各項內容之間的相互關係、數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內容分別是***  ***
  A.①氣候變暖、②溫室作用加強、③氣候變暖
  B.①氣候變冷、②溫室作用減弱、③氣候變冷
  C.①氣候變暖、②溫室作用減弱、③氣候變冷
  D.①氣候變冷,②溫室作用加強、③氣候變暖
  8.圖中所示的各項內容之間的平衡,體現了地理環境的***  ***
  A.整體性 B.差異性
  C.規律性 D.不均衡性
  【解析】 第7題,洋麵封凍阻斷了洋流的熱輸送,導致氣候變冷,生物光合作用減弱,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溫室作用加強,導致全球變暖。第8題,圖中所示內容,體現了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整體性。
  【答案】 7.D 8.A
  讀下面“雲南路南石林地區不同植被下土層空氣中CO2濃度示意圖”,完成9~10題。
  9.如果水分條件相同,下列植被分佈區中土層最易被溶蝕的是***  ***
  A.無植被耕地 B.人工草坡
  C.柏樹林 D.天然草坡
  【解析】 本題以座標圖的形式呈現了雲南路南石林地區不同植被下土層空氣中CO2濃度。CO2的濃度越大,土層越容易被深蝕。從圖中可知,人工草坡的土層中含有的二氧化碳的濃度最高,土層最易被溶蝕。
  【答案】 B
  10.如果當地植被遭到破壞,可能會產生一系列的環境問題或自然災害,但不會引起***  ***
  A.水土流失 B.石漠化
  C.滑坡、泥石流 D.土壤鹽鹼化
  【解析】 圖示地區為喀斯特地形,山上的土層很薄,如果植被遭到破壞,會加劇水土流失,誘發滑坡、泥石流,山坡上很薄的土壤就會被衝到山下,山上只剩下光禿禿的石頭,產生石漠化。
  【答案】 D
  倫敦有“霧都”之稱,1952年該市就發生了震驚世界的煙霧事件,導致4 000人死亡。近年由於政府採取措施,幫助居民和工廠企業改用煤氣、柴油等燃料,並限制私人小汽車在市區內使用,空氣質量大大提高,霧日已不多見。據此完成11~12題。
  11.倫敦“霧都”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位於山地迎風坡,有利於水汽的凝結
  B.距離海洋近,空氣中水汽含量高
  C.近地面空氣上熱下冷,大氣穩定,汙染物不易擴散
  D.北大西洋暖流增溫增溼
  12.我國某市有兩家大型有色金屬廠,近年該市也多次發生酸霧事件。從城市發展角度,該市準備採取的一些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
  A.有色金屬廠實行關停並轉
  B.通過化學手段消除廢氣中的二氧化硫
  C.採取一定措施,限制其生產規模
  D.在有色金屬廠附近辦硫酸廠,回收利用廢氣
  【解析】 第11題,倫敦距離海洋近,空氣中水汽含量高,容易遇冷凝結形成霧。第12題,在有色金屬廠附近辦硫酸廠,可以利用有色金屬廠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硫,做到廢物再利用,發展迴圈經濟。
  【答案】 11.B 12.D
  二、綜合題
  13.讀下圖,完成下列問題。
  ***1***將合適的字母填入圖中空格內***每項限用一次***。
  A.土地肥力下降 B.洪水災害增多
  C.河道淤塞加快 D.水土流失加劇
  ***2***一個地域的自然資源是一個________,一種資源的變化,將使其他資源及其環境發生變化。圖中內容表明,生物資源的破壞會危及________資源和________資源。
  ***3***長江流域的1998年洪水創下多項洪澇災害的歷史紀錄。結合所學知識,試分析其人為原因:
  上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據以上分析,你認為人類在利用資源時需注意什麼問題?
  【解析】 本題考查地理環境“牽一髮而動全身”這一基本原理的應用。植被破壞引發的直接後果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會引起區域內氣候、水文等其他要素的改變,進而導致區域生態環境的惡化,影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形成惡性迴圈。長江流域的1998年洪災從人為原因分析,主要在於上游地區的植被破壞、中游的圍湖造田和下游的洩洪不暢。
  【答案】 ***1***①D ②B ③C ④A
  ***2***整體 水 土地
  ***3***亂砍濫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劇 圍湖造田,削弱了湖泊對幹流的調節作用 佔用沿岸河道種田建廠,使河流的排洪、洩洪能力下降
  ***4***人類對資源的利用,必須預先就其對環境及資源整體可能產生的影響作出全面的評估,綜合衡量,防止和減小人類開發可能造成的破壞,並促使環境及各種資源正常發展。
  14.某地理課題組為完成“岩溶地貌發育機制的研究”採取了以下設想,根據以下設想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設想一 氣候是我國南北方岩溶地貌發育差異的主導因素。為論證這一設想,課題組在我國三個石灰岩分佈區取樣,獲取如下資料:
  地區 降水時間分佈 年降水量***mm*** 年平均氣溫***℃*** 年溶蝕率***毫米/年***
  廣西中部 相對均勻 1 500~2 000 20~22 0.12~0.3
  湖北三峽 中等 1 000~1 200 12~15 0.06
  河北西北部 集中 400~600 6~8 0.02~0.3
  設想二 植被、坡度對地下岩溶地貌發育有一定的影響課題組根據植被覆蓋率、坡度與地下岩溶地貌發育程度的相關資料畫出瞭如下座標圖:
  ***1***分別解釋年降水量、年平均氣溫與年溶蝕率之間的內在關係。
  ***2***解釋植被覆蓋率與地下岩溶地貌發育程度關係曲線的形成理由。補充坡度與地下岩溶地貌發育程度的關係曲線。
  ***3***為什麼在我國北方的深厚石灰岩分佈區,沒有形成像桂林那樣的“山水”?
  【解析】 第***1***題,一般情況下年降水量大、年平均氣溫高時年溶蝕率就大。第***2***題,從左圖可以看出,植被覆蓋率高,岩溶地貌發育程度高,這是因為植被具有涵養水源的功能,豐富的地下水促進了岩溶地貌的發育;同時植物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質也有利於石灰岩的溶蝕。坡度越大時,水的下滲越少,岩溶地貌發育越差。第***3***題,“桂林山水”的形成是氣候、生物、地形、岩石、水文等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北方地區水熱條件差、生物量少、土壤和流水中有機酸含量較南方低,流水的侵蝕、溶蝕作用都比南方弱,所以沒有形成像桂林那樣的“山水”。
  【答案】 ***1***降水量大、分佈均勻促使石灰岩受溶蝕的時間長,溶蝕率大;氣溫高,水中CO2含量高,加快石灰岩的溶蝕。
  ***2***植被覆蓋率高,加快下滲量,減弱了地表徑流,從而促進了地下岩溶地貌的發育;同時植物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質也有利於石灰岩的溶蝕。畫圖:
  ***3***①北方熱量較差,降水較少;②北方生物量少,土壤和流水中有機酸含量較南方低;③北方石灰岩分佈區流水的侵蝕、溶蝕作用都比南方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