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願如何選擇專業

  30萬年薪,對於大部分優秀的重點高校的畢業生而言,仍是難以企及的目標,而部分三本院校的畢業生就業5年就達到了。高考在即,不少家長和考生全身心地關注著考試和隨後的錄取,不過大資料顯示,被什麼樣的大學錄取,並不能完全決定考生的未來。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的相關資料,希望對您的學習有所幫助。

  

  名校≠高薪

  楊洋,這位曾經名校畢業在蒐集和整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雖然高校畢業生的薪酬待遇基本與學校知名度成正比,但並不意味著出身“非名門”的高校畢業生就與高薪無緣。

  以北京百度的一組資料為例,同樣是28歲,某211大學行政管理系的一名畢業生擔任銷售代表一職,月薪6000元;一名北京大學的畢業生從事人力資源工作,月薪8000元;而某三本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的一名畢業生則擔任公司的高階軟體工程師,每月薪酬已高達2.5萬元,相當於年薪30萬***上述薪酬均未計入業務提成及年終獎等***。後者的年薪是前兩者的數倍,而當年高考時他們的分數卻可能相差100到200分。

  雖然上述只是個案,但足以證明高考分數和錄取學校與畢業後的職場發展並不存在絕對的正相關性,即便考入的只是一所普通大學,但通過個人努力,畢業後仍有機會“逆襲”,獲得高薪工作。

  選專業,還是選學校?考生心中永遠的糾結

  通過上述案例不難發現,崗位差異是影響三人薪資待遇的重要原因,資料顯示,北京百度銷售代表的平均月薪是6820元,高階軟體工程師為16084元,人力資源專員/助理則為5143元。

  決定工作崗位的往往是大學時所選的專業,因此有人認為,選專業重於選學校,iPIN的資料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以北京大學為例,能進入北大的學生基本都是萬里挑一的傑出人才,高考分數相差無幾,但是畢業5年後,他們的待遇卻出現了巨大差異,薪酬最高的為會計學專業,達24153元,而排名第十的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只有10300元,兩者相差13853元。

  專業固然重要,但另一組資料顯示,學校的選擇同樣也很重要。同為會計學專業,高考分數相差不大的兩所高校,上海交通大學畢業5年平均月薪為14645元,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則只有6809元。造成這種 “同分不同酬”現象的另一個原因是就業的城市分佈不同,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的經濟水平較高,在那裡就業的大學生工資水平相對而言也會較高。

  看過來人的經歷,大資料幫你選價效比高的志願

  高考志願應該重志願,還是重學校?楊洋認為,長期以來,多數考生都是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填報志願,對於學校情況、專業就業情況瞭解甚少。

  從網際網路上收集和分析了上億人的教育和工作經歷,通過基於大資料的科學演算法梳理出每一個人、每一個學校、每一個公司、每一份工作間的關係,繪製成一份社會經濟圖譜,考生選學校、選專業的時候就能瞭解到自己未來所可能經歷的多種職業路徑。考生填報志願時,眼光應該放長遠,高考志願不是一切,未來才是。”

  很多家長都會有一種分數與學校知名度成正比的“對號入座”思想:分數高,就應該報考知名度更高的學校。然而,每個學校都有各自的優勢專業,不少二、三本院校也有辦學歷史悠久、實力雄厚的老牌專業,它們雖然不像清華、北大等名牌院校那樣名聲在外,但在特定的學科領域,其認可度甚至高於“985”、“211”的名校。

  同樣是紡織工程專業,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的同學畢業五年月薪為7286元,而帶有“985”、“211”光環的四川大學,這一專業的學生畢業五年薪酬則是538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