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如何養成好的聽課習慣

  

  如何上好課?這是初中生特別要注意的一個問題。首先要變“課堂”為“學堂”,變被動的“聽”為主動地“學”;同時要注意改正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上課習慣。良好的上課習慣有哪些呢?精神飽滿進課堂,有著一種強烈渴求知識的願望,這是上好一堂課的保證和動力。上課要“聽、記、練”。把預習中存在的問題放在課堂上著重聽,必要是還需做好筆記,並通過一些聯絡題加以鞏固。聽課的方法,可參考“四項基本原則”:抓住思路、前鬆後緊、因科而異、以我為主。要做到“四到”,即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要養成手腦並用的好習慣,做到邊聽邊想邊記,以聽為主,這裡面既有方法的問題,又有習慣的培養。實際上,一般的學習方法經過程式化以後就形成了習慣,又能掌握學習方法,學習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需要注意以下4點:

  五到聽課法

  “五到”就是指耳、眼、口、手、腦都要動起來,多種感覺器官並用,多種身體部位全部參與聽課活動。同時調動這些感官所獲得的感受是一種綜合的、立體的感受。

  耳到:聽老師講,聽同學發言、提問,不漏聽、不錯聽。

  眼到:看課本、看老師的表情、看板書、看優秀同學的反應。

  口到:口說,包括複述、朗讀、回答問題。

  手到:做筆記、圈重點、批感想、做練習。

  腦到:動腦筋,心力集中、積極思維。

  “五到聽課法”要求聽課者全神貫注,靈活地根據課堂情境和老師要求,適時調整聽課方法,也是效率最高的聽課方法之一。

  ***一***聽課時最關鍵的是能時刻跟上老師的進度,積極思考

  上課的時候要緊跟著老師的思路,讓自己的思維活躍起來,這樣獲得知識不僅快而且掌握牢固。要有重點地聽老師講課,尤其是當老師講到自己不懂的地方、更要集中200%的注意力聽,邊聽邊思考,看看老師是怎麼分析這個問題的,積極思考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而不是盯著問題的答案。聽懂之後再回過頭來分析以下自己當初是怎麼想的,為說明當時沒有想到?這樣教材上的重點和難點在聽課之後就瞭然於心了,以後做作業和考試的時候就不會有什麼大的問題。認真聽課會幫助自己將知識構成一個有機的體系,更為重要的是,它可以彌補知識上的漏洞。其實,一般學生對初中的知識都能掌握百分之八、九十。尖子生和普通同學的一個區別就在於,是否能彌補知識上的漏洞,往往是理解這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絡和區別。能不能看出已知條件並分析出題中的未知條件,就全靠它了。這才是考試、做題時,深刻理解題目的根本、答為所問的根本。

  ***二***上課積極回答問題是吸收知識的有效途徑

  上課時不僅要聽老師講思路,同時還要想一想,有沒有別的做法,如果能找到更好的方法就應該舉手告訴老師,這樣上課就能夠主動接受和吸取知識,把被動的聽課變成了一種積極、互動的活動,有利於提高課堂學習積極性和表達能力,對於答主觀題來說也是很有幫助的上課研究變成很有趣的學習活動可。另外,上課要專心聽講並注重與老師進行眼神和語言的交流,這樣就會最大地利用課堂上的時間消化吸收、理解新知識,並且可以獲得老師更多反饋和關注。

  ***三***不同學科“聽法”也不同

  如果是理科課程,要邊聽邊想:為講明一個定理,推出一個公式,老師講解順序是怎麼樣的,為什麼這麼安排?兩個例題之間又有說明相同點和不同之處?如果是文科課程,比如政治,要注意聽清哪些是觀點,哪些是事例,哪些是用觀點解釋社會現象。而歷史課又要注意歷史事件的背景、過程、意義和影響。以及那些必記的年代。

  ***四***聽課需要“批判地吸收”

  有時聽課會經常受到客觀環境的影響。說具體點,就是老師本身的語言或行為對學生的聽課產生一定的影響。在加上來時的講課風格存在差異,學生就會暗地裡評價老師,這個老師講的好,愛聽,就好好聽;那個老師講的不好,不愛聽,就會輕視,不好好聽。其實這樣受損失的只能是自己。作為學生不要過多受此影響,要善於批判地吸收。另外,要善於邊聽邊分析,邊歸納。比如:老師這節課講了一百句話,要分清楚哪些是結論性語言,哪些是說明性語言,哪些是過渡性語言,這些語言彼此關係如何,重點要記住哪句話,等等。

  ***五***課後“靜思5分鐘“大有學問

  一般一堂課的前幾分鐘和最後幾分鐘是重要的,因為通常老師會在前幾分鐘複習上節課的內容,而在最後幾分鐘複習這節課的內容,所以在這段時間一定要認真聽講,這樣可以減輕課下複習功課的壓力,非常有效。同時更要注意課後的及時思考。利用課間休息時間,在心中快速把課上剛講過的一些關鍵的思路理一遍。而通過靜思從題意的解答整個過程詳細審視一遍,可以輕而易舉地劃分題型,並記憶一些關鍵的解題技巧,這樣可以保證思維的連貫性,所以5分鐘的課後靜思等效於同一學科知識課後複習5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