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老師對教學誤區的反思

  在歷史的教學活動過程中,總會存在一些誤區。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新課程改革進行地如火如荼,教學模式也隨之一改再改,日見豐富。新課程、新標準、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這就要求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建立起一種學生本位的新模式。歷史教學也不例外。如何在歷史教學中破陳出新,在課堂中給學生以充分發揮餘地,從而得到鍛鍊,達到基礎知識、能力培養、思想教育三位一體,是每個新老教師苦苦思索、探索、甚至頭疼的事情。認知指導實踐,許多教師在這個思想指導下在教學中嘗試改革,出現了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興趣小組等各種行之有效的新方法,但也有不少教師走向了片面化,走進了教學誤區:

  誤區一:只要活動,不看物件

  教學中,許多老師認為要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往往忽略了學生的實際能力,不考慮教材的實際,於是上課從頭到尾,都是各種各樣的活動:討論、辯論、觀察、分析……忙得學生焦頭爛額,一會兒要抬頭看錄影,一會兒又要展開辯論,而真正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很少。於是各種問題接踵而來,懶的學生是一點事情也沒有,而想動腦筋的學生感覺忙不過來。還有的老師是由於上面要求上課時開展活動,於是下面推廣開來,根本不結合本地本校實際,把別人的東西生搬硬套,與課堂脫軌,與學生分離,只重形式不講結果,忽略了具體物件、環境等。

  另一個方面就是活動設計時過於簡單或複雜。設計簡單時學生輕易就找出了答案,就會產生驕傲自滿情緒,漸漸會對參與活動失去興趣,對以後的教學產生不良後果,而設計複雜時,學生自己解決不了,難免會垂頭喪氣,對以後的教學也會產生負面影響。雖然說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心理耐挫能力,但一個難題接著一個難題,對這些人生經歷不多的孩子來說,容易使他們失去自信心。因此不論是過於簡單還是過於複雜設計課堂活動,就必然使大部分學生閒置,侷限了參與課堂教學的學生,不能使每個學生的潛力發揮出來,也就談不上達到預期的效果。

  因此在教學活動的設計時要注意結合學生的智力水平、要適合學生的特點;注意參考教材實際、符合教學規律;注意難易程度的搭配、挖掘,爭取把每一個學生都調動起來,否則,脫離了物件***學生***的一切活動都是無用功。

  誤區二:只要出新,不管科學

  歷史教材編寫的都是一些沒有爭議的廣泛論證的基本史實、基本史論,依據的是科學性的原理,當然,歷史上存在著許多有爭議的問題,但這些史實史論都是編寫教材者的謹慎選擇後編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學家的看法,具有科學性。而有些教師在上課時追求標新立異,通過活動得出的結論有別於教科書甚至相反,把少數人的意見當作真知灼見,甚至於出現為希特勒翻案,為江青平反等問題,忽視否定了基本史論、基本史實。對學生的各種看法、新意見一律贊同,喪失了科學性、原則性,甚至於對學生從文學作品、電視電影作品中得來的印象表示支援,忘記了自己所擔當的任務。只要有新意、創意,不管科學性,甚至於對神話傳說中誇大的成分也不加以糾正,一方面使學生產生了錯誤的認識,認為為歷史就是電視、電影、神話故事中所講的那個樣子,對歷史教材產生迷惘,不信任的態度。區別不了真實的歷史與小說中的歷史;另一方面很可能對發育成長的中學生產生負面影響,產生錯誤的史學觀、人生觀、世界觀,達不到學史使人明智,以史為鑑的目的。

  因此,一方面活動的開展能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另一方面教師要依據科學性原則,對學生得出的結論進行分析、開導、糾正,使老師成為一個真正的引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