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思習行的學習方法有哪些

  中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開闢了一個名叫學思習行的學習方法,這種好的學習方法為我國古代名人所效仿。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學思習行的學習方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學思習行的學習方法

  孔子一生勤奮好學,暮年更圳刻苦。他讀《易經》的故事,被傳為佳話。《易經》是一部古書,十分深奧。孔子研究這部書時已是晚年,但他仍然愛不釋手,手不釋卷。他白天刻苦攻讀,晚上還堅持秉燭夜讀。一遍不懂,再讀第二遍、第三遍……因為翻閱的次數太多,把穿竹簡***古時用來寫字的竹板***的牛皮帶磨斷了好幾次。後人把這個故事編成一句成語“韋編三絕”***韋是皮革,絕是斷的意思***,用來紀念孔子的勤奮好學、鍥而不捨的精神。

  孔子根據自學和勤學的實踐,總結出一套學習方法。

  一、勤學多問。

  孔子說:“博學於文,不恥下問:.”他認為要想博學,就要勤學多問。

  二、學思結合。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指讀書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思考而不瀆書,只是空想,毫無意義。

  三、經常複習。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意思是,重溫學過的知識,這不是很愉快的事嗎?他還說:“溫故而知新”。從溫習舊知識中,得到新收穫。

  四、學行結合。

  孔子說:“君子欲綱於言而敏於行。”意思是說了必須要做。“行”是“學”與“習”的實踐和檢驗。

  以上四點,是孔子總結的學習方法。他還忠告每個求學者:無論在何種條件下,都應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的,掌握學習方法,才能學有所成。

  孔子重要的學習方法

  一、學而時習

  “學”就是接受教育,是獲得知識的過程;“習”就是對已學過的知識反覆地學,如鳥之反覆練翅。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在學的同時及時地、時常地進行溫習、練習,是令人高興的。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學而時習”,才能對所學內容不斷加深理解,熟練掌握,產生“說”的效果。這是孔子從學習實踐中總結出的經驗之談。

  二、學思並重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與思考結合起來,既要重視學,也要重視思,二者不可偏廢。

  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不能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死記硬背,機械練習,而要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如果只是一味地學而不加以思考,就會迷惘不解。但思考又不能是離開學的冥思空想,而要以學為基礎。孔子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只是冥思空想而不學習,那是“無益”的。

  只有把學與思辯證地結合起來,在學的同時積極地進行思考,把思考建立在學的基礎之上,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甚至昇華所學內容。所以孔子在教學實踐中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倡導啟發式教學,要求學生獨立地積極地進行思考,能做到舉一反三,“告諸往而知來”。

  三、博學於文

  孔子主張博學,要求通過多種途徑廣泛學習。

  學習文獻、書本知識,善於“溫故而知新”;多聞多見,“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多問,有疑則“疑思問”,不懂則“每事問”,還要“不恥下問”;多行,則“敏於行”或“敏於事”是“好學”的表現,並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總之,要多方面求知以達到博學。但博學又不能漫無目標、漫無條理地學,而要學有主旨、學有所歸,要“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以“禮”作為主旨和要領來引導博學,使博學歸約於禮。

  其弟子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這是說孔子以文獻、文化知識使顏回博學,又以禮使顏回在博學的同時堅守學習的要旨。

  如果把孔子關於博約關係的思想加以引申發揮,則“博”可理解為博覽群書,從多種途徑廣泛地獲取知識。“約”即是以求學要旨引導博學,指導對博求所及的內容進行綜合概括而加以提綱挈領的把握。

  博與約應相互結合、相互補充。博而無約,則會學無所主而使學習迷失目標、難得要領;約而不博,則見識不廣,使學習難以深入和拓展。只有做到博約相濟,我們的學習才能收到更好的成效。

  四、下學上達

  孔子曾在其弟子子貢面前感嘆沒有人懂得他,並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認為自己之所以不被別人理解,就是因為自己的認識已由低層次的基礎性的學問通過深入的理性思考上升到了對高深道理的把握,這就是所謂“下學而上達”。

  在孔子看來,他不只是“多學而識之者”,而是由“多學而識”的“下學”通過理性思考“上達”於“一以貫之”之“道”,即由多聞多見等低層次認識上升到把握事物本質的高層次認識、達到了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境界。宋代程子十分推崇孔子的“下學而上達”,把它譽為“學者須守”的“學之要”。

  我們今天治學也應不滿足於低層次的認識,要做到“下學而上達”,不斷進入認識的更高境界。

  五、學以致用

  孔子認為,要做到學有成效,必須堅持學以致用。

  他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在孔子看來,學《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應用於“授之以政”、“使於四方”的實踐;如果誦《詩》三百首,卻不能成功地應用,《詩》學得再多又有什麼用呢?

  可見,孔子是十分重視學以致用的,也只有通過學以致用才能檢驗出學習的效果,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習。

  孔子的學習態度分析

  古人稱學習為 “做學問“。現在 ,學問一詞已經成了知識的代名詞。 “問“在學習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它是開啟知識的鑰匙 ,增長智慧的階梯。

  孔子說 :“欲能則學 ,欲知則問 ,欲善則肄 ,欲給則豫。“

  荀子說 :“知而好問 ,然後能才。“

  朱熹說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 ,有疑者卻要無疑 ,到這裡方是長進。“

  張載說 :“於不疑處有疑 ,方是進矣。“

  陶行知作詩說 :“發明千千萬 ,起點在一問。***人 ,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 ,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功 ,只在每事問。“

  學問學問 ,就是在學中問 ,問中學 ,這樣才能擁有學問。光學不問 ,只能擁有知識 ,而不可能有學問。

  問,是學習的重要方法。問,虛心求教 ,是增長學識的途徑 ,也是提高名聲的途 徑。

  孔子非常重視學生髮問。

  作為一名教師 ,讀《論語》時的最大感慨是 :孔子的學生怎麼那麼愛問問 題?一本書 ,幾乎都是學生在問 ,不厭其煩地問。而我們在教學中 ,最苦惱的莫過於學生不問問題、不會問問題。

  學生在學校學習七八年、十多年 ,學會問了嗎 ?沒有。學問學問 ,就是要學習問。而我們的學生在學校學的是什麼 ?學的是答 ,只會回答問題 ,而不會問問題。

  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說 :“學問 ,就是學習問問題 ,但是,在學校裡學習一般是讓學生學 ‘答’的,學習如何回答別人已經解決了的問題。“

  的確 ,現在學校的教學活動中 ,主要是教學生學 “答“,學會如何做題、如何回答。提問的權利在教師而不在學生。學校是幹什麼的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地方 ,是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地方。老師是做什麼的 ?老師是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可是現在的教學 ,卻成了老師提出預設的問題 ,學生回答老師預設的答案。這正是我國學生缺乏創新能力的最重要原因。

  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師採用灌輸式教育的方式培養了學生不問問題的惰性 ,使學生習慣於像張嘴待哺的小鳥一樣學習。

  這種不會問的教育 ,有什麼危害呢 ?

  ***一***不會問的危害

  1.不問問題造成學生思維簡單 ,不能正確處理問題如果學生只是在學習上不會問問題 ,至多學習不好罷了 !而不會問問題,會使學生在生活中也不會問問題 ,從而思想僵化、思維簡單。

  任何一件事 ,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 ,得出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看 ,也是不同的。就像蘇軾寫的詩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而當我們形成僵化、簡單的思維後 ,往往只想一面理 ,從而說出錯誤的話或採取錯誤的行動。如果我們多問幾個問題 ,從不同的角度問問題,就會得出幾種不同的答案 ,從而有利於我們採取正確的選擇。

  例如當有人要求我們做某事時 ,這時我們腦海中就要多問幾個問題 : “他的要求合理嗎 ?他的目的是什麼 ?我能做到嗎 ?我拒絕還是答應 ?拒絕會怎麼樣 ?答應會怎麼呢 ?……“這些問題在腦海中像電腦處理資訊一樣迅速 ,使你有一個全面的權衡 ,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我們常被大人喝斥沒有頭腦 ,就是說不會想問題。問問題就是思考。

  比方說:有個學生和別人鬧矛盾了,叫他的同學去幫他教訓那個人。如果幫他的同學頭腦簡單,只想到哥們義氣,就會採取衝動行為,等到造成嚴重後果,才後悔莫及。如果我們的學生平時就養成問問題的習慣,這時腦子裡能問這樣幾個問題:“這件事能不能做?後果是什麼?這樣做對不對?這個問題還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如果出了事,父母、老師會不會失望?如果能說服這個同學採取最佳的方法會怎麼樣?……“如果學生腦子裡能下意識地問出這一系列問題,就會阻止他的衝動,使他不至於辦傻事。

  2.不問問題抑制學生的創新能力學問學問,就是學問問題。問問題,不僅是學習方法,也是創新能力,是進行創造、發明的方法 學 問學問,就是在學中問,問中學,才能擁有學問。一切知識,一切創造發明,都是從提問開始的——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質就是培養學生問問題的能力。

  有關學者調查發現,在幼兒園,提問題的孩子能佔到 80%以上,小學生提問題的不足 50% ,而且隨著年級的升高而遞減。初中生約有 10%的學生會主動問問題,高中生不足 5%能主動問問題了。學生不問問題的原因很多,有家庭教育原因,有學校教育原因,也有社會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