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愛讀書的習慣

  拿起書,讀起來,生活多點閱讀,你的人生會變得更加精彩。而培養讀書的習慣,這裡就有幾點建議。

  關於讀書,寫過幾篇文章了,包括讀書的好處和選取何種閱讀載體等等。今天,一個實習生問我如何培養讀書的習慣,因為她表示讀書很容易讀不下去,而且借了很多書都沒看,沒看完一本又不想開始讀下一本。關於這個培養讀書習慣的問題,我跟她說了幾點建議,現在把內容豐富後跟大家分享一下。

  據說,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老實說,從字面上看,這種說法很籠統,到底是連續21天的不固定時間呢還是固定時間呢?是21天的24小時呢還是每天8小時呢?每天的幾點開始呢?這些通通都是細節上的問題,答案需要在行動中尋找。這裡看似廢話多多,實則就是一個意思,讀去吧,讀都不讀,談何培養習慣?

  讀哪些書?

  很多人喜歡問別人看什麼書,要別人給列個書單什麼的,這是一種偷懶的做法,並且會產生失去閱讀興趣的風險。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要列書單就意味著對方依據自己的愛好和你的需求來提供書單,然而這個書單是一定受別人主觀感受影響的。按照別人的書單閱讀就會被框在一定的閱讀範圍裡面。如果缺乏一定的甄別能力,在別人眼中的好書,可能並不值得一讀。這還不是關鍵,關鍵在於你按照別人提供的書單進行閱讀,如果發現基本都不是自己想讀的書,或者讀不下去時,就會讓你失去讀書的興趣。

  要強調的一點是,並非說讓別人列書單就一定不好,這是可以作為一個參考的,只是不能全盤照搬。即便確實偷懶想按照書單閱讀,也不應該本本通讀,而是選擇性進行檢視閱讀。關於什麼是檢視閱讀,請自行網上檢索。事實上,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某些方面的興趣愛好,有關這方面興趣,或者說方向,甚至說主旨的書有很多,上當當、亞馬遜、豆瓣等網站都能找到相關的書籍。通過參考評分,試讀,檢視他人評價等等,基本可以找出一兩本看得過去的書,這就可以開始閱讀之旅了。

  讀不下去了怎麼辦?

  首先,如果一開始就馬上讀不下去或者要打瞌睡了,那你就是在裝裝樣子,這篇文章就別,快點選左上角的「返回」吧。在閱讀一本書之前,我們應該是抱著一定的熱情的,至少是能夠讓你堅持十來分鐘的熱情。在經過很長很長時間沒進行閱讀的話,是會有一定的不適應,因此不要強迫自己一下子要讀一個小時的書,讀十分鐘就可以停下。顯然,10分鐘確實有點短,不妨試試從15分鐘開始,堅持幾天後比方說3天,然後每天閱讀20分鐘,如此循序漸進。建議固定每天開始閱讀的時間。至於最後多長時間為好,要根據自己的閱讀體驗來定,久坐也對腰椎不好,不是嗎?對了,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的,還是放棄治療吧。

  除了以時間作為閱讀的始終點,還可以章節作為始終點。段落和章節,是把握文字的節奏和韻律的,如果硬生生要時間插一腳,就會打破文章的美感,影響閱讀的體驗。這就好比100米賽跑,剛用全力在加速時,裁判就鳴槍示意有人搶跑,實在讓人不爽。至於如何把握時機,需要實際閱讀的時候根據情況決定是否停止。我可以給的唯一建議是,讀爽了就繼續讀下去吧。

  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有一個感覺,直接從頭開始讀一本書,尤其是小說,會有一種雲裡霧裡的不適,這是正常的。小說就像某些電影,不會流水賬般從頭開始,平鋪直敘地把故事講出來,而是採用倒敘插敘等手法開篇。因此,在閱讀之前,要評判一本書是否感興趣,或者是否值得一讀,除了採用檢視閱讀的方法,還可以嘗試從第三第四部分章節開始,如果內容引起了你的興趣,不妨從頭再開始。有些書一開始要交代各種背景各種人物做鋪墊,對於耐不住性子的讀者的閱讀體驗較差。這種跳過開頭進行閱讀的做法可以試試。

  如何擴大閱讀面?

  當你讀上那麼幾本書後,細心點,應該能知道以下的部分或全部資訊:***1***作者是誰,出過哪些作品***2***哪些書的內容或者內容表達方式讓你更感興趣***3***書中都提到過哪些相關的作品,或者引用哪些其他作者的觀點。當你知道以上的資訊後,基本可以鎖定你的下一步閱讀的書從哪裡找來了:通過檢視作者的資料可以知道更多作品;通過檢索書中的提示可以知道具體的相關書籍;通過作者的引用或推薦可以得知同類別或同主旨的書籍。以上都是可以讓你得知更多作品的來源,當然,前提是你對內容感興趣並且做主動的檢索,他們可不會主動飛到你眼前。

  上面所提到的就是對於同類型同主旨書籍的閱讀面擴大的方法。而要涉獵種類更多更廣的書籍,要做的就是第一部分提到的方法,在此不再贅述。

  同時讀幾本書好嗎?

  這個問題問得好,工作的時候你就一定要完成一件事才能進行下一件事嗎?生活中也是要這樣嗎,比如說吃完漢堡才能喝可樂,吃完薯條才能吃番茄醬,吃完菜才能吃米飯?怎麼讀得開心怎麼來。當一本書無法滿足你的閱讀需求但又想要看完它時,果斷先放在一邊。很多時候,並不一定是書寫的不好,是你腦子不夠用,理解能力有限而已。或許,等你清空一下記憶體後,這本書又能變得有趣起來。

  有人會認為同時進行多本書的閱讀會搞亂內容。並非這種可能性不存在,只是這種可能性我們可以讓它不存在。一個晚上1小時的閱讀時間,讀兩本書不至於搞亂吧?隔晚閱讀不同的書籍也不至於忘記前文吧?不管是小說還是論述性作品,都有其本身的特點而讓人不那麼容易忘記。小說的主人公是會不斷地出現的,而前期埋下的線索後面也會逐漸被翻出來,不用害怕忘記。至於論述性的書籍,有一個論點用整本書論證的嗎?那是書的主旨,作者的立場。每個章節即使相關聯,也應為相對獨立的,因此無需擔心。

  這就能養成習慣了?

  看到這裡,你應該會提出這個問題了。看到這裡,你也應該知道了去哪找什麼書看,看不下去了該怎麼看,以及如何擴大閱讀面了。然而,人是一種很功利性的動物,總是需要滿足某些慾望,得到一些好處,才願意重複做一件事情的,比方說工作。我個人的看法是,小說能帶來的閱讀快感,確實要強於大部分其他類別的書籍。小說,不管是推理小說還是言情小說,閱讀的最佳方式是沉浸其中,假想成為故事中的男女主角,從而體驗當中的喜怒哀樂,這才是純粹而直接的。那麼對於只想讀論述性作品的讀者,是不是就沒什麼閱讀快感呢,是不是要更枯燥一些呢,可能是的。但從功利的角度,論述性作品其實會獲益更大一些,因為如果你能把論述性作品裡面的資訊轉化成你腦中的知識,就能獲益。

  很多人會誤以為很多的書,就掌握了很多知識,其實不然。你只是知道了一些資訊或者方法,但你不知道怎麼用,什麼時候用,甚至連自己用沒用上這些「知識」,也不得而知。如何從論述性作品中獲得更多的樂趣?關聯與實踐。把書中的理論與實際情況相關聯,把理論中提及的工具與方式在實際情況中使用,並結合自身情況進行改良。如果確實對你的生活或工作有幫助,這難道還不能成為讓你繼續讀書的動力嗎?

  從去年的12月到今年的春節期間,我讀完了《島》、《如何讀一本書》、《嫌疑人 X 的獻身》、《白夜行》、《解憂雜貨店》和《放學後》。最近在讀《如何讀一本文學書》《世界是平的》。你呢?

  拿起書,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