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問題及學校社會工作的介入

  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整合的一些關於農村研究的論文,歡迎借鑑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國城鄉二元結構明顯,全國一半以上人口居住著在農村地區。眾多農村地區人口分佈不集中、師資力量薄弱、留守兒童眾多是不爭的現實。為加強農村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確保每個兒童都能上學,成立寄宿制學校顯得尤為必要。2004年起,國家在貧困地區實施義務教育工程和危房改造工程的基礎上,為實現西部兩基攻堅計劃,加大了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投入和支援力度。這樣的背景下,農村寄宿制學校有了長足的發展,寄宿制學校的學生越來越多。毋庸質疑,寄宿制學校為提高農村入學率,解決學生上學難等眾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由於特殊的辦學方式和環境,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存在諸多的問題和困難。

  一、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存在的問題

  1.親情缺失

  親情是每一個人在發展過程當中不可或缺的成長動力和心裡需求。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會向著更高層次的方向發展。歸屬和愛的需要正處於五種需要的中間位置,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而歸屬和愛的需要,往往是在親情當中的到滿足的。由此可見,親情的獲取對個人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由於寄宿的特點,農村寄宿制的學生往往一週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回家一次。長期與父母的分離,往往導致親情的缺失。寄宿制學生親情的缺失通常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其一,戀家型學生的親情缺失。由於年齡較小對父母的依賴性強,離開家來到學校寄宿無論從身體上還是心理上都比較難適應。其二,對學校環境不滿意, 學生格外想念父母。其三,學生與父母產生隔閡,主動疏離。其四,很多家長外出打工或者離異,造成親情的被動缺失。

  2.心理困擾

  寄宿制要求學生從家庭走向集體,從依賴父母走向自理自立。而寄宿制學校學生大多處在生理和心理髮育的急劇變化期,在心理尚未成熟條件下極易出現心理困擾。很多學生入學前並沒有做好寄宿制生活的應對準備,當獨立面對各種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時,往往不知如何解決。同時,學生出現困惑時,無法獲得父母及時的疏導與寬慰,容易出現認知錯誤與心理扭曲,影響他們身心健康。很多學生在家受父母的嬌慣、溺愛,形成了個人中心主義的思想。來到寄宿制學校後,由於集體主義觀念淡薄,以自我為中心,與同學相處不融洽,導致人際交往矛盾重重。長期發展下去,容易造成個性壓抑,甚至出現行為偏差。

  3.生活枯燥

  相對於城市學校,農村寄宿制學校存在資源不足,各種硬體、軟體設施缺乏等問題。“硬體不硬,軟體不軟”是很多寄宿制學校的真實寫照。很多學校教學裝置匱乏,生活條件簡陋,即“硬體不硬”。由於工資待遇低,條件艱苦,任務繁重、工作壓力大,很難吸引優秀老師前來任教,導致了學校師資力量的薄弱,即“軟體不軟”。“硬體不硬,軟體不軟”的結果直接作用在學生身上。由於基本設施的缺乏,學生課餘生活單調枯燥,人們常用“宿舍――食堂――教室,三點一線”來形容很多寄宿制學生的枯燥生活。此外,在師資力量不足的情況下, 學校在教學課程設計方面只注重主幹課程的教學, 很難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生活,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培養學生興趣方面嚴重缺失。單調的課程讓學生感到學習的枯燥,厭煩情緒長久積壓在心裡。

  4.社會化困難

  人出生後面對的是一個既存的社會,要從一個生物人發展成為一個社會人,就要不斷適應社會。每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當中,需要逐漸完成社會化的功能。寄宿制學校是一個相對特殊的學校教育環境。除正常的教育職責外,寄宿制學校還承擔著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職責。可以說,寄宿制學校的教育功能是“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學生的社會化主要依靠在學校完成。由於寄宿制學校封閉、單純的特點,學生往往無法與外界社會進行廣泛的接觸,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往往面臨諸多的困難。

  5.易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

  在寄宿制學校中,學生遠離了父母的管教,老師也往往顧及不到每一位同學,很多自制力差的同學易走向歧途。寄宿制學校生活相對枯燥,當學生面對多彩的外部世界時,尚未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對各種誘惑懷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他們極易受社會上不良風氣的誤導,走上迷途。如一些學生沉迷網路、電子遊戲,荒廢了學業。在慾望與金錢產生矛盾時,容易導致行為上的偏離,直至走上違紀乃至違法的道路。

  二、專業學校社會工作的有效介入

  學校社會工作是將社會工作的理論知識和方法應用於教育的一項專業社會工作。其服務的物件主要是在校的兒童和青少年,目的是為學生提供有利的學習環境與條件,使學生獲得適當的心智與行為發展,以適應現在及未來的生活。學校社會工作在農村寄宿制學校中應發揮重要作用,專業社會工作者對於寄宿學生的問題應給予更多支援和協助。

  1.運用個案工作化解危機

  個案工作施物件主要是問題學生,其目的是針對發生問題的個人,社工將他們的問題加以詳細研究和分析,予以適當的解決。社工可以通過專業量表的測試,任課老師推薦等多種途徑找到問題學生。此外可以設立專門的“社工郵箱”,農村寄宿制學生遇到各方面的問題時,可將問題寫下來投入信箱。社工根據收到的信件分析學生存在的多方面的困惑,篩選出需要專門輔助的個案,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和治療。這樣的方式可以克服學生靦腆、害羞的心理,也保護了學生的隱私,極大地便利了社工專業輔導工作的開展。在具體的輔導治療當中可以採用危機介入、任務中心、社會――心理、行為治療、敘事治療等多種專業模式,運用心理輔導、社會救助、個案轉介、功課輔助的方式,靈活使用各種專業技巧,幫助問題學生解決困難,正確認識自己,彌補其缺陷。在個案中,對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學生,社工可以聯絡兒童福利機構、公安機關、工讀學校、精神病防治院、救濟院等社會機構,為學生尋找合適的辦法和出路。

  2.運用小組工作開展治療和預防

  小組工作是指通過有目的小組活動,幫助寄宿學生增進其社會功能,有效處理個人存在的問題。小組型別包括由正常的個人組成的小組及有問題的個人組成的小組,也包括正常個人和問題個人共同組成的小組。農村寄宿學生存在的問題一般具有普遍性,問題學生人數眾多且同質性強,開展小組工作往往能夠取得較好的成果,還可以節省人力、財力。

  對已經出現親情缺失、心理困擾、社會化困難、生活枯燥等問題的學生,可以成立專門的治療小組。在具體的小組治療中,通過各種各樣活動的開展,讓組員積極發言、自由交流、克服自卑,並在同質性的小組中相互鼓勵、相互學習、克服困難、共同成長。小組可以邀請從類似問題中成功走出來的同學分享克服問題的經驗和感受,起到現身說法的效果。有條件的,還可以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開展輔導、培訓活動,提升學生自我應對、解決困難的能力,達到增權的效果。除了針對問題學生開展小組治療外,社工可以組織更多的預防小組,開展預防教育和適應培訓,將可能發生的各種問題防範於未然。如宿舍是開展預防小組的可選單位。對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而言,宿舍就是家,是感情寄託的地方。社工以宿舍為單位組成專門的輔導小組,通過小組活動促進團結、友好、互助關係的形成,讓學生在溫馨的環境裡快樂生活和成長,避免各種問題的出現。

  3.運用社群工作提供社會支援

  寄宿制學校學生眾多問題出現的原因除學生個人外,很大程度上是學校資源匱乏、學生缺少社會支援系統。針對此種情況,社工在學校社群工作方面應有更多作為。第一,社工充分扮演“資源連結者”的角色,利用各種途徑,爭取社會資源,改善學校條件,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堅強的保障。如社工可以與社會的公益組織建立聯絡,尋求幫助。運用公益組織的力量,為學校配備專門的圖書室,滿足學生的閱讀渴求。第二,社工積極發展與校外團體的橫向聯絡,根據不同的需要,尋找相應功能團體的支援。如,社工可以積極聯絡學校周圍的文藝團體進學校開展愛心演出,豐富學生課餘的精神文化生活。第三,社工引領學生加強對外溝通,促進社會化。如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帶領學生走出校園,開展各種參觀、體驗活動,促進社會化功能的實現。總之,社工充分利用社會力量,連結各種有效資源,多途徑、多層次上促進寄宿制學生問題的預防和治療。


農村研究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