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畫畫的故事

  達芬奇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他是怎麼成為世界有名的畫家呢?其中他的故事可不少,一起來了解下。今天小編為為你帶來的達芬奇故事,希望你喜歡。

 

  達芬奇簡介

  列昂納多·達·芬奇***1452—1519***,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之一,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世界的藝術巨匠和科學巨匠。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畫家、寓言家、雕塑家、發明家、哲學家、音樂家、醫學家、生物學家、地理學家、建築工程師和軍事工程師。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熱心於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研究如何用線條與立體造型去表現形體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他也同時研究自然科學,為了真實感人的藝術形象,他廣泛地研究與繪畫有關的光學、數學、地質學、生物學等多種學科。

  達芬奇的故事

  達芬奇的家庭非常富有,幼時的達是在良好的知識環境下健康成長起來的。到了來該入學的年齡,父親把他送入學校進行系統的教育,達芬奇聰穎好學,對任何事都很感興趣,從不以老師講授的課程為滿足,尤其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常常提出一些疑難問題,使老師瞠目結舌,十分窘迫,在音樂方面,達芬奇善吹笛子,能創作,不僅作詞,還會作曲,又有一副好嗓子,能自彈自唱,在為米蘭公爵演奏豎琴時,還自制樂器,表演完全超出了其他樂師,一時轟動米蘭。 達芬奇體格健壯,愛好各種體育活動,善訓馬,曾力挽狂奔之馬,。在辯論中,能使最強的對手甘拜下風,他左右手均能書寫作畫,他的許多手稿都是左手自右而反寫出來的,後人只有藉助鏡子反射出來才能辨認。 達芬奇愛好頗多,但繪畫在他的心目中的地位卻無與倫比,每日放學回家扔下書包,邊拿起畫筆,不吃不喝,完全沉浸在畫面上,被人稱為小畫家。 但是在達的少年時代,繪畫還是一項比較低賤的職業,達的父親卻是有名的望族,希望他繼承父業,學習法律,作一名公證人,但達芬奇非常父親能理解他熱愛繪畫的理想。機會終於來了。 一天,有位農民他有一面用無花果樹製作的盾牌,想在上面畫一副畫,於是請達的父親帶到城裡請畫師畫。但他的父親卻把他交給了達芬奇,想試試他的畫藝。達芬奇決定畫一副驚心動魄,令人望而生為畏的盾面畫,一達到盾面的效果。他首先讀了幾本有關妖魔鬼怪的書籍,然後開始構思。有一天他想起了希臘神話中的女妖麥杜薩的傳說,深受啟發。她是一個蛇髮女妖,面貌凶醜,口噴火焰,頭髮都是一條條毒蛇,她的魔眼能使人僵化為石。於是達芬奇不僅收集女妖的資料,而且還運用了一些小動物,它們被藏在了一間從不準旁人進入的房間裡,綜合了這些形象他開始描繪起來,由於不間斷的工作以至那些小動物的屍體都腐爛發臭了,他毫無察覺。 經過一個多月的奮戰,終於畫成了一副駭人的魔鬼頭像:兩眼噴火,鼻孔生煙,口吐毒汁散發著毒氣,毛髮到豎。然後他把窗簾都拉上,僅留一道縫隙,在盾牌上,請父親來觀看,但不作說明,父親當即嚇的轉生即逃,就這樣,父親不在逼他學習法律了。而那面盾牌以100金幣的高價每給了一位商人,商人又以300金幣賣給米蘭公爵,而農民得到的卻是商店裡買來的盾牌。 1446年達芬奇全家遷居佛羅倫薩,達也進入了委羅基奧的畫坊***他不僅是畫家,雕刻家,首飾家,而且還是建築家,工程師和音樂家,是一位學識淵博的有經驗的老師。***開始系統的學習繪畫和雕刻。

  達芬奇名作

  蒙娜麗莎的微笑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藝術品能像《蒙娜麗莎》那樣譽滿全球,同時引來各式各樣的說法和評價。我們根據瓦薩利的記載,可以確定,畫中人為佛羅倫薩銀行家佛朗斯柯·捷列·佐貢多的妻子麗莎。她出生於1479年,達·芬奇為她畫像時間是1503年,正是麗莎24-27歲的時候。畫中人的主要神情是“微笑”,世人稱之為“神祕的微笑”。 銀行家佐貢多以豐厚的酬金請達·芬奇為夫人作畫。當夫人出現在畫家面前時,她身著華貴的連衣裙,梳著時髦的髮式,一綹綹捲髮散在雙肩,身體顯得豐滿,眉毛齊整,兩頰緋紅,頸項和手臂佩帶著名貴珠寶,全身充溢著純真和天趣。在彎彎的雙眉下面,明亮的眼睛閃閃發光。當她把目光注視這位鼎鼎大名的畫家時:一顆能容無限智慧的蘇格拉底式的腦袋映入眼簾,面孔下面佈滿銀白色的鬍鬚,看上去像是暫留人間的神,這與她終日見到的粗俗商人大不相同。一瞬間發自內心的微笑,使她的臉顯出奪人的光彩,令人神往:靦腆、調皮,似乎失去的青春又回來了。靈魂深處的奧祕,被觀察敏銳的畫家一下子抓住了。“我同意馬上著手工作。”達·芬奇向蒙娜麗莎點了點頭。為了維持麗莎的微笑,畫家動用了智慧的腦袋,為她講了精彩的愉快的故事,還請了各式各樣的小丑、琴師、街頭藝人為夫人表演,藉以喚醒這位消沉、淡漠、昏昏欲睡的少婦。麗莎坐定以後把一隻手放在另一隻手上,作出一個少婦的姿態,畫家注意到夫人裸露的頸項和豐腴雙手,可惜被金銀珠寶所佔有,達·芬奇對麗莎說:“如果夫人不反對的話,我想描繪不加任何裝飾的頸項和手臂,這是屬於您最純真的美,請夫人去掉一切象徵財富的飾物,讓我盡情描繪屬於你本人的一切麗質。”於是,麗莎急忙褪掉所有飾物。我們現在看到的正是一位毫無修飾、情趣天然的少婦。蒙娜麗莎勾起了達·芬奇對生母阿爾別拉的回憶。有一次,大師深情地向少婦傾訴了自己的身世,似乎從麗莎的身影中看到生母的形象,當講到母親在24歲就死去時,他的聲裡充滿憐憫和悲痛,麗莎說:“我也是24歲,我使你想起了她。”麗莎成了阿爾別拉的神祕化身。因此,大師在畫麗莎時,是用真誠而純潔的情感去描繪的,他用對母親和情人的雙重情感來盡情描繪此人的肖像。不僅如此,他還把她作為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徵,作為人類世界的歡樂和光明來描繪,他要把自己的美感和體驗,用畫筆傳達給所有的人。文藝復興的到來使神從神壇上走下來,成為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成為這一新時代的標誌而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