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英國教育制度的論文

  從20世紀中後期開始,英國政府開始著手教育制度的改革,職業教育的地位和層次得到提升,初步形成以職業能力培養、資格證書制度、考核評估制度等為基本內容的職業教育體系。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有關英國教育的論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英國教育的論文篇一:《英國職業教育改革的新進展》

  摘 要:新世紀以來,英國職業教育改革不斷取得新進展。政府積極立法,為改革建立良好的環境;完善職業教育質量保障機制、調整職業資格標準和評估標準;推行新的資格與學分框架及通用檢查框架、倡導多元化的職業教育等措施努力建構世界一流的技能體系。

  關鍵詞:英國;職業教育;資格框架;評估制度

  從20世紀中後期開始,英國政府開始著手教育制度的改革,職業教育的地位和層次得到提升,初步形成以職業能力培養、資格證書制度、考核評估制度等為基本內容的職業教育體系。進入21世紀以來,職業教育對開拓技術創新能力,提升國際競爭力的作用突顯。作為英國國家技能戰略的重要內容,英國職業教育改革不斷取得新的進展,職業教育體系日益完善。

  一、英國職業教育改革的背景與目標

  新經濟增長理論指出,產品的研究與開發、教育與培訓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這為政府決策者提供了訊號,明確了他們所要干預的重點內容,包括學校階段進行的職業生涯培訓[1]。進入新世紀以來,社會和經濟發展對於技能的需求進一步變化,社會成員只有不斷更新知識、技能和觀念,才能適應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技能教育與培訓呈現出全民化和終身性的趨勢。英國同其他一些發達國家一樣,對本國的技能開發和培訓體系在結構、內容、方法和資金方式等方面進行了重要改革,聯合政府提出了新的技能開發戰略,將勞動力技能水平的提高作為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增長的保證,將其視為“增強社會經濟包容性和流動性的基礎;構建大社會的基石”。[2]同時,職業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斷更新。一方面,伴隨新職業主義的發展,作為英國現代職業教育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核心能力的內涵不斷演變;另一方面,就職業教育與培訓的作用而言,已經不僅是為工作所做的必要準備,更進一步的功能是通過職業生活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職業教育必須成為減輕貧困、促進和平、保護環境、改善所有人生活質量並促進其可持續發展的萬能鑰匙。”[3]

  英國職業教育改革目標常常通過政府白皮書體現。2003年《21世紀技能:實現我們的潛能》中提出,通過靈活多元的課程體系建立多層次的職業教育的改革方向;2006年,在《繼續教育:提高技能,增加生活機會》中,將提升標準、提高績效水平列為職業教育改革的重點;2009年《技能促進增長、英國國家技能戰略》《英國2020目標:發展世界一流技能和工作》及《實現2020目標:技能、工作和經濟增長》中指出,英國未來的繁榮依賴於經濟的成功,依賴於技能型勞動力的創造性工作;2011年《新挑戰,新機會—繼續教育和技能體系改革計劃:建立世界一流的技能體系》中,提出了建立世界一流技能體系的戰略目標[4]。因此,要加強技能培養、就業同經濟政策之間的聯絡,建立連貫、系統、完整的技能開發系統,發展多元靈活、反應敏銳的技能開發體系和就業體系。

  二、英國職業教育改革的進展及特點

  ***一***以立法等形式實現職業教育改革及成果的制度化

  政府通過立法手段調控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不斷鞏固和強化職業教育改革的成果。通常政府會採取固定的流程:建立委員會或專門工作小組,針對相應問題書寫報告書,政府釋出白皮書,最後通過法案實行。新世紀以來,英國在職業教育改革制度上的新舉措包括改革學位制度、創辦產業大學,建立個人學習賬戶、健全職業教育質量保障與改進機制等內容。

  二年制基礎學位制度的確立。2000年,教育與就業部***DFEE***實施了新的高等教育資格計劃,建立了兩年制學位制度—基礎學位***Foundation Degree***。二年制基礎學位制度是一個開放式的學習制度,學生可以選擇在兩年內通過全日制學習修滿240學分;也可以選擇利用業餘時間修滿學分***可以兩年以上時間***。二年制基礎學位與國家職業資格***NVQ***5級的水平相當。政府在設立兩年制基礎學位時突出其階梯作用,尤其滿足了成年學生和在職學生的教育需求。畢業時,根據個人的實際需要選擇就業、更高層次的職業資格深造或者繼續大學學位的學習。

  踐行終身教育理念,建立學習型社會。2000年,政府頒佈《學習與技能法》,成立“學習及技能顧問委員會”和“成人學習視察團”等,為全民教育建立制度性保障機制。同時,面向19歲以上所有公民開設“個人學習賬戶”,全額資助成人的初次初等水平技能培訓,通過大量優惠政策鼓勵個人和僱主進行技能投資。同年,產業大學正式執行。產業大學主要面向成人和在職人員,與一般的大學教育不同,它是一種開放式的教育組織,具有學習時間和場所的靈活性特點。產業大學的目標之一就是通過衛星、光纜等各種技術手段和途徑將學習產品和服務輸送到社會的每個角落。對於16~19歲的年輕人,政府計劃在未來三年,為這些人再提供5萬個培訓場所。計劃到2015年將職業教育與培訓的青年參與率由現在的75%提高到90%。此外,政府還鼓勵社群教育、家庭教育等非學歷和非正式學習途徑,各種經驗和經歷等都會在“個人技能賬戶”中予以體現。通過上述措施,民眾參與技能教育與培訓的積極性得以提高,建構全民型學習社會的程序得到大力推進。

  完善職業教育質量保障與改進機制。到目前階段,英國職業教育質量保障與改進的制度化形式存在於四個方面:一是學院的自我評估機制;二是獨立的督導制度:督導小組對職業教育機構進行外部評估;三是政府經費撥款與學校執行狀況掛鉤的制度;四是通過學習與技能改進服務局***LSIS***等國家改進服務機構,幫助職業教育機構提升教育質量。

  ***二***資格框架和評估檢查框架的標準化完善

  英國職業教育體系中,職業技術資格框架和質量評估制度是保障職業教育質量的重要內容。對於資格標準和質量評估標準進行不斷的調整和完善,提高職業教育與市場需求的契合度,同時滿足行業、企業與學生的需求。

  1.資格框架的改革

  傳統的英國教育體系中,職業教育無法滿足學生繼續攻讀學士學位的需要。1986年,英國政府成立國家職業資格委員會***NCVQ***,1988年,在全國推行國家職業資格制度***NVQ***。NVQ分為5個等級,涉及11個能力領域。1992年,NCVQ又推出了主要面向16~19歲全日制學生的普通國家職業資格證書***GNVQ***。GNVQ分為初級、中級、高階三個等級,與NVQ互為補充,構成了英國國家資格體系。

  2000年,英國政府建立國家職業標準***National Quali- fications Framework,NQF***國家資格框架,以適應當時國內資格種類繁多的局面,便於不同資格間的比較。職業教育資格框架和高等教育資格框架***FHEQ***中的適當層次有互通關係。前者分為9級,後者共分為5級。NQF中的4、5、6、7、8級分別與FHEQ中的C、I、H、M、D級處於同一層次,實現了職業教育資格與高等教育資格框架的對接。但是僱主和學習者普遍認為獲取一個資格的時間較長、學習內容較多,這就影響了僱主培訓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從2011年起,英國政府用資格與學分框架***The Qualifications and Credit Framework,QCF***——徹底取代國家資格框架。政府認為,應該為所有人提供教育和培訓的機會,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同時希望所有形式的學習和培訓都能被接受,能夠在資格框架中得以體現,新體系在這樣的背景下被推出。資格與學分框架相比傳統具有明顯的優勢,它是一種容易理解、易於衡量和比較的簡單而理性的框架體系。資格與學分框架體系由單元構成,每個單元都有學分值,學完這一單元會被授予相應的學分,一個學分通常需要花費10個學時。學分值對完成某一單元或取得一個資格所需要的時間給出了一個參考。在資格與學分框架體系中有三種不同型別的資格:獎勵、證書和文憑。1~12學分可以獲得獎勵,13~36學分可以拿到證書,取得文憑需要至少37學分。職業資格按照內容的難易程度劃分為從入門級到8級。資格的頭銜有對資格內容的簡明描述,通過查詢資格頭銜,就能夠了解到它的內容和水平,推算出接受這種培訓的難度,以及需要花費大約多少時間才能獲得這一資格。到目前為止,資格與學分框架包含資格證書的種類超過2500種,同時還擁有強大的全國資料庫和網路平臺,兼有電子資格證書證明和網路查詢的功能,是目前英國政府認可的惟一的資格框架。

  2.評估標準的建立與調整

  2005年,英國政府開始著手建立統一的檢查評估體系。2007年,教育標準辦公室***OFSTED***成立。專門負責對職業教育和培訓機構進行檢查和評估。制定了機構內部評估和外部評估的共同標準,將評估結果分為四個等級:優秀、良好、令人滿意和不及格。在每條評價標準中都包含:指導性問題、評價性陳述和等級特徵描述三部分內容。評估框架***2009***結構如圖1所示。

  2011年底,OFSTED將這一評估標準做以調整,釋出了新的通用檢查框架***CIF—Common Inspection Frame***,以及相關的評估手冊,於2012年9月起生效。新的評估框架包含三個層次的內容:學習者的學習成果;教、學和評價的質量;領導和管理效用,最後總結以上三方面的內容,給出整體效益***Overall Effectiveness***評價。評估框架的變化主要體現在:用“需要改進”取代原有的“令人滿意”等級;學習成果不再由每個學生的學習成績直接體現,學習成績仍是評估的一部分,但是更加註重職業發展和就業技能;取消了能力提高等級,三個框架層面下不再劃分細目,同時也取消了原先等級中的安全保障、平等性和多樣化的內容;督導小組的評估計劃將重點鎖定在被評為“不及格”和“需要改進”等級的機構;評估前通知的期限縮短為兩個工作日***最少***,等等。

  “共同評估框架”既是評估人員開展評估工作的指導性標準,也是職業教育機構改革發展的方向。評價標準的不斷完善是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習者和市場變化的需求。同時,內部評估和外部評估使用統一評估標準使評估結果更加透明、科學,更具說服力;各機構間的評估結果也具有可比性,便於衡量各院校間教育水平的差距。

  ***三***教學模式和學習成果評價機制多元化

  當前階段,英國的職業教育學院普遍實行“三明治”式的教學模式,即學生的校內學習和企業實習交叉進行的一種學期安排形式,學生在校的第二年或第三年在社會進行實習。“三明治”教學模式課程設定涉及面廣,與實際工作聯絡緊密。實習不僅給學生提供實戰工作的經驗,本地僱主舉辦的活動和競賽也為學生提供了競爭和展示的機會。

  與“三明治”式教學模式相對應的是多樣化的學生學習成果評價機制。學生的學習成果評價包含三方面內容:一是學生校內學習期間取得的課業***Assignment***成績。校內學習的課程考核突破了傳統教育模式中以考試形式作為學生學習成果及能力水平評價唯一標準的侷限,由教師安排在教學過程中合適的時段進行。每門課程都要開展2至3次的連續考核評估,並且在成績給出後及時有效地向學生反饋,在反饋中要清楚體現本階段學生的學習進展。二是企業實習階段獲得的實習成績,實習階段成績由企業指導教師和學生共同給出,即學生的自評、教師評價和企業評價相結合。評價依據包括學生實習期間的“個人實習發展計劃”實習日誌等,實習結束時,還會進行三方共同參與的定職測試,最終形成學生的實習成績。三是指學生學習成績具有相對的彈性。學生對於課業成績不滿意基本上都有一次重新完成的機會,如果對於成績考核的結果有質疑,學生也有逐級申訴的權利。

  以英國高等教育文憑BETC-HND的校內課業成績為例,BETC-HND的課業考評方式包括口頭陳述、報告、表演、PPT等。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進度為學生設計課業,學生根據任務內容,採用獨立或分組的方式,對課業任務進行討論、研究、調研、案例分析和實驗。教師發揮幫助、引導、指導的作用,與本科導師制中的導師相類似。學生用約3周時間完成課業,課業的考評結果分為優秀***Distinction***、良好***Merit***和及格***Pass***三個等級。沒有不及格,因為只有合格的成績才會被計入學習檔案。如果對自己的課業不滿意,所有的課業都有重做一次的機會,可以根據教師意見和建議做出修改,重新完成。以重做後成績作為考評的最終成績。

  三、英國職業教育改革的經驗與啟示

  ***一***提升職業教育地位,加快職業教育改革程序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職業教育,2002年和2005年國務院相繼出臺了《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黨的要求必須“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5]但是,就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的情況來看,國家發展戰略和群眾需求還有很大差距。在整個教育佈局當中,職業教育戰略地位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同時,百姓選擇職業教育的意願不強烈,尊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社會文化價值觀還沒有樹立,職業教育吸引力還不夠。借鑑英國的職業教育改革經驗,應該積極爭取從制度上保證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加大職業教育改革力度,著力打造注重資格,但絕非以學歷為取向的社會環境。改革資格認證和學位制度,通過學歷與資質之間的轉換融通,可以增強職業教育學生的積極性,使職業教育與培訓成為更具吸引力的教育路徑。

  ***二***強化質量意識,提高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時效性

  保證職業教育質量,滿足時代發展需求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重點內容之一。我國目前起到職業教育質量評估作用的是一系列“評選”活動。這些評選活動通過競爭和優秀院校機構的示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職教水平的提升。但是相對於英國的質量評估標準框架,可以看出,評選不能將全國所有的職業院校與培訓機構都納入到審查範圍內,對發展較弱的職教機構作用不明顯。建立全國統一的職業教育質量評估體系,以學校為核心,政府部門為指導,行業企業及相關部門互相合作;同時,在對行業和企業需求及行業發展的分析基礎上,對評估標準進行不斷的修改和完善,形成職業教育質量的有力保障,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政府和民眾對職業教育的滿意程度。

  ***三***倡導職業教育制度化、教育模式多元化

  雖然中英兩國在教育體制上存在差異,但英國以立法等制度化方式推動職業教育改革的做法是值得借鑑的。建立國家標準化資格框架,可以實現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打通國內各層次教育型別間相互轉換的壁壘。此外,我國的職業教育也應當建立一套標準化的評價機制,將對於學習成果評價的實踐性、連續性和客觀性統一起來。採用多元化的考核手段以擺脫試卷考核在技能評價方面的片面性,相關企業和部門在多方評價的過程中相互協調;考核的內容應立足於社會不同行業對人才知識和技能的要求,強調實際操作能力在成績考核中的比重,力求實現由傳統向現代職業教育模式的轉型。

  ***四***發展以人為本的終身教育,構建學習型社會

  將終身教育納入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規劃是英國職業教育領域的一項重要措施。讓不同年齡、教育層次和不同身份的民眾在方便的時間和便利的地點接受技能培訓是職業教育全民化和終身教育目標的實現路徑之一,也是政府打造學習型社會的有力切入點。我國目前雖然已經對終身職業教育的理念日益重視,但是終身職業教育發展體系還有待進一步構築和完善。在這一方面,英國的做法和經驗都值得借鑑。

  參考文獻:

  [1]Malcolm Skilbeck, etc. The Vocational Quest: New Directions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M] London: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e-Library. 2002.2.

  [2]BIS. Skills For Sustainable Growth Strategy Document Full Report. [R]London. 2011:4.

  [3]UNESCO. Bonn Declaration[R].http://. 2013.

  [4]Ofsted. Handbook for the inspection of further education and skills, No.120061.

  [5]於志晶,李玉靜,劉嬌. :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 關於背景、內涵和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12***33***.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英國教育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