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實用類閱讀專題複習試題

  到了接近語文考試的時候,我們要做好試題的練習。其中語文試題卷的練習是一種很不錯的選擇!你準備好了嗎?下面是由小編為你整理的2017年,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2017年

  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12分***

  要求創立於兩千多年前的二十四節氣,至今依舊能與各地氣候一一對應,既苛刻也不符合自然之本。首先,當時中原地區的氣候比現在溫暖溼潤得多;其次,不同緯度、高度,沿海還是內陸等等,都是造成氣候差異的因素。所以詩人白居易遊廬山大林寺,才會寫下這樣的詩句:“____【甲】____。”

  二十四節氣的確立,有天文、氣象、物候的根據。所謂天文,即依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將太陽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設為起點,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執行一週360度,一回歸年,正好為24個節氣。因此24個節氣,準確反映了太陽照射地球的角度,也準確反映了四季的變化。其中8個節氣的名稱,春秋“兩分”,冬夏“兩至”,春夏秋冬“四立”,就是這樣確立的。而其餘節氣,則圍繞如何指導農事而定。當時的農業生產主要是看天吃飯,於是二十四節氣反映了氣溫變化,如大暑、小暑、處暑、小寒、大寒;反映了降水情況,如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反映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時機,如小滿、芒種;還反映了物候現象,如驚蟄。當基本的氣候現象、規律被二十四節氣描繪、總結出來、成為陰曆的補充後,農民即可依歷而行。不過中國地域廣大,南北有差異,東西各不同,根據什麼調整呢?物候。動植物、生物是最好的老師,它們會隨氣候、氣溫的變化,而有相應表現。花開、燕來、蟬蛻殼,都有時間表。陸游詩裡對此有點睛之句:“____【乙】____”。

  二十四節氣是大自然的語言,中國人善於遵從自然之令,來調整生產生活。日久天長,這些經驗被沉澱、總結下來後,就形成了紛繁多樣的月令、農諺、民俗、民諺,世代傳承,規範、指導著中國人的生活。如“__【丙】___”。柿子有潤燥止咳的作用,因此霜降吃柿子防感冒一說,並非無稽之談。只是傳到後來,被神話了。其實其本意是:在特定的季節吃相應的食物,效果最佳。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不違背天時,是中國人順應自然的哲學觀的體現。與此相似的習俗,可謂林林總總。諸如立春吃春捲,立秋貼秋膘。

  一年365天,因為有了二十四節氣,也不再是機械、冰冷的阿拉伯數字,每過15天,生活這個舞臺的背景就會被更換一回,那是鳥飛魚躍,綠滿窗前,天心月圓。我想起杜甫的詩:“____【丁】____”。倘若沒有二十四節氣,杜甫也就無感而生了吧。

  但是實事求是地說,隨著全球氣候變化,二十四節氣的特徵已不很明顯,今天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二十四節氣?是相信它是靈丹妙藥,還是視其為糟粕?

  ***取材於《中華遺產》2010年第12期,有刪改***

  【小題1】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二十四節氣都是圍繞如何指導農事確定的。

  B.二十四節氣的命名依據是基本的物候現象及其規律。

  C.遵循二十四節氣來規範、指導生活已成為一種文化。

  D.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認識自然進而改造自然的體現。

  【小題2】根據下列各句內容,請分別選擇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四處。***4分***

  ①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瓜豆後插秧。

  ②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正盛開。

  ③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④野人無歷日,鳥啼知四時。

  【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題3】對於二十四節氣,文中結尾提到“是相信它是靈丹妙藥,還是視其為糟粕”的思考,請根據文章內容,概括出作者對這一問題的認識。***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12分***

  ①中國古人向來尊重自然,形成了“敬天畏天”“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這種思想認為人類與自然合為一體,人類社會是自然這個大生態系統中的子系統。這樣的認識已經觸及了生態倫理的根本實質,折射出古人的生態智慧。

  ②既然要“以人合天”,人類就不能違反自然的執行規律,而要“順應天時”。“天時”即四季變化、晝夜長短、作物生長快慢、日月星辰移位等種種規律,人們根據“天時”來安排農業生產、生活節律、社會事務,就叫作“奉天時”。

  ③中國古代有專門記載天時規律的文獻,例如《禮記·月令》篇的第一部分,就詳述了正月的日月星辰變化、動植物物候特徵,由之引申出人們在這個月應當做什麼、禁忌做什麼。在今天看來,其中不乏迷信的內容,但也有許多合理的成分。比如,為了不影響動植物的繁殖,春天禁止獵殺幼小動物、雌性動物,禁止採伐林木、大興土木,要掩埋露野的腐屍以防瘟疫傳染等等。

  ④《漢書·貨殖傳》謂:草木未落,斧斤不入于山林;豺獺未祭,罝網不佈於野澤。這是要求人們“順時而取物”,按照四季的迴圈規律和動植物的生長規律加以採獲。

  ⑤我們還可從種種記載中看到:儒家強調“使民以時”,道家提倡“有法無法,因時為業”,墨家主張“順四時而行”,陰陽家講求“順時而發”……

  ⑥總之,古人十分重視時令變化,統治者還將根據時令變化而形成的生產生活節律納入其統治方略之中,作為經濟可持續發展、國運長久的重要手段。

  ⑦不僅如此,“敬天畏天”的思想也滲透到古人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如儒家的禮制規定,飲食、輿服、宮室、車旗等須有度有制,不得逾越。其負面作用是阻礙了個人平等、個人自由,但用一定的社會規範限制人們的私慾膨脹,也就在客觀上限制了對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無限浪費。更何況,儒家“禮尚質”,以少為尊、以素為貴的主張,也在有意識地引導人們崇儉去奢。追求奢侈、鋪張浪費被認為是違禮的行為,會受到輿論譴責和禮法懲處。齊相管仲雖有“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偉業,但是他因生活奢侈受到了譴責。唐中宗之女安樂公主生活奢靡,命人用百鳥之羽織成毛裙,又集百獸之毛做成韉面。此後,“百官之家多效之,江嶺奇禽異獸毛羽,採之殆盡”。開元初年,名相姚崇、宋璟屢次進諫,批評這種奢靡之風,“玄宗悉命宮中出奇服,焚之於殿廷,不許士庶服錦繡珠翠之服”,漸漸改變了採捕珍禽異獸的惡習。

  ⑧這種崇儉去奢的觀念,在後世也得到了繼承和發揚。《朱子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成為了中國民間婦孺皆知的生活信條。這樣的生活觀念,客觀上減少了物質資源的浪費性消耗,保護了生態平衡。

  ***取材於《走進古人的生態智慧》***

  【小題1】下列說法符合文意、推斷合理的一項是***  ***

  A.《禮記·月令》和《漢書·貨殖傳》都是中國古人專門記載天時的重要文獻。

  B.儒家、道家、墨家等學派都十分重視時令變化,將“順應天時”作為治國方略。

  C.儒家提倡的嚴格禮制,維護了等級制度,客觀上也限制了資源的過度消耗和浪費。

  D.現代人只要汲取古人的生態智慧,就能夠改善人與自然的關係,緩解生態危機。

  【小題2】“敬天畏天”“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折射出古人怎樣的生態智慧?請根據文意分條概括。***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題3】文章第⑦段中古人的哪些舉措對限制當今中國的“三公”消費有借鑑意義?***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

1.高一語文實用類文字閱讀專項訓練題及答案

2.高考語文閱讀強化練習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