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古詩詞閱讀理解複習資料

  八年級的古詩詞很多篇,每一篇都是考點。想要拿下古詩詞的閱讀理解,就要好好的複習知識點。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提供關於八年級語文古詩詞閱讀理解複習資料,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語文古詩詞閱讀理解複習課內古詩詞、文閱讀理解

  第21課《桃花源記》 P168

  陶淵明

  一、作者及作品

  陶淵明,晉宋詩人,散文家。本文選自《陶淵明集》。還學過他的文章有《歸園田居》***其三***、《飲酒》、《五柳先生傳》等。

  二、文章知識

  ***1***線索:以漁人***武陵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發現——訪問——離開——再尋,貫穿起來。***2***順序:時間先後順序

  三、詞語解釋

  1、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復前行,欲窮其林。緣:沿著。窮:窮盡。

  2、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鮮美:鮮豔美麗。落英:落花。

  3、甚異之。異:詫異。

  4、豁然開朗。豁然:開闊的樣子。

  5、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儼然:整齊的樣子。屬:類

  6、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交通:交錯相通。

  7、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黃髮:老人。垂髫:小孩。怡然:喜悅的樣子。並:都。

  8、問所從來,具答之。具:詳盡。

  9、村中聞有此人,鹹***xian***來問訊。鹹:都。

  10、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妻子:妻子和兒女。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

  11、處處志之。志:動詞,作標記。

  12、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志:名次,標記

  13、聞之,欣然規往。欣然:高興的樣子。規:計劃。

  14、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尋:不久。津:渡口。

  15、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要”是通假字,“要”通“邀”,邀請。

  四、句子翻譯

  1、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翻譯:芳香的野草鮮豔美麗,落花到處都是。

  2、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翻譯: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

  3、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翻譯: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

  4、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翻譯: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狗叫的聲音。

  5、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翻譯:男女穿戴,完全與桃花源外的人一樣。

  6、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翻譯:老人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

  7、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翻譯: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8、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翻譯:***他們***問起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

  9、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翻譯:這個人詳細的介紹了自已所聽到的事。

  10、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了。”

  翻譯:這裡的人告訴他說:“這裡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11、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翻譯:尋找以前做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沒找不到路。

  12、後遂無問津者。

  翻譯:此後就再也沒有探訪的人了。

  五、成語積累

  1、世外桃源:與世隔絕,沒有戰亂,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後用此成語指虛構的超脫現實的安樂美好的地方。

  2、豁然開朗:豁然,開闊明亮的樣子。形容有狹窄陰暗突然變為開闊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覺明朗。***與“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語。***

  3、無人問津;津:渡口。沒有人來問渡口。後用此成語比喻沒有人過問受到冷遇。

  4、落英繽紛;落英:落花。繽紛:繁多凌亂的樣子。鮮花紛紛飄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兒凋謝的暮春天氣。

  六、簡答

  1、本文中是什麼吸引漁人“欲窮其林”的?

  答: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本文中第三段描寫了桃花源人社會風尚的哪兩個方面?

  答:生活幸福;民風淳樸。

  3、本文“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桃花源人為何嘆惋不已?

  答:問今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4、“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麼?

  答: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裡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5、漁人離開桃源後,還寫太守與劉子驥先後探訪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麼?

  ***①增添神祕色彩。②暗示這是一個虛構的無法實現的理想世界***

  6、本文的哪兩件事能說明桃花源是虛構的理想社會?

  答: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未果,尋病終。

  7、“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為什麼還要寫它呢?

  A、虛構目的

  描繪無剝削,壓迫,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寧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同當時的黑暗社會形成鮮明對照,表達了作者和廣大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B、作品意義

  儘管這種理想不可能實現,但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和嚮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第22課《短文兩篇》

  《陋室銘》P173

  劉禹錫

  一、文體常識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功頌德的文字,後成為一種文體。人們經常用“座右銘”來激勵鞭策自己。請你從平時積累的古詩文中寫出一則有關學習方面的“座右銘”。示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二、詞語解釋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名:出名靈:成為靈異的水。

  2、斯是陋室。斯:這。

  3、惟吾德馨。德馨:美好的品德,馨,香氣。

  4、無絲竹之亂耳。絲竹:借代樂器,這裡指奏樂的聲音。亂:使……亂。

  5、無案牘之勞形。案牘:案,文書,案卷。牘,公文。案牘是官府的文書。勞形:使身體勞累。形,形體,身體。

  6、何陋之有?何:什麼。

  三、句子翻譯

  1、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翻譯: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勞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翻譯:這***雖***是間簡陋的房子,主人卻有美好的德行。

  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翻譯:談笑的是淵博的學者,往來沒有知識淺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譯: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四、簡答

  1、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這個看法?為什麼?

  答: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質條件的好壞,而是精神世界的純潔與充實,他們鄙棄功名利祿,不趨炎附勢,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汙,保持著自己堅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不覺其陋。

  2、作者做此銘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負和情操,也流露出諷刺現實的意味。你能看出當時的現實是怎樣的嗎?

  答:官僚士大夫階層思想庸俗、頹廢、居豪宅,尋歡作樂。

  3、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志趣***情懷***?

  答: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志趣。

  4、從本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積極還是消極的?

  答:從本文表達的高尚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看,作者的思想是積極的。從獨處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來,使自己與汙濁的社會隔離開來等做法來看,作者的思想又是消極的。***可發揮自己的見解***

  5、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達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答:***略***

  6、人人都有自己的居室,你喜歡的居室是什麼樣的?請描繪出來,並說明你喜歡的原因。

  答:***略***

  7、文中有哪些駢句和散句?

  答:駢句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可以調素琴,閱金經,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散句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愛蓮說》 P174

  周敦頤

  一、詞語解釋

  1、可愛者甚蕃。蕃:多。

  2、濯清漣而不妖。濯:洗。妖:美麗而不端莊。

  3、不蔓不枝。蔓:長枝蔓。枝:動詞,長枝節。

  4、於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獨:只,僅。濯:洗滌。妖:妖媚。益:副詞,更。植:樹立。褻:親近而不莊重。

  5、菊之愛,陶後鮮有聞。鮮:少。

  6、宜乎眾矣。宜:應當。

  二、句子翻譯

  1、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翻譯:我唯獨喜愛蓮從汙泥中長出卻沒有受到沾染,在清水裡洗滌過,而不顯得妖媚。

  2、蓮,花之君子者也。

  翻譯:蓮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翻譯:對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後就很少聽到了。

  4、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翻譯:像我一樣喜歡蓮花的還有什麼人呢?

  5、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翻譯:喜愛牡丹的人當然就很多了。

  三、簡答

  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答:本文通過對“蓮”的美好形象和高潔品質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世態的鄙棄和厭惡以及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2、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託物言志的寫法。課文中的“牡丹”、“菊”、“蓮”分別象徵什麼樣的人?作者對蓮的描述和讚美寄寓著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1***牡丹---“花之富貴者“象徵:追求功名、富貴的人。

  ***2***菊---“花之隱逸者”象徵:不趨炎附勢的隱士。

  ***3***蓮---“花之君子者”象徵:品行高尚的賢能之士。

  作者對蓮的描述和讚美寄寓了他不願與世同流合汙、保持高潔的品格和堅貞節操的思想感情。

  3、文章中“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淨植”“不可褻玩”這些具體特徵代表了蓮花的哪些可貴品質?

  答:“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淨植”“不可褻玩”這些特徵代表蓮花的可貴品質是“質樸、高潔、胸懷豁達、品行無邪;不拘繁文苟禮、美德廣佈四方、獨立自主、威嚴不可褻瀆。”

  4、細細揣摩“菊之愛”有兩種含義:一是做一個避世的隱士。二是像陶淵明那樣保持獨立的人格。你贊成哪一種說法?談談看法***如贊成兩種都有道理。自圓其說即可。***

  答:作者的意思是避世者不染塵世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5、“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一句照應了上文的哪一句話?結尾這一句感嘆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答:“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一句照應了上文的“世人甚愛牡丹”。結尾這一句感嘆表達了作者對追求逐利***追求富貴、貪慕富貴***、趨炎附勢的世風的鄙棄。

  6、文章的最後一段運用了多種句式,你能具體指出都用了哪些句式嗎?

  答:文章的最後一段運用的句式分別是感嘆句***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設問句***蓮之愛,同予者何人?***,陳述句***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7、孟子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與本文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種觀點,談談你的看法。***自圓其說即可***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思想受環境影響,“孟母三遷”說的即是這個道理。

  答法二:同意本文的觀點,只要保持堅貞的節操,潔身自好,即使處於汙濁的環境中也能不受影響。

  8、本文所用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有哪些?

  答:本文所用的修辭手法有排比、設問、比喻;表達方式有記敘、描寫;表現手法有象徵、襯托。

  9、目前,全國正在進行“國花”推選活動,如果你也參加這項活動,下面三種花中你打算選什麼為“國花”,請仿照示例,在橫線上填上一句相關的古詩文名句***任選一個***。

  示例:我選擇杜鵑為國花,因為:花中此物似西施。

  參考答案:

  我選擇荷花為國花,因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我選擇牡丹為國花,因為: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我選擇梅花為國花,因為:梅花香自苦寒來。

  10、不久前某行政部門徵集公益廣告,以一幅清蓮圖為主體圖案的廣告創意,因積極的比喻意義被採納,清你為該主體圖案配一句恰當簡明的廣告語。***不少於8個字***

  第23課《核舟記》 P178

  魏學洢

  一、詞語解釋

  1、高可二黍許。可:大約。許:上下。

  2、而計其長曾不盈寸。曾:尚,還。盈:滿。

  3、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挑選。修狹:長而窄。

  4、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詘”同“屈”,彎曲。

  5、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橫”,橫著。

  6、其兩膝相比者。比:靠近、挨著。

  7、珠可歷歷可數也。歷歷:分明可數的樣子。

  8、細若蚊足,鉤畫了了。若:像。了了:清楚明白。

  9、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峨冠:戴高高帽子。為:是。

  10、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奇:零數

  二、句子翻譯

  1、蘇黃共閱一手卷。

  翻譯:蘇軾和黃魯直一同觀賞一幅書畫卷子。

  2、舟尾橫臥一楫

  翻譯:船尾橫擺著一支櫓。

  3、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

  翻譯:總計這隻船上刻了五個人,八扇窗。

  4、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翻譯:原來是挑了一個長而狹的桃核刻成的。

  5、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翻譯:全都是按照***材料原來的***形狀刻成的***名種事物的***形象,名有名的情態。

  6、嘗貽餘核舟一。

  翻譯:曾經贈給我一隻用果核雕成的船。

  7、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翻譯:可是計算它的長度還不滿一寸。

  8、技亦靈怪矣哉。

  翻譯:技藝出真奇妙啊!

  9、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翻譯:他們相互靠近的兩膝,都隱藏在畫卷的衣褶中。

  10、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若聽茶聲然。

  翻譯:那人眼睛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語文古詩詞閱讀理解複習、課內古詩詞、文閱讀理解

  第24課《大道之行也》 P183

  《禮記》

  一、詞語解釋

  1、選賢與能。與:通“舉”舉薦,選拔。

  2、古人不獨親其親。親:以……為親。親:親人、父母。

  3、不獨子①其子②。①子:以……為子。②子:子女。

  4、男有分,女有歸。分:職分、職業。

  5、貨惡其棄於地也。惡:憎惡。

  6、盜竊亂賊而不作。亂:造反。賊:害人。作:興起。

  7、是謂大同。是:這。大同:理想社會。

  8、女有歸。歸:女子出嫁

  二、句子翻譯

  1、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翻譯: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拔出來,人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

  2、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翻譯: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有歸宿。

  3、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翻譯: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共有的。

  4、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翻譯: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

  5、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翻譯: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第25課 杜甫詩三首 P185

  唐 杜甫

  一、作者及作品

  杜甫,字子美,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巨集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他的作品“三吏”、“三別”是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合稱“三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合稱“三別”。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悽慘的人生悲劇。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他的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二、詩歌賞析

  1、《望嶽》

  【思想內容】

  這首詩從整體上勾畫了泰山的巨集偉景象,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

  【名句賞析】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化用孔子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寫由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意願,表現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煉字煉詞】

  “陰陽割昏曉”一個“割”字寫出了高大的泰山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切斷,形成兩種不同的自然景觀,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造化鍾神秀”一個“鍾”字,將大自然擬人化,寫得格外有情: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於泰山。突出了近望泰山的神奇秀麗。

  2、《春望》

  【思想內容】

  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家人的感情

  【名句賞析】⑴“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這兩句通常解釋為: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落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都表達了感時傷世的感情。本聯以“感時”一語承上,以“恨別”一語啟下,章法分明。⑵“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鄉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訊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訊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煉字煉詞】“深”:表面寫山河依舊,草木蔓生的情景,實際寫出荒涼蕭條,物是人非的社會狀況,飽含了憂國之情。“搔”:時局***國事危急造成骨肉分離,烽火不息致使家書斷絕,這些都使詩人憂心如焚,而又無可奈何,只能整天抓撓頭皮度日如年,以至頭髮變白而且又越抓越少,難以勝簪了。這一細節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現了詩人的內心世界。

  3、《石壕吏》

  【思想內容】

  《石壕吏》是被譽為“詩史”的杜詩的代表作之一。這首五言古詩是寫詩人路經石壕村,投宿一老翁家庭,親見一老婦人被迫服役的情景,通過對“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繪,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引起的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憂國憂民的感情。

  第26課《三峽》 P196

  酈道元

  一、作者及作品

  作者酈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三峽》一文出自《水經注》這是記敘我國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書。

  二、詞語解釋

  1、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自:從,由。略:完全。闕:通“缺”空缺。

  2、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至於:到了。襄:漫上。溯:逆流而下。阻絕:斷。沿:順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3、雖乘奔御風不以疾。雖:即使。奔:這裡指飛奔的馬。御:駕。

  4、素湍綠潭。湍:急流的水。

  5、飛漱其間。漱:沖刷

  6、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自:如果。非:不是。自非:如果不是。曦:陽光,這裡指太陽。

  7、每至晴初霜旦。至:到。霜旦:下霜的早晨。

  8、屬引悽異。屬:連線。引:延長。屬***zhǔ***引:接連不斷。

  9、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三聲:幾聲。三,這裡不是確數。

  三、句子翻譯

  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羲月。

  翻譯: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2、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翻譯: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風,也沒有這樣快。

  3、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翻譯:至於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時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絕了。

  4、素湍綠潭,回清倒。

  翻譯: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迴旋著清波,倒影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5、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翻譯:懸泉和瀑布在那裡飛流衝蕩。

  6、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翻譯: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盛,實在有很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

  翻譯:每當到了初晴或結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

  8、常高猿長嘯,屬引悽異。

  翻譯:有時高處的猿猴放聲長叫,聲音持續不斷,異常淒涼。

  9、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翻譯:空蕩的山谷裡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

  四、簡答

  1、文章中從側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句子是哪一句?

  答: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文章結尾哪一句引用漁歌反襯三峽深秋清幽寂靜?引用漁歌有什麼作用?

  答: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引用漁歌作用是進一步突出三峽山高水長的特點。同時,襯托“晴初霜旦”之時“林寒澗肅”的淒涼情景,渲染蕭瑟的氣氛。

  3、你能概括文章的結構嗎?

  答:文章先總寫三峽地貌,***總寫******第一段***,再寫三峽四季壯麗景色,***分寫******第二段***

  4、作者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

  答:作者是從“山”、“水”兩方面描寫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先寫“山”後寫“水”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描繪出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5、作者是如何從不同的季節景象來描寫江水的特點的?

  答:夏天,寫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險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險和疾速的特點。春冬之時,水退潭清,景色秀麗,突出了三峽春冬景色的清麗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靜,水枯氣寒冷以高猿哀鳴襯托深秋的悽清,渲染了秋天的蕭瑟氣氛。

  6、文中提到了巫峽,另外兩峽是什麼峽?

  答:瞿塘峽和西陵峽。

  7、文章表現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表現作者對祖國山水的熱愛之情。

  五、探究欣賞

  1、你喜歡文中那一點?說出喜歡的原因。如;用詞精當,生動有趣;表愉快心情。或引用漁歌起反襯作用。

  2、本文語言精緻、洗煉,用語俏麗貼切,選一點分析。

  答:如:描寫三峽深秋清幽靜寂,說明人們感傷程度。如:描寫三峽春冬時,因急流險灘,雪浪飛濺,故以“素”字修飾“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寧靜,故以“綠”字修飾“潭”字。

  如:飛漱其間的“飛”字。“飛” 字形象,寫出了瀑布從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氣勢。

  六、語言運用

  把下列句子的劃線部分改寫成一副對聯用來作“畫卷”的修辭語。

  經過幾百個日日夜夜的奮戰,長江截流工程終於勝利完成,中國人民在這奔騰不羈的長江邊展開了一幅把五千里長江斬斷,把三峽無數山峰鎖住的神奇畫卷。

  參考答案:“斬斷長江千里水,鎖住三峽無數峰。“

  第27課 短文兩篇

  《答謝中書書》 P199

  陶弘景

  一、文體常識

  書即書信,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可具有文學性。

  二、詞語解釋

  1、五色交輝。交輝:交相輝映。

  2、四時俱備。時:季。俱:都。

  3、曉霧將歇。歇:消散。

  4、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與:參與,這裡指欣賞。

  5、夕日欲頹,沉鱗競躍。頹:墜落。競躍:爭著跳躍。欲:將要。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

  三、句子翻譯

  1、高峰入雲,清流見底。

  翻譯:巍峨的山峰直插雲霄,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

  2、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翻譯: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

  3、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翻譯:太陽快要落山了,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

  4、實是欲界之仙都。

  翻譯:實在是人間天堂。

  四、理解填空

  1、“高峰入雲,清流見底”表現了山水相映之美。

  2、“兩岸石壁,五色交輝”表現了色彩配合之美。

  3、“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表現了晨昏變化之美。

  五、簡答

  1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情。

  2、“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什麼?

  答:言外之意是自從南朝謝靈運以來,只有自己才會欣賞這種奇境。表達了作者對謝靈運的仰慕之情,又抒發了欣賞山水時不同凡響的審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賞、自鳴得意之情。

  《記承天寺夜遊》 P200

  蘇軾

  一、文學常識

  作者蘇軾,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學過他的文章有《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江城子密州出獵》。

  二、詞語解釋

  1、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念:想到。遂:於是。至:到。

  2、相與步於中庭。相與:共同,一起。

  3、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但:只是。

  4、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交橫:交錯,縱橫。蓋:原來是。

  5、月色入戶。戶:窗戶。

  三、句子翻譯

  1、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

  翻譯:想到身邊沒有和我一起享受月光的人,於是來到了承天寺。

  2、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翻譯:懷民也沒有睡,於是我們一起到庭院散步。

  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翻譯: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滿地,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裡面有藻、荇等水草交錯,原來那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翻譯: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哪一個地方沒有翠綠蒼柏?只是那裡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悠閒的人罷了。

  四、簡答

  1、全文以“月光”為線索,依據作者的行蹤,以詩的筆觸描繪了夏夜月光圖,創設了一種清冷皎浩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表現了作者曠達的胸襟和積極樂觀的情懷。

  2、本文運用了哪幾種表達方式?請按不同的表達方式劃分層次,並寫出各層次大意。

  答:記敘、描寫、議論。

  第一層:***1-3句***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記敘,交代清楚了時間、地點、同遊者、遊歷的緣由。***

  第二層:***4句***觀月賞景。***寫景,表達方式是描寫,描繪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層:***最後3句***月夜問天,自喻閒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議論,點出作者曠達樂觀的襟懷***

  3、你是如何理解文中的“閒人”的含義?

  答: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喜悅、漫步的悠閒,種種微妙複雜的感情盡顯其中。***或表現作者雖遭貶謫仍強作輕鬆愉快的複雜心情。既有賞月詠月而發的自豪自慰,又有為“閒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悵和苦悶。***

  4、欣賞“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一句寫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麼特點?點染了一個怎麼樣美妙的境界?

  答:此句用比喻手法寫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清,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5、作者遊承天寺的原因是什麼?

  答:月色入戶,無與為樂。

  第28課《觀潮》 P202

  周密

  一、詞語解釋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既望:農曆十六。

  2、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方:當……時。

  3、倏而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倏而:突然、略:一點點。

  4、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逝:去,往。

  5、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髮文身。文:畫著文采。

  6、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盛萬仞中。溯迎:逆流迎著潮水。

  7、吞天沃日。沃:因水淋洗。

  8、如履平地。履:踩。

  9、江干上下十餘里間。幹:岸。

  二、理解背誦

  1、寫參演艦之多的句子是艨艟數百分列兩岸。

  2、寫陣勢變化多端的句子是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3、寫水兵在船上演練技藝之高的句子是如履平地。

  4、寫雙方習戰之激烈的句子是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5、寫聲勢之大的句子是水爆轟震,聲如崩山。

  6、作者對潮水的描寫由遠而近,對潮水從形、色、聲、勢四個方面進行描繪,請用原文回答。

  答:***1***寫“形“的句子是“僅如銀線。”

  ***2***寫“色”的句子是“玉城雪嶺際天而來。”

  ***3***寫“聲”的句子是“如雷霆,震撼激射。”

  ***4***寫“勢”的句子是“吞天沃日,勢極雄豪。”

  三、簡答

  作者引用楊誠齋的詩句有什麼作用?

  答:這兩句詩從側面對潮水的形象做了補充。同時,也與段首“天下之偉觀”照應,以此加強了讀者對海潮之雄偉壯觀的強烈印象,併為下文作鋪勢。

  第29課《湖心亭看雪》 P206

  張岱

  一、詞語解釋

  1、是日更定。是:這。定:完了,結束。

  2、餘拿一小船,用毳衣爐火。拿:撐,劃。毳:鳥的細毛。

  3、霧淞沆碭。沆碭:白氣瀰漫的樣子。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裡。更:還。

  5、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強:痛快。白:指酒杯。

  二、句子翻譯

  1、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

  翻譯:***我看見***有兩個人已鋪好了氈子,相對而坐,一個童子正把酒爐裡的酒燒得滾沸。

  2、餘強飲三大白而別。

  翻譯:我痛飲了三大杯,然後***和他們***道別。。

  3、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譯:不要說相公痴迷,還有比相公更痴迷的人呢。

  4、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翻譯: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鳥的聲音都消失了。

  三、簡答

  1、文中在敘寫湖心亭奇遇時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

  答:運用了神態、語言、動作描寫,表現了作者喜悅之情,特別是“強飲”表現了作者豪邁的心情。

  2、“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和“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兩句哪個是近景?哪個是遠景?

  答:“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是遠景”;“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是近景。

  第30課《詩四首》 P209-211

  1、東晉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

  【思想內容】

  寫了勞作的艱辛,因為嚮往田園生活,不為五斗米折腰,不願與世同流合汙的意願沒有被違背,暗含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官場黑暗社會汙濁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潔傲岸,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質。

  【名句賞析】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這是全詩的歸結和主旨。“願”,具體指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不想在那汙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個農夫也比在官場為“五斗米”而折腰強。一切艱難,與此相比,都變得微不足道。而自己確做到了“願無違”,也是頗值得自我欣賞的。

  【藝術特色】

  用淺易的文字,平緩的語調,表現深刻的思想,是陶淵明的特長。即使讀者並不知道詩中運用了什麼典故,單是詩中的情調、氣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達的東西傳送到讀者的內心深處。

  2、唐王維的《使至塞上》

  【思想內容】記敘了這次出使的經歷,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表現了當時西域領土的廣大,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

  【名句賞析】⑴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飄飛不定的蓬草。“歸雁”是北歸的雁,雁往北歸,是歸家;自己也往北去,與雁同行,卻是離家。表達被排擠出朝庭的幽微難言的傷感和怨憤。⑵“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這兩句詩描繪了詩人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這兩句話充分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色,非常講究景物的畫面感,首先,它有畫一樣的構圖,從天邊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煙到地下的河流,從近處的烽煙到遠處的夕陽,到綿延無邊的大漠,畫面上景色雖不多,但空間闊大,層次很豐富,其次它有畫一樣講究的線條,一望無際的大漠上,縱的是煙,橫的是河,圓的是落日,寥寥幾筆,就用簡約的線條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態,概括性極強,彷彿是抽象派的作品;第三它在色彩上也很豐富,廣闊無邊的大漠,黃沙漫漫,黃昏,橘紅色的夕陽收斂了光輝,輝映著波瀾不驚閃著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縷白色的烽煙,直上高空,雄渾遼闊的邊塞風光如在眼前。正如王國維所評價的那樣,這是“千古壯觀”的名句。

  3、唐李白的《渡荊門送別》

  【思想內容】

  這是詩人第一次離開家鄉,所以念念不忘是故鄉的水把他送到這裡。詩人沒有直接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捨地一路送他遠行,從對面寫來,愈發顯出自己對故鄉的思念。

  【名句賞析】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雲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頷頸兩聯,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四、寫作特色:

  【藝術特色】

  寫出了長江中游數萬裡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寫景靈動,情韻悠長,意境高遠,風格雄健。流露了詩人喜悅開朗

  4、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陳與義的《登岳陽樓》***其一***

  【思想內容】

  詩歌通過登樓觀感,抒發了詩人輾轉江湘、顛沛流離之苦,國家甌***ōu***缺、中原動盪之憂,以及老大傷悲的落寞情懷。

  【名句賞析】

  ⑴ “萬里來遊還遠望,三年多難更憑危。”這兩句詩,道出了一個亡國之臣心中的憤懣。

  ⑵“簾旌不動夕陽遲”這一句是全詩寫景濃墨重彩的一筆,看似平常,實則細膩。“簾旌”為近景,“夕陽”為遠景,近景遠景合而為一,可以想見詩人的視線由近及遠地掃描,逐漸放開,融入那蒼茫的暮色中。不動的簾旌,表明湖面風平浪靜;遲落的夕陽,提示著傍晚的安詳。這樣富有詩情畫意的情境,表現出作者的惆悵之情。

  語文古詩詞閱讀理解複習、名著導讀

  一、《朝花夕拾》——溫馨的回憶與理性的批判

  1、作者:魯迅

  2、《朝花夕拾》書名的含義:早上的花,晚上撿拾起來。所收集的文章都是回憶性的文章。

  3、體裁:散文

  4、內容簡介:這本回憶性的散文集收集十篇文章,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後記》。這十篇散文是“回憶性記事”,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畫面,文字中透視出作者對人生的感悟與思考。

  5、精彩點選:這些文章文筆深沉雋永,是中國現代散文的經典作品。

  作品目錄:a、《狗,貓,鼠》b、《阿長與山海經》c、《二十四孝圖》d、《五猖會》e、《無常》f、《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g、《父親的病》h、《瑣記》l、《藤野先生》i、《範愛農》***後記***

  二、《駱駝祥子》——舊北京人力車伕的辛酸故事

  1、作者:老舍

  2、體裁:長篇小說

  3、故事梗概:老舍先生的長篇小說《駱駝祥子》講述的是一個普通的人力車伕祥子的故事。祥子來自農村,如同駱駝一樣健壯,堅忍。來到北京後,他選擇了拉洋車,原本想憑藉自己的力氣掙飯吃,但希望一次又一次破滅,最終以慘敗告終。

  4、人物性格:

  祥子:起初老實、堅忍、吃苦耐勞,後來成了麻木、狡猾、好佔便宜、吃喝嫖賭、自暴自棄的行屍走肉。

  劉四:殘忍霸道。

  虎妞:大膽潑辣。

  5、主題:小說無情地批判了那個社會“不讓好人有出路”。

  6、藝術特色:老舍是語言大師,長於寫人,善於調動各種手法塑造人物從不同中角度對人物性格和命運展開敘述。創造性地運用北京方言,給通俗樸素的文字增添“親切、新鮮、恰當、活潑”的味兒,使人一讀就能感受到小說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三、《鋼鐵是怎樣煉成》──理想主義的旗幟與人生的教科書

  1、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

  2、體裁:長篇小說

  3、 內容:小說以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生活經歷為線索,展現了從1915年到1930年前後蘇俄廣闊的歷史畫面和人民的艱苦卓絕的鬥爭生活,塑造了保爾這一無產階級英雄形象。保爾當過童工,從小就在社會最底層飽受折磨和侮辱。後來在朱赫來的影響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在革命的大熔爐裡,保爾經受住考驗,即使在雙目失明下,仍然不向命運屈服,毅然拿起筆,以頑強的毅力進行寫作,最終踐行了自己為理想而獻身的諾言。

  4、藝術特色:寫人物以敘事和描寫為主,同時穿插內心獨白、書信和日記、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景物描寫、心理描寫、環境描寫相當出色。語言簡潔優美,富有表現力。

  5、保爾名言: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於我們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