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複習全攻略

  同學們要如何複習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供大家參考。

  ***一***

  一、重點字詞:

  1、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自:在。略:一點。闕:通“缺”,中斷。

  2、自非亭午夜分,不

  見曦月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日光,這裡指太陽。

  3、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至於:到了。襄:上。沿:順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4、雖乘奔御風不以疾。雖:即使。奔:這裡指飛奔的馬。御:駕。疾:快。

  5、素湍綠潭。湍:急流的水。素湍:白色的急流。 6、絕巚:極高的山峰。

  7、飛漱其間。漱:急流衝蕩。 8、清榮峻茂:水清,樹榮,山高,草盛。

  9、每至晴初霜旦。至:到。霜旦:結霜的早晨。

  10、屬引悽異。屬***zhǔ***引:接連不斷。屬,動詞,連線。引,延長。

  二、翻譯

  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羲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2、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風,也沒有這樣快。

  3、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至於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時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斷了。

  4、素湍綠潭,回清倒。

  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迴旋著清波,倒影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5、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懸泉和瀑布在那裡飛流衝蕩。

  6、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盛,實在有很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

  每當到了初晴或結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

  8、常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翻譯:

  有時高處的猿猴放聲長叫,聲音持續不斷,淒涼怪異。

  9、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空蕩的山谷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

  三、回答以下問題

  1、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

  作者是從“山”、“水”兩方面描寫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先寫“山”後寫“水”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描繪出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7、作者是如何從不同的季節景象來描寫江水的特點的?

  夏天,寫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險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險和疾速的特點。春冬之時,水退潭清,景色秀麗,突出了三峽春冬景色的清麗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靜,水枯氣寒冷以高猿哀鳴襯托深秋的悽清,渲染了秋天的蕭瑟氣氛。

  2、文章結尾引用了漁者的歌詞,有什麼作用?

  襯托“晴初霜旦”之時“林寒澗肅”的淒涼情景,渲染蕭瑟的氣氛.

  3、把下列句子的劃線部分改寫成一副對聯用來作“畫卷”的修辭語。

  經過幾百個日日夜夜的奮戰,長江截流工程終於勝利完成,中國人民在這奔騰不羈的長江邊展開了一幅把五千里長江斬斷,把三峽無數山峰鎖住的神奇畫卷。

  答案:斬斷長江千里水,鎖住三峽無數峰。

  四、文章的思想情感:

  熱愛祖國河山,讚美三峽美景***[高峻美]奔放美、清幽美、悽婉美***的情感。同時也隱含著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二***

  一、重點字詞:

  【共】一起。【談】談論,欣賞。【交輝】交相輝映。【四時】四季。【歇】消散。【頹】墜落。【沉鱗】潛在水中的魚。鱗,借代魚。【競躍】爭相跳躍。競,爭著。【欲界】指人間。【仙都】指仙境。【復】再。【與***yù***】參與,這裡指欣賞。

  二、問題探究:

  1.作者描寫景物有什麼特點?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觀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顯而微;景物狀態:由靜而動;時間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諧、完整、統一。

  2.“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內含作者什麼感情?

  有高雅情懷的自豪感以及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4.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什麼?

  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5.分析“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加點詞語的表達作用。

  “歇”“頹”擬人,賦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為,有過程,激發人的想像,充滿生命氣息。“鱗”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語言表現力,文學色彩濃厚。

  ***三***

  一、解釋加點詞的含義

  1、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念:考慮,想到。 遂:於是。至:到

  2、相與步於中庭。相與:共同,一起。4、亭下如積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3、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但:只是。閒人:清閒的人。

  5、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交橫:交錯,縱橫。 蓋:原來是。

  二、翻譯句子:

  1、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

  想到身邊沒有和我一起享受月光的人,於是來到了承天寺。

  2、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懷民也沒有睡,於是我們一起到庭院散步。

  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滿地,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裡面有藻、荇等水草交錯,原來那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哪一個地方沒有竹子蒼柏?只是那裡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閒的人罷了。

  三、閱讀理解

  1、蘇軾《記承天寺夜遊》中寫月下之景的句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直接抒發作者感情的句子: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3、全文以“月光”為線索,依據作者的行蹤,以詩的筆觸描繪了夏夜月光圖,創設了一種清冷皎潔的意境,表達了作者的曠達心境。

  4、全文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現了作者曠達的胸襟和積極樂觀的情懷。

  5、 “何處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表達了作者怎樣微妙複雜的感情?***文尾通過“閒人”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怎樣理解“閒人”的含義?***

  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喜悅、漫步的悠閒,種種微妙複雜的感情盡顯其中。***或表現作者雖遭貶謫仍強作輕鬆愉快的複雜心情。既有賞月詠月而發的自豪自慰,又有為“閒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悵和苦悶。***

  6、欣賞“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一句寫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麼特點,點染了一個怎麼樣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寫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點染處一個空明澄清,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積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現了月光的皎潔、透明。“藻荇交橫”比喻月影。表現了月影斑駁,搖曳多姿。也表現了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

  7.本文描寫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麼?

  虛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實景:竹柏之影。襯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靜、淡雅和賞月者的恬靜、悠閒。

  8.寫景中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清靜、舒適、愉悅。

  9.想像一下作者與張懷民散步是什麼心情。

  悠閒自得、無憂無慮。

  ***四***

  一、指出加點詞的含義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 既望:農曆十六 2、.方其遠出海門 方:當……時

  3、倏而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倏而:突然 . 略:一點點

  4、隨波而逝 逝:去,往 5、皆披髮文身 文:畫文彩

  6、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盛萬仞中。 溯迎:逆流迎著潮水

  7、吞天沃日 沃:用水淋洗 8、如履平地履:踩。 9、江干上下十餘里間 幹:岸。

  二、閱讀第一自然段後回答

  1、解釋下列詞語 ***1***既望 農曆十六 ***2***既而 不久

  2、作者對潮水的描寫由遠而近,對潮水從形、色、聲、勢四個方面進行描繪,請用原文回答:

  ***1***寫“形“的句子是:僅如銀線

  ***2***寫“色”的句子是:玉城雪嶺際天而來

  ***3***寫“聲”的句子是:如雷霆,震撼激射

  ***4***寫“勢”的句子是:吞天沃日,勢極雄豪。

  3、作者引用楊誠齋的詩句有什麼作用?

  這兩句詩從側面對潮水的形象做了補充,同時也與段首“天下之偉觀”照應,以此加強了讀者對海潮之雄偉壯觀的強烈印象,併為下文作鋪勢。

  ***五***

  一 解釋詞語:

  1、是日更定 是:這。定:完了,結束

  2、餘拏***ráo***一小船 拏,通橈,撐船。

  3、霧凇沆碭:冰花一片瀰漫。霧凇:水氣凝成的冰花。沆碭:白氣瀰漫的樣子。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哪能。更:還

  5、餘強飲三大白而別白:酒杯

  6、客此 客:客居。

  7、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二 、翻譯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翻譯: 湖中想不到還會有這樣的人。

  2、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翻譯:冰花一片瀰漫,天和雲和山和水,上上下下都是一片白。

  3、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譯: 別說相公痴,更有跟相公一樣痴的人。

  三、內容理解:

  1、文中描寫雪後西湖全景的句子是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營造了靜寂、空曠、混沌的境界。

  2、文中描寫西湖近景的句子是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其中使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與曠遠莽蒼的大自然進行對比。

  3、最後用舟子的話作結,有何意義?

  結尾引用舟子的話“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個“痴”字,似貶實褒,對作者到湖心亭看雪這一行為給予了肯定和讚賞,不僅如此,還包括了對作者的品味、人格的肯定和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