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白蝴蝶閱讀題答案

  《海邊的白蝴蝶》是林清玄寫的一篇散文。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海邊的白蝴蝶》閱讀題目及其參考以供大家學習。
 

  《海邊的白蝴蝶》閱讀原文:

  我和兩個朋友一起去海邊拍照、寫生,朋友中一位是攝影家,一位是畫家,他們同時為海邊的荒村、廢船,枯枝的美而驚歎,白淨綿長的沙灘反而被忽視了。我看到他們拿出照相機和素描簿,坐在廢船頭工作,那樣深情而專注。我想到,通常我們都為有生機的事物感到美好,眼前的事物生機早已斷失,為什麼還會覺得美呢?恐怕我們感受到的是時間,以及無常,孤寂的美吧!

  然後,我得到一個結論:一個人如果願意時常保有尋覓美好感覺的心,那麼在事物的變遷之中,不論是生機盎然或枯落沉寂都可以看見美,那美的原不在事物,而在心靈、感覺,乃至眼睛。

  正在思索的時候,攝影家驚呼起來:“呀!蝴蝶!一群白蝴蝶。”他一邊叫著,一邊立刻跳起來,往海岸奔去。

  往他奔跑的方向看去,果然有七八隻白影在沙灘上追逐,這也使我感到訝異,海邊哪來的蝴蝶呢?既沒有植物,也沒有花,風勢又如此狂亂。但那些白蝴蝶上下翻轉的飛舞,確實是非常美的,怪不得攝影家跑那麼快,如果能拍到一張白蝴蝶在海浪上飛的照片,就不枉此行了。

  我看到攝影家站在白蝴蝶邊凝視,並未舉起相機,他撲上去抓住其中的一隻,那畫面彷彿是默片裡,無聲、慢動作的剪影。

  接著,攝影家用慢動作走回來了,海邊的白蝴蝶還在他的後面飛。

  “拍到了沒?”我問他。

  他頹然地張開右手,是他剛剛抓到的蝴蝶。我們三人同時大笑起來,原來他抓到的不是白蝴蝶,而是白色的紙片。紙片原是沙灘上的垃圾,被海風吹舞,遠遠看,就像一群白蝴蝶在海面飛。

  真相往往是這樣無情的。

  我對攝影家說:“你如果不跑過去看,到現在我們都還以為是白蝴蝶呢!”

  確實,在視覺上,垃圾紙片與白蝴蝶是一模一樣,無法分別的,我們的美的感應,與其說來自視覺,還不如說來自想象,當我們看到“白蝴蝶在海上飛”和“垃圾紙片在海上飛”,不論畫面或視覺是等同的,差異的是我們的想象。

  這更使我想到感官的感受原是非實的,我們許多時候是受著感官的矇騙。

  其實在生活裡,把紙片看成白蝴蝶也是常有的事呀!

  好朋友原來都是白蝴蝶,在斷交反目時,才看清是紙片。

  未寫完的詩、沒有結局的戀情、被驚醒的夢、在對山看不清楚的莊園、緣盡情未了的故事,都是在生命大海邊飛舞的白蝴蝶,不一定要快步跑去看清。只要表達了,有結局了,不再流動思慕了,那時便立刻停格,成為紙片。

  我回到家裡,坐在書房遠望著北海的方向,想想,就在今天的午後,我還坐在北海的海岸吹海風,看到白色的蝴蝶——喔,不!白色的紙片——隨風飛舞,現在,這些好像真實經歷過的,都隨風成為幻影。或者,會在某一個夢裡飛來,或者,在某一個海邊,在某一世,也會有蝴蝶的感覺。

  唉唉!一隻真的白蝴蝶,現在就在我種的一盆紫茉莉上吸花蜜哩!你信不信?

  你信!恭喜你,你是有美感的人,在人生的大海邊,你會時常看見白蝴蝶飛進飛出。

  你不信?也恭喜你,你是重實際的人,在人生的大海邊,你會時常快步疾行,去找到紙片與蝴蝶的真相。

  ***有刪節***
 

  《海邊的白蝴蝶》閱讀題目:

  7.作者將標題取為“海邊的白蝴蝶”有何妙處?***6分***

  8.如何理解文中“感官的感受原是非實的,我們很多時候是受著感官的矇騙”這句話?***4分***

  9.本文意蘊深刻,請分析文章的寫作思路。***6分***

  10.文末設問,你選擇“信”還是“不信”?結合原文及生活經驗談談你的理由。***6分***
 

  《海邊的白蝴蝶》閱讀答案:

  7.***1***沙灘上被海風吹舞的白紙片,遠遠看去像一群白蝴蝶在海面飛;***2***海邊沒有白蝴蝶,仍取名為白蝴蝶,蘊含了作者對美的認識:想象賦予我們生命中美的感應;***3***化虛為實,使相關的道理得以印證。

  8.***1***畫面或視覺等同的時候,感官的想象賦予了我們美的感應;***2***在生活中,我們因想象而把許多事物看得美好,一旦走進真相,美感就消失了。

  9.***1***首先,由生機斷絕的事物依然具有美的價值,提出美“原不在事物,而在心靈、感覺,乃至眼睛”;***2***接著,敘述看到海邊白蝴蝶飛舞,走進卻發現是白紙片的過程,進一步提出想象賦予人對事物的美感;***3***然後,結合生活體驗思考,生活中也有很多人、事、物被我們想象成白蝴蝶,而其實是白紙片;***4***最後,以對“白蝴蝶”的存在相信與否的問題,提出重美感和重實際兩種人生價值觀。

  10.第一種回答“信”。美的感應來自想象,相信“白蝴蝶”,人生中才充滿美;未寫完的詩,沒有結局的戀情,被驚醒的夢,在對山看清楚的莊園、緣盡情未了的故事等都是美的,不一定偏要去窮究到底,留一份美在心頭。結合生活實際舉例:生活中,個人對事物的認識都會因好惡情感而發生變化,如對某一事物,不同時期、不同環境有不同的態度。

  第二種回答“不信”。我們許多時候受著感官的矇騙,不信,才能追索到生活的真相;好朋友原來都是蝴蝶,在斷交反目時,才看清是紙片。不信“白蝴蝶”的假象,才能早看清一個人的品性,選擇結交真心的朋友;結合生活實際舉例:生活中,個人對事物的認識都會因好惡情感而發生變化,如對某一事物,不同時期、不同環境有不同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