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山東閱讀題答案

  《進山東》是賈平凹寫的一篇散文。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進山東》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學習。
 

  賈平凹《進山東》閱讀原文:

  ①第一回進山東,春正在發生,出潼關沿著黃河古道走,同車裡有著幾個和尚——和尚使我們與古代親近——恍惚裡,春秋戰國的風雲依然演義,我這是去了魯國之境了。魯國的土地果然肥沃,人物果然禮儀,狼虎的秦人能被接納嗎?沉沉的胡琴聲從那一簇藍瓦黃牆裡傳來,音綿長,和那一條並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蒼茫裡蜿蜒而去,瀰漫著,如麥田上濃得化不開的霧氣。我聽見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聲音,從孔子一直說到現在。

  ②我的祖先,那個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經焚書坑儒過的,但居山高為秦城,秦城已壞,鑿池深為秦坑,自坑其國。江海可以涸竭,乾坤可以傾側,唯斯文用之不息,如今,他的後人如我者,卻千里迢迢來拜孔子。其實,秦嬴政在統一天下後也來過魯國舊地,他在泰山上祀天,封禪是帝王們舉行的,我來山東,除了拜孔,當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給我以藝術上的想象和力量。接待我的朋友說:哈,你終於來了!我是來了,孔門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沒有給偉大的先師帶一束乾肉,當年的蘇軾可以唱“執瓢從之,忽焉在後”,我帶來的唯是一顆頭顱,在孔子的墓前叩一個重響。

  ③在曲阜,我已經無法覓尋到孔子當年真正生活過的環境。如今以孔廟孔府孔林組合的這個城市,看到的是歷朝歷代皇帝營造起來的孔家的赫赫然大勢。一個文人,身後能達到如此的豪華氣派,在整個地球上怕再也沒有第二個了。這是文人的驕傲,但看看孔子的身世,他的生前悽悽惶惶的形狀,又讓我們文人感到一份心酸。司馬遷是這樣的,曹雪芹也是這樣的,文人都是與富貴無緣,都是生前得不到公正的。在濟寧,意外地得知,李白竟也是在濟寧住過二十餘年啊!遙想在四川參觀杜甫草堂,聽那裡人在說,流離失所的杜甫到成都去拜會他的一位已經做了大官的昔日朋友,門子卻怎麼也不傳稟,好不容易見著了朋友,朋友正宴請上司,只是冷冷地讓他先去客棧裡住下好了。杜甫蒙受羞辱,就出城到郊外,仰躺在田埂上對天浩嘆。尊詩聖的是因為需要詩聖,做詩聖的只能貧困潦倒。我是多麼崇拜英雄豪傑呀,但英雄豪傑輩出的朝代,斯文是掃地的。孔廟裡,我並不感興趣那些大大小小的皇帝為孔子樹立的石碑,獨對那面藏書牆鍾情,孔老夫子當週之衰則否,屬魯之亂則晦,及秦之暴則廢,遇漢之王則興,乾坤不可久否,日月不可久晦,文籍不可久廢啊!

  ④當我立於藏書牆下留影拍照時,我吟誦的是米芾的讚詞: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無孔子;孔子之後,更無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⑤我在泰山上覓尋我的祖先遏雨而避的山崖和古鬆,遺憾地沒有找到這個景點。聽導遊的人解說,我的祖先畢竟還是登上了山頂,在那裡燃起了熊熊大火與天接通,天給了他什麼昭示,後人恐怕不可得知。而事實是秦亡後,就在泰山之下,孔廟孔府孔林如皇宮一樣矗起而千萬年裡香火不絕。孔子就是五嶽獨尊的泰山嗎?泰山就是永遠的孔子嗎?登泰山者,人多如蟻,而幾多人真正配得上登泰山呢?我站在拱北石下向北面的峰頭上看,我許下了我的巨集願,如果我有了完成夙命的能力和機會,我就要在那個峰頭上造一個大廟的。我撫摩著拱北石,我以為這塊石頭是高貴的,堅強的,是一個拳頭,是一個沖天的驚歎號。

  ⑥古人講:登泰山而一覽眾山小。周圍的山確實是小的,小的不僅僅是周圍的山,也小的是天下。我這時是懂得了當年孔子登山時的心境,也知道了他之所以惶惶如喪家之犬一樣到處遊說的那一份自信。

  ⑦我帶回了一塊石頭,泰山上的石頭。過去的皇帝自以為他們是天之驕子,一旦登基了就來泰山封禪的,但有的定都遠,他們可以採泰山石祀天,也可以自家門前築一個土丘作為泰山來祀,而我只帶回一塊石頭——泰山石是敢當的——泰山就永遠屬於我,給我拔地通天的信仰了。
 

  《進山東》閱讀題目:

  7.簡要賞析文章第①段中對“胡琴聲”描寫的妙處及作用。***2分***

  8.解釋下列兩句話在文中的含義。***2分***

  ***1***江海可以涸竭,乾坤可以傾側,唯斯文用之不息。

  ***2***英雄豪傑輩出的朝代,斯文是掃地的。

  9.文章第⑤段中說“登泰山者,人多如蟻,而幾多人真正配得上登泰山呢”,請簡要分析作者認為什麼樣的人才真正配得上登泰山。***4分***

  10.結合全文探究一下作者帶回泰山石的用意是什麼。***4分***
 

  《進山東》閱讀答案:

  7.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胡琴聲的悠揚邈遠;用悠揚的琴聲引出孔子關於“逝者如斯夫”的慨嘆和下文對孔子的介紹。

  8.***1***江海可以乾涸,乾坤可以傾倒,可是儒家文化和孔子的精神之光不會熄滅。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朝代如何更替,唯有以孔子為代表的文化精神之光不熄,代代相傳。******2***在英雄豪傑輩出的動盪年代裡,像孔子、杜甫這樣的文人是不被重視的。***像孔子、杜甫等人在動盪的年代裡,生活悽悽惶惶,無緣富貴,貧困潦倒,甚至蒙受羞辱。***

  9.作者認為像孔子、秦始皇那樣胸懷天下、有巨集偉抱負、充滿自信的人,還有那些景仰泰山文化的人才真正配得上登泰山。

  10.作者帶泰山石的用意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泰山石高貴堅強,甚至是孔子和儒家文化的象徵;二是泰山石是泰山的象徵,能夠給我自信和拔地通天的信仰;三是泰山石能夠給我帶來藝術上的想象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