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山水詩閱讀理解附答案

  中國山水詩歌是詩畫同源、詩畫融合的絕佳詮釋。在中國山水詩的英譯中,進行意境的移植或重構,使譯作保留原詩的畫面美是翻譯的關鍵。那麼關於是怎樣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閱讀。

  《唐代的山水詩》閱讀材料

  唐代的山水詩

  唐代的山水詩,和以二謝為代表的南朝山水詩相比,呈現出嶄新的風貌。南朝山水詩所歌詠的物件不過是半壁河山,主要在東南一隅。那時的詩人足未涉黃河,身未登岱嶽,沒有機會領略廣袤中原的風光。他們的山水詩,胸襟、氣象、境界都受到很大的侷限。到了唐代,特別是盛唐時期,祖國的統一、繁榮和富強,為詩人提供了寫作山水詩的最好條件。許多詩人在其創作的準備期或旺盛期都曾有過一段漫遊生活,他們的足跡及於大江南北、黃河上下。被祖國多姿多彩的山水所培育起來的這一代詩人,他們寫起山水詩來,論胸襟、論氣象、論境界,就遠非南朝人所能相比的了。南朝的山水詩因為是在希企隱逸的風氣中產生的,所以詩裡常常流露出一種超然世外的情趣。這種傳統的隱逸思想在唐代的山水詩裡雖然也有所流露,但除此之外,唐代的山水詩裡更多了兩種感情,這就是熱愛祖國的感情和熱愛生活的感情。正是這兩種感情構成唐代山水詩思想內容方面的重要特點,使今天的讀者諷誦之餘仍然激動不已。洋溢在唐代山水詩裡的那種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那種積極健康的生活情趣,仍然是我們的精神營養。從藝術上看,南朝山水詩對山水景物的描寫追求形似,崇尚工巧,缺乏神韻。唐代山水詩脫離了對形似的追求,而致力於達到神似。它們刻畫山水,不滯于山容水態,而是力求把握和表現山水的個性。自然山水成了詩人的朋友,或詩人自己的化身。“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人和大自然,情和景,契合交融達到化境。中國的山水詩到了唐代,才臻於完美、純熟。

  五代以後,山水畫漸趨成熟,至宋代遂蔚為大現。荊浩、關仝、董源、李成、范寬、米芾等一大批山水畫家的湧現,培養了人們探索和欣賞自然美的興趣,也刺激了用詩歌去再現自然美的慾望。如林逋《孤山寺端上人房寫望》:“陰沉畫軸林間寺,零落棋枰葑上田。”秦觀《泗州東城晚望》:“林梢一抹青如畫,應是淮流轉處山。”從中可以看出,詩人是在用畫家的眼光去欣賞山水。然而宋代以後由於詩歌創作總的水平已無法和唐代相比,因而山水詩的成就也比唐代遜色。但描繪山水景物的技巧,仍然有所創新。特別是用五七言絕句的形式,集中地繪出一片風景,創造一個意境,常有近似圖畫的效果。

  ***節選自袁行霈《中國山水詩的藝術脈絡》***

  《唐代的山水詩》閱讀練習題

  1.下列對唐代山水詩“呈現出嶄新的風貌”原因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祖國的統一、繁榮和富強從外部環境上為詩人寫作山水詩提供了最好的條件。

  B.許多詩人通過遍及大江南北、黃河上下的漫遊,經受了多姿多彩的山水的培育。

  C.唐代山水詩人屏棄了南朝山水詩中的隱逸風氣,胸襟、氣象、境界更加開闊。

  D.唐代山水詩在思想內容上比南朝山水詩增加了熱愛祖國和熱愛生活的感情。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2分***

  A.從創作視野的角度看,南朝的山水詩人沒有機會領略廣袤的中原風光,所以在創作上受到很大侷限。

  B.從藝術表現上看,唐代山水詩對山水景物的描寫不講究外在形體上的的描繪,而是致力於達到神似。

  C.從詩人情感上看,唐代山水詩人比南朝山水詩人更加豐富,尤其是多了熱愛祖國和熱愛生活的感情。

  D.從山水詩發展上看,宋代的山水詩雖然不及唐代,但在表達技巧、創作意境上也有其獨到之處。

  3.下列對原文內容的概括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2分***

  A.唐代山水詩裡洋溢著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與唐代的祖國統一、繁榮和富強等外部因素密切相關。

  B.南朝的山水詩雖然缺乏神韻,但沒有這一時期的創作實踐,很難說山水詩到唐代就臻於完美、純熟。

  C.作者認為,宋代山水詩的成就從總體上看無法與唐代山水詩相比的原因,是宋代詩歌的總體創作水平不及唐代。

  D.宋代山水詩描繪山水景物的技巧高於唐代山水詩,是因為宋代山水詩人是在用畫家的眼光去欣賞山水。

  《唐代的山水詩》閱讀答案

  1.C

  2.B

  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