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

  你對這句話“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熟悉嗎?下面就有小編來講解一下這《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部分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大家知道古代科舉考試考什麼內容嗎?對了,四書、五經 。能具體說一說四書、五經指的是那些書嗎?***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非常正確,同學們很博學,今天我們學的這篇文章就是選自兩千多年以來莘莘學子們讀的《孟子》一書。

  二、文章簡介、作者簡介

  《孟子》是一部什麼書呢?哪位同學簡單介紹一下?***《孟子》這本書是孟子與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撰寫的,文章氣勢磅礴、論證嚴密,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今天要學的這篇文章,就能看出這些特點來。***

  大家對孟子這個人瞭解嗎?誰能把孟子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被尊稱為“亞聖”,後世以“孔孟”並稱。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我們先整體感知一下課文內容

  1、聽錄音範讀:聽讀注意:讀音 停頓 重音 節奏

  2、齊讀一遍。***要求***讀音準確 停頓恰當 重音突出 富有節奏 正音:舜發於畎畝之中***quǎn***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yuè*** 膠鬲舉於魚鹽之中***gé*** 行拂亂其所為***f ú***

  法家拂士***bì*** 曾益其所不能***z ēn g***

  3、自由讀,思考本文的中心是什麼。學生髮言***明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四、翻譯全文

  下面我們翻譯課文看文章具體寫了什麼。

  明確翻譯步驟:結合課下注釋以及其他資料分兩步翻譯完全文,

  ***1***①第一步 第一自然段

  ②倆人到講臺上指著黑板上的課文翻譯

  ③我重複翻譯一遍並重點強調一些詞語。

  ***2***①第二步 第二自然段

  ②倆人到講臺上指著黑板上的課文翻譯

  ③我重複翻譯一遍並重點強調一些詞語

  ***3***學生通篇翻譯全文一遍

  五、研讀賞析

  疏通了文意,我們就應該分析文章。

  1、文章開頭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排比句***

  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道理。

  2、這六位古代賢能的人所處的時代不同,但是他們的經歷什麼共同點?

  出身卑微、歷經磨難、終有成就

  3、由他們經受磨難而成就大事業的例子歸納出什麼結論?***背誦***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起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其中闡述在思想上磨練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

  在生活上經受磨練的句子:勞起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在行動上受磨練的句子是:行拂亂其所為,

  受磨練的益處

  :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那幾句是從個人角度正面進一步論述經受磨難的好處的?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愈。

  5、那幾句是從國家角度反面進一步論述論點的?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6、文章的最後一句有什麼作用?點出全文的中心論點。

  7、總結:文章開頭列舉古代六位聖君賢臣起於微賤的事例。***擺事實***這些事例暗示:逆境對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緊接著就歸納概括第一段的事例。說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講道理***

  第2段:從個人和國家的角度進一步闡發上述結論。 ***正面***和***反面***

  最後點明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優越的條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蝕人的健康肌體,使人喪失成功的上進心;而艱苦的環境,坎坷的經歷,卻能磨練人的意志,增強人的上進心。文中也提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經過艱苦生活的磨練。請查詢相關資料,補充一些例子,說說你的看法。

  請查詢相關資料,補充一些例子,說說你的看法。

  屈原放逐,乃賦《離騷》;仲尼厄而作《春秋》;韓非囚秦,《說難》、《孤憤》.;馬遷受腐刑而作《史記》;歐陽修兩歲喪父,篤而成才。 司

  愛迪生小時候一邊賣報一邊作化學試驗。有一次,不慎在火車上引起了火,被車長打聾了一隻耳朵。由於他的刻苦努力,終於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家。

  ***蓋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擴寫《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寫了《離騷》;左丘明失去視力,才有《國語》;孫臏被截去膝蓋骨,《兵法》才撰寫出來;呂不韋被貶謫蜀地,後世才流傳著《呂氏春秋》;韓非被囚禁在秦國,寫出《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都是一些聖賢們抒發憤懣而寫作的。

  七、作業:背熟並默寫全文

  八、結束:我們這節課是從四書五經開始的,就讓我們用朗朗的背書聲結束這篇課文吧,實在背不過的地方可以看一下課文。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原文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譯文

  舜從田地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的泥水匠中被選拔,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用,管仲從獄官手裡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之苦***,使他資財缺乏,使他做事不順,***通過這些***來使他的內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上顯露出來,在吟詠歎息中表現出來,然後才能被人們所瞭解.國內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國家和外來的禍患,國家常常會滅亡.這樣以後,人們才會明白憂愁患害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