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人的性別遺傳教學設計

  性別是一種特殊的性狀,在學生中總是存在著一種神祕感,自然成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人的性別遺傳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方面

  1.舉例說出可遺傳的變異和不可遺傳的變異,並說出引起兩種變異的原因。

  2.舉例說出遺傳育種在實踐中的應用。

  3.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既受遺傳物質的控制,又受環境的影響。

  ***二***能力方面

  1.嘗試探究生物變異的方法,提高處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

  2.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所得資料說明生物變異是普遍存在的。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1.形成小組合作、交流互助的意識。

  2.認同生物變異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二、教學重點

  1.舉例說出可遺傳的變異和不可遺傳的變異。

  2.舉例說出遺傳育種在實踐中的應用。

  三、教學難點

  1.體驗探究生物變異的方法,提高處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

  2.運用獲得的資料說明生物變異是普遍存在的。

  四、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差異較大的兩個品種的花生種子及實驗相關材料,培養皿、學生的實驗報告單、課件。

  學生:直尺、圓規等測量工具。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老師:香蕉在我國南方分佈廣泛,植株生長旺盛,既能開花,又能結果。移植到北方,雖然也能成活,但很少開花,即使能開花,也很難掛果。這是為什麼呢?學習本節課的內容後,希望同學們能自己解釋這些現象。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知的話題入手,激發學習興趣。

  ***二***生物的變異普遍存在

  教師:提供菊花、玉米、馬及果蠅的照片,指導學生找差異,指出這些差異在生物學上稱為變異。通過例項可以看到植物和動物都存在著變異。

  教師給出變異的定義:變異是同種個體親代和子代的不同及子代個體間的差異。可見,生物變異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

  教師指導學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變異現象,並通過習題檢測學生對變異的概念的理解的是否準確。

  “變色龍在草地上顯綠色,在樹幹上呈灰色” 是變異嗎?為什麼?

  ***不是。因為它沒有發生變異現象。***

  “蝴蝶的幼蟲和成蟲,其形態結構差別大” 是變異嗎?為什麼?

  ***不是。因為它沒有發生在遺傳過程中。***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經歷“現象—問題—分析—結論”這一過程,提出差異與變異有關。通過練習的方式讓學生理解變異是在遺傳過程中實現的。

  ***三***探究花生種子大小的變異

  正如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植物的果實、種子也沒有完全相同的。教師指導學生區別花生的果實和種子。通過觀察可以看到花生種子存在著大小的變異,那麼引起花生種子大小原因是什麼呢?教師與學生一起復習探究的過程,指導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在提出問題環節,因為學生已經學習了基因控制生物性狀,有的學生會提出花生大小的變異是由基因控制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基因存在於細胞核中。有時生物的性狀還可以通過一定的數量表達出來,例如大小、重量、體積等。我們在設計這個實驗時,可以嘗試用資料來推測一下花生種子的大小是否可以遺傳。

  教師提示學生應考慮的幾個問題:1.測量實驗材料獲取實驗資料前,一定要取樣,怎樣取樣才能保證實驗資料的客觀、真實?2.花生的種子的形狀不太規則,有長軸和短軸,哪個更能表示花生種子的大小呢?你能找到哪些測量的工具呢?怎樣能準確測量它的長度呢?3.實驗資料很多,怎樣記錄呢?如何讓它們能清晰地表示大小兩個品種的花生的變異呢?4.本活動中共有幾項不同的工作,小組應如何分工才能提高效率?

  學生分組探究,完成學習報告單。學生帶著問題探究,目的會更加明確。

  【設計意圖】讓學生參與一個比較完整的調查探究的過程,讓學生知道科學的實驗過程中應如何處理資料,怎樣清晰表達資料,學會從資料的背面找出生物學原理和規律。

  ***四***生物變異的原因

  學生完成自主探究任務後,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總結生物變異的原因有哪些。

  1.統計兩個品種的花生種子在不同長度範圍內數量分佈狀況,大花生的長度的最大值是    ,最小值是   ,平均值是   ;小花生的長度的最大值是   ,最小值是   ,平均值是   。

  2.分析大小兩個品種的花生的平均值,會發現它們的平均值相差比較大,這種變異與什麼有關?

  3.描述兩個品種花生種子在不同長度範圍內的數量分佈狀況,為什麼同一品種的花生有大有小,引起這種變異的原因是什麼?

  4.如果把大花生種在貧瘠的土壤中,把小花生種在肥沃的土壤中,它們結出的果實可能會怎樣?說明了什麼?

  5.通過前面的分析,你能總結出引起生物變異的原因有什麼?

  總結歸納出生物變異由遺傳物質決定的,同時與環境有關。

  人的性別遺傳教學反思

  1教學過程:身邊事例 引入新課;觀察探究 查詢緣由;共享資料 學會調查;模擬實驗 探究規律;分析案例 揭示本質;總結練習 鞏固知識。

  2、以身邊的事例引入,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學生也能猜測出是因為父親重男輕女,匯入很順利。

  3、開展合作小組學習:學生觀察經整理後的男、女成對染色體排序圖。學生圍繞課本的討論題進行討論,其中前三題學生都能得出很正確的答案,只有第四題有不同的答案。第四題比較難,因而在後面的環節再次學習這部分內容,達到鞏固的目的。

  4、探究性別與性染色體是否有關:這部分是教材沒有的。但上節課時學生有問到“多一條染色體會有什麼問題”,因而這節課就以探究來切入這個討論題,以達到鞏固學生探究幾個環節的目的,又可以激發學生以後提問的意識,學生會由於老師對他們提問的關注而更加願意提問。

  5、在生男生女機會是否均等這個環節中,我引入學生的調查,並與學生分享了老師的調查資料,以資料來說明問題,讓學生進一步明白調查是我們學習中的一種方法。

  6、探究實驗:模擬受精過程。這個探究實驗的引入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生在自己的探究過程得出結論,有的合作小組在彙報中提到:最後代表卵細胞的染色體這一袋不用摸,因為他們知道,那一袋摸出來都是同一個顏色,學生很自然得出生男生女的主要原因是在Y染色體。合作小組的自評互評也鞏固平時的合作學習的成果。

  7、最後的案例分析,讓學生將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同時很自然與女生探討不要著急找物件,因為男生比女生都太多了。進一步宣傳尊重生育的自然規律的重要性。

  8、幾個不足:語調還不夠生動。語言仍不夠流暢,對學生的資料還可以進一步分析與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