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湖春行讀書筆記

  錢塘湖春行這首詩即景寓情,寫出了融和駘宕的春意,寫出了自然之美所給予詩人的集中而飽滿的感受。那大家讀詩時有何心得?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一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稱香山居士,唐代大詩人。他有很多著名的詩詞,例如:《賦得古原草送別》、《憶江南》、《暮江吟》、《長恨歌》等,其中描寫景物的《錢塘湖春行》,給人以清新明快、平易近人的感覺,更令人耳目一新。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本詩雖只有四句之短,但能讓人感受到濃郁的春色和詩人對錢塘湖景觀的讚美、喜悅之情。

  第一句描寫春面初平的湖上早春景色。“初平”緊扣湖面早春氣,觀察細緻入微,描寫準確無誤。

  第二句通過鶯歌燕舞的描寫,表現早春大自然剛從沉睡中甦醒後的活力。“爭”字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初春的鳥兒飛向枝頭向陽歡歌的熱鬧場景,表現出其蓬勃生氣。而“幾處”、“誰家”,則點明早春二字,鶯燕還不多,與“早”、“新”相互照應,體現出詩人用詞的準確性。可與謝靈運的《登池上樓》中“池塘生青草,園柳變鳴禽”相媲美。

  第三句描寫亂花迷眼、草沒馬蹄的景象,通過花草的生髮,表現方興未艾的盎然春意。第四句寫出詩人遊春時歡快喜悅、留戀不捨的心情,並點出湖東春行的最好處,即煙柳籠罩下的白沙堤,白居易由忠州刺史改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職的六百天裡,白居易帶領民眾築堤浚井。所以他最迷戀的就是這個,詩人陶醉在這迷人的湖光春色中,流連忘返了。《錢塘湖春行》,詩寫湖上看到的早春景色。全詩結構嚴密,語言流暢,生動自然,語氣平易,體現出通俗流暢的特點。詩從總體上著眼描繪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並善於在行進途中展開景物描寫,選取了典型與分類排列相結合:中間寫鶯、燕、花、草四種最見春色的景物,動物和植物選擇組合,獨具匠心。白居易就是因為有著這樣一副難得的美學家的欣賞眼光,獨具慧眼地發現它的動人之處,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賜予人類的這一人間天堂。不僅如此,詩人還善於把握景色特徵,運用最具表現力的詞語加以描繪和渲染。

  本詩不只是歌頌春光爛漫時的美景,而是為人們展示出一種充滿生機與希望的景象,令人心馳神往,嚮往無比!

  篇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這就是白居易當杭州刺史時寫的《錢塘湖春行》,是一首雅俗共賞的七律名篇。通過對這首詩的學習和品讀,加深了我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認識,下面就我個人欣賞過程中的一些體會表述如下: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這兩句是寫湖水的。“孤山寺北賈亭西”,點出了湖的位置,也帶出了周圍“樓觀差參”的景象。兩個地名連用,又使我們感覺到詩人在穿山徑、繞樓臺,是在“行”,一邊走一邊觀賞。而這些亭臺樓閣又不是詩人欣賞的重點,故一筆帶過,詩人要去領略錢塘湖畔的早春風光。詩的第二句寫湖水。一眼望去,啊!“水面初平雲腳低!”這裡不是寫“望湖樓下水如天”的夏日奇觀,而是寫“水面初平”。春湖始漲,才與堤平,正是初春景象。在湖面上,飄浮著幾處雲團,看去好似貼到了水面,這也是初春之景,自與“黑雲翻墨未遮山”各異。寫水、雲都極有特色。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這兩句寫禽鳥,為仰視之景物。“幾處早鶯爭暖樹”,寫樹上的鳴禽。早春的陽光是溫暖、明媚的一一“向陽花木易為春”,“暖樹”是早春的代表性景物。剛剛度過寒冬的黃鶯在“暖樹”上鳴叫,既有生機,又富春意。選擇這樣一個典型畫面來描寫,可以看出詩人對題材的提煉功夫。“爭”字用得很好,它有“搶”的意思,黃鶯都爭著搶佔高枝,欲盡情領略一下陽光的溫暖,有“競”的意思,它們象競賽一樣,比試著用嚦嚦聲韻唱出對春天的讚歌。一個“爭”字,既寫出黃鶯競相鳴叫、流暢婉轉的聲音,也寫出了黃鶯在枝頭跳上跳下的動作。為了盡興享受春光,它們甚至撒歡打逗,你追我趕,讓人想象到一派生機勃勃的熱鬧景象。假若止於此,那還只是一般的春景,詩人又別具匠心地在前面加了“幾處”二字,這裡也在鳴,那裡亦在唱,真乃此呼彼應,令人左顧右盼,流露出詩人極其喜悅的心情。詩人正為黃鶯的歌喉所吸引,突然數只新燕自頭頂掠過。“誰家新燕啄春泥?”這是寫空中的飛鳥。新春初暖,燕子就忙著銜泥築巢了。在詩人看來,燕子的勤勞與初春所含蘊的活力是多麼和諧一致!“誰家”是疑問的口氣,詩人在驚喜之餘,不禁想到燕子住在哪裡了,表現出詩人細從的心理活動。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兩句寫花草,是俯視所見的景物。“亂花漸欲迷人眼”,寫花。初春季節,花還未開全。向陽之處,有的花開了,背陰之處,尚是株株新綠。有的花已然蓓蕾初綻,有的花還含苞待放。行進之間,一會兒東一處花映入眼簾,一會兒西一處花撲人視野,因此在“花”前面用一“亂”字修飾。然則很快就將蛇紫嫣紅開遍,鬥妍爭豔,讓人眼花繚亂的。“漸欲”二字寫出了詩人的感受及判斷。“淺草才能沒馬蹄,”寫草。詩人的目光由路旁的小花轉向路上的小草。嫩茸茸的草兒,宛如十條碧綠的線毯一般鋪在路上,互走上去,剛好能把馬蹄沒過。一個“沒”字,寫出了擻草的柔軟。“才能”二字承“淺”字來的。“淺”是對草的直接描寫,“才能”是詩人的判斷,此處包含了詩人的思想感情。

  詩的最後兩句寫湖東景色。第一句說,詩人他最愛東湖,詩人“最愛”是想必印滿了詩人的腳印。愛到什麼程度呢?“行不足”,總是遊也遊不夠,可以想出詩人痴迷的目光。至於這裡到底有多美,詩的首聯、頷聯、頸聯,已經讓你充分享有了西子湖的優美,已經極盡烘托之能事,詩人留給你充裕的想象空間,讓你通過已有的美景,想象詩人“最愛”的湖東,想象綠楊依依的白堤,想象遊人如織的盛況,想象詩人陶醉的情形。這是極為巧妙的不寫之寫,真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最後點明愛湖東的原由—那裡有一條“綠楊陰裡白沙堤”。湖東景物妙麗,詩人曾這樣描寫過它:“萬株松樹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但詩人之所以如此深情地謳歌“沙堤”,乃是因為它是一件於民有益的水利工程。白居易在杭州的時候,不是也築堤浚井,做過不少這樣的事嗎?

  全詩雖僅八句,但由於詩人多角度地攝取特寫鏡頭,有湖光、山色、亂花、淺草、早鶯、新燕、楊柳、遊人,因而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立體化的春景,而不是平面的圖畫。這首詩通過對西湖早春景色的描繪,讚美了具有無限生機的大自然,表現了詩人的喜悅心情。末尾兩句也流露出對民生的關切。中間四句,描寫生動、細緻,使我們對湖周圍的景物之美,已經有了身臨其境的體會。末二句運用對比手法,以感嘆句結束;最愛的卻是湖東。湖東景色如何,不作具體描寫,但它卻比我們已領略過的美景更美,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餘地,達到了天外有天的藝術效果。詩歌既要寫出春景,又要體現人行。為此,除了用“幾處”、“誰家”、“漸欲”、“才能”、“最愛”等片語表現人在遊賞過程中的心理變化之外,還通過景物的變化,先後次序的安排,造成如行山陰道上一一使人應接不暇的感覺,從而表現出人是在“行”中觀賞,突出“行”字。詩的語言平易近人,清新自然,用白描的手法把精心選擇的鏡頭寫人詩間,組成工整的對偶,可以說是寄至味於淡泊。

  由於我個人知識水平有限,以上僅是我個人欣賞品讀白居易《錢塘湖春行》的一點膚淺的自我見解,肯定存在不足甚至錯誤的地方,有待我在今後的學習中進行更進一步的體味。

  篇三

  在一天下午,我無聊地翻看著白居易的詩,無意間看見了一首詩:《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這首詩讓我來到了春天,只見湖面春水剛與堤平,天上的雲朵重疊在一起,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如果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就是水天一色了。

  幾處早飛出來的黃鶯爭著在向陽的樹木上建造鳥窩,不知道是誰家新來的燕子嘴裡銜著春泥忙活個不停。到處瀰漫著春天的氣息。路邊的花很多,看上去很迷人。春天的小草並不高,淺的剛好能夠遮住馬蹄。我最喜愛在西湖東邊行走了,特別是能在綠色的楊柳蔭下邊走邊看白沙堤

  這首詩將春天的景色都描繪了出來,讓人能在冬天也能感受到春天那溫暖的氣息。但是,這都是古代時的情景了,要是在現代也能有那麼美麗的情景該多好啊!如今的工廠那麼多,排出來的廢氣也那麼多,已經嚴重汙染了大自然的環境和生態平衡。希望我們大家能保護環境,讓大自然迴歸到我們的懷抱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