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來之食讀書筆記

  不吃嗟來之食,是對尊嚴的維護。那大家的筆記都有哪些?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有所收穫。

  篇一

  尊嚴,是一個讓人值得深思的詞語,放棄小尊嚴,是為了捍衛大尊嚴。近日,我在語文書上看到了《嗟來之食》這篇文章,講述了關於尊嚴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是:齊國有一年發生了大饑荒,富人黔敖在大路兩旁擺滿了食物,施捨給災民,可有一個餓得奄奄一息的人,卻不吃黔敖的東西,他說:“我不吃嗟來之食”。結果就餓死在大街上。

  看完這個故事後,我想,這個齊國人何必那樣固執呢,是自己的國人給食物,但這並不是為了羞辱他,而他為了自己的尊嚴死要面子活受罪,終因飢餓丟了性命。在有些時候,我覺得生命大於尊嚴,因為只有保住了性命,才能成就大事業呀!你才能活得有尊嚴!

  正像當年的孫臏被龐涓陷害,挖去了膝蓋骨,可是孫臏忍辱負重,甚至在豬圈和豬一起吃和睡,龐涓以為孫臏真的瘋了,就放鬆了警惕,孫臏乘機爬回了齊國,重振旗鼓,一舉擊敗了龐涓。

  少年韓信為了保住性命忍辱負重,從欺負他的屠夫的胯下鑽了過去,最後卻成了人人崇拜的大將軍,輔佐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立下汗馬功勞。

  司馬遷不懼漢武帝的淫威,在牢裡忍受著宮刑的奇恥大辱,寫下了《史記》,贏得了後人的尊敬!

  這些故事都講了大丈夫能屈能伸,才能成就大事業,才能真正捍衛自己的尊嚴。

  篇二

  《嗟來之食》這篇短文給我們講述了一位飢餓的窮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不吃富人黔敖帶有侮辱性施捨的食物,最終餓死街頭的故事。

  通過這個故事我認為:每個人都應有自尊,也有維護自己尊嚴的權利,但同時也要學會尊重別人,學會寬容。

  每個人都應尊嚴,當尊嚴受到挑釁的時候,要勇於維護自己的尊嚴。歷史上有可殺,不可辱的士;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文天祥;還有許許多多“寧可站著死,也不跪著生”的革命者。在葉挺軍長的身上,我們體會到那種為了堅持真理,寧願“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也不願乞求“從狗洞裡爬出”而獲得自由的精神;在使者晏子身上,我們看到的是為維護國家的尊嚴,機智應對的智者;在十一歲義大利愛國少年身上,我們看到一個大義凜然的孩童,一個敢於扔掉施捨的孩童……他們都是為了尊嚴,為了那比生命還寶貴的尊嚴。在《嗟來之食》這個故事中,從那位衣衫襤褸,餓得少氣無力的窮人身上,我們不僅看到他為維護自尊而瞪視的目光,而且也感受他鄭重的話語的分量,體現了“人窮志不短”的高貴品格,所以那位窮人開始拒吃嗟來之食是對的。

  篇三

  我讀了《嗟來之食》這篇短文後,我覺得富人黔敖在大路旁邊擺設了食物,準備施捨給災民的這種做法很好,黔敖雖然是個富人,但是在國家發生大饑荒的時候,能夠把食物拿來給窮人吃,救了一些人的性命,說明黔敖是充滿愛心的,是值得人們尊敬的。

  而那個被餓死的人,他開始如果吃了黔敖的食物就不會死了。但是,他認為那是別人對他的不尊重,對他人格的侮辱。雖然黔敖為自己說話時口氣不禮貌而向他道歉,他也不肯吃食物。最終被餓死了。我認為,他如果有原諒別人的心胸,不要過分固執。他就不會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