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紫丁香的教學反思

  《一株紫丁香》這篇課文,一直記憶猶新。這是一首情感豐富、意境優美的小詩,字裡行間吐露出孩子們對老師的濃濃問候與感激,讓人過目不忘。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大家喜歡。

  範文一

  《一株紫丁香》這篇課文是一首活潑、清新的小詩,詩中一株紫丁香是孩子們的一片心意,是對老師的問候與感激。這株紫丁香不僅僅是孩子們送給老師的一份珍貴的禮物,表達了孩子們對老師的熱愛和尊敬,更是一首師生情誼的頌歌,整首小詩恬靜、深情,讀起來琅琅上口,回味悠長。

  這次我執教的是第二課時教學,整節課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我用深情的語言描繪秋天景色引出本首小詩,並和學生一起寫課題,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帶領他們再次走入課文。在學生解決了生字和正確朗讀的基礎上,提出兩個大問題:孩子們是怎樣在老師窗前栽下紫丁香的?孩子們為什麼要把這株紫丁香栽在老師窗前?把課文串起來進行朗讀指導,並在朗讀中抓住“踮起”“ 掛牽”等關鍵詞進行理解感悟,讀悟結合,然後再回歸全文,配樂朗讀,拓展延伸中,我還安排了學生交流讚美老師詩句,最後以指導書寫“牽、困”兩個生字結束教學。

  上完課後,我覺得自己的教學流程比較清楚,生字教學、說話、朗讀、拓展等環節也都具備,學生上課也很積極投入,課堂氣氛較好,所以不禁沾沾自喜。但是經過自己的一番反思,我覺得這堂課的最大失敗就是朗讀指導不夠自然不夠深入,有些浮躁、表演的意味。而《一株紫丁香》這篇課文,最大的特點是意境優美感人,如果閱讀中只停留在表面、誇張的朗讀上,那教學真可謂蒼白無力。其實,如何讓學生進入學習,通過朗讀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表現出來,形成個性化的朗讀,如何在朗讀中作到潤物細無聲的指導。一直是困擾著我的問題。下面就從以下幾方面作簡單分析:

  一、對教材的把握不夠深入。

  在備課時,我反覆研讀文字,力求找到一個切入點來指導學生學習,根據教參指示,我設計了“孩子們是怎樣在老師窗前栽下紫丁香的?”“孩子們為什麼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師的窗前?”兩個問題,想以這兩個問題來整合課文來帶動學生閱讀。實踐下來,這種把文中大意抽象概括出來的問題法,比之前讓學生在深情的朗讀中,自己感悟要突兀得多。且課文語言易懂,學生能夠理解,又何必繞彎子呢?雖然我的設計是精細的所提出的問題也是圍繞這篇課文的,但是花了這麼多精力尋找的切入點,在實際的課堂中,在學生的朗讀中,究竟發揮了多大的作用?學生從中究竟得到了什麼?我想,沒有這兩個問題學生也一樣會讀得很好。因為我的經驗不夠,對教材的把握不夠準確,所以課堂上我帶學生繞了個大彎子。放棄了一種智慧,選擇了一種才能,放棄和選擇什麼,有時候直接體現出效率。此時我深刻體會到了語文教學一定要講究實效性。

  二、對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夠了解。

  在我們班,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自覺性差距較大,好的學生不用老師點撥,自己就能理解課文,並把它讀好。而有的學生則是“舉步維艱”處處受阻。這次上課時,為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我將2-5小節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朗讀彙報時,我也只是做了鼓勵性評價,和適當的煽情。許多孩子抑揚頓挫的語氣,充滿深情地朗讀,讓課堂增色不少,但這些所謂的“感情朗讀”都無疑是個別的好學生給每段詩句貼上的情感標籤,而忽略了大部分學生對語言內在含義以及表達方式的體察和訓練。如詩句最後一段:“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老師休息吧,……”當我引導學生觀察老師在認真備課的插圖時,幾個學生竟 “哇塞”地叫了起來。本來想用圖片引導學生儘快進入課文情境中,豈知學生沒能對圖片有足夠的理解到產生共鳴,故朗讀的效果,並不理想。另外很多學生對於“踮起”、“安靜”、“夜深了”…..這些詞語的體會並未深入,只是停留在淺淺的朗讀層面。其間,我範讀和細緻引導顯得尤其重要,而我卻省去了,導致很多的學生未能真正走入文字。新課標理念下的課堂如沐春風,以讀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教學中我們教師應有意識地為學生開啟一扇深入閱讀的視窗,從扇扇視窗窺視、捕捉到文字裡蘊藏的真情實感,獲得閱讀的愉悅,從而使學生從內心深處真正燃起深讀文字的慾望和衝動。這節課我對學生認知水平不夠理解,低估了或高估他們的朗讀能力,所以朗讀才顯得流於形式。我想以後備課的時候我還得再多備備學生。

  三、對教學的設計不夠創新。

  由於第一次接觸詩歌的教學,我備課時就順著原來的教學模式進行設計,一路走過來,雖然各個環節、各個流程清楚整齊,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評課時當李老師提出詩歌的教學應該與其它體裁的課文教學有所區別,應體現出詩歌獨特的意境美和整體感時,我便豁然開朗:我怎麼沒想到把它設計得詩情畫意點,而只把它當成課文來上呢?的確,我們如果能時時有一種創新的意識來備教材、備學生、備教學的話,那我們的課堂才會永遠充滿生命的活力。相信有了創新的意識,我今後一定會不斷地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這也是我一直努力的目標。

  備好一節課需要短期與長期的準備,需要教師對文字、對學生要有深度的鑽研、創新的理念,還需要儲備更多的相關知識和語言準備,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在課堂裡遊刃有餘,揮灑自如,才能更好地實現課堂的精彩生成。

  範文二

  很早就聽同事上過《一株紫丁香》這篇課文,一直記憶猶新。這是一首情感豐富、意境優美的小詩,字裡行間吐露出孩子們對老師的濃濃問候與感激,讓人過目不忘。

  課前,我對著自己不到兩歲的小女兒讀了很多遍,越讀越能感覺它的美。“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悄悄地潛入老師的小院,為老師栽種丁香花”的動人形象,活脫脫躍然紙上。“踮起腳尖兒”“夜夜和你作伴”“幫你消除一天的疲勞”“滿樹盛開的花兒,是我們的笑臉”“休息吧”“讓花香飄進你的夢裡”字字句句無不表達了孩子們對老師濃濃的愛,深深的情,讓人不禁覺得心裡是那麼的暖,那麼的甜!

  要想打動學生,首先得打動自己。在我飽含深情的朗讀中進入了本課的學習,孩子們被深深地感染。在朗讀教學指導中我緊緊扣住打動了我的這些字詞讓孩子們反覆品讀,並圍繞字詞讓學生想象情境,如:什麼是“踮起腳尖兒”?孩子們為什麼要踮起腳尖兒?孩子們紛紛發言:“老師正在批改作業,他們怕打擾了老師!”“孩子們想給老師驚喜,不想被老師發現。”“院子裡太安靜了,已經很晚了,他們怕驚動了老師。”……孩子們在自己的理解中很自然地改用很輕緩的語氣朗讀第一小節,情感蘊涵其中。又如:有學生問道“什麼是掛牽?”我首先回答“你呀,經常上課因為玩橡皮耽誤了聽課,讓老師怎麼能不掛牽?”順勢再問孩子們“老師還會掛牽你們什麼呢?”孩子們面面相覷,互相笑笑,不少孩子不好意思的舉起了手,“我下課總愛追跑打鬧,還受了不少傷,李老師總是掛牽著我提醒著我。”“現在正流行紅眼病,我們總不記得及時洗手,老師時刻掛牽著我們,一下課就催我們去洗手。”“我寫作業總是三心二意、拖拖拉拉,不能按時完成,老師總是掛牽我,一到寫作業就會站在我的旁邊提醒我。”“上回我生病了,請了一個星期的假,老師很掛牽我給我打了好幾個電話。”…… 想說的孩子越來越多,通過這樣真實的生活情境再現,孩子們的情感一下子受到了觸動,對老師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讀起來自然聲情並茂。再如:在理解“讓花香飄進老師的夢裡”時,我啟發學生想象,老師又香又甜的夢裡會夢到什麼?讓學生體會到這是一種美好的願望,表達了師生之間的互愛之情。

  一堂課下來,我覺得非常的輕鬆,不需要過多的指導,孩子們通過自己的感悟已深深體會到了濃厚的師生情,真正做到能有感情的朗讀。通過這堂課,也讓我再一次有了深刻的感悟:只有自己吃透教材,才能發現文字中別人不能發現的東西。只有自己讀好,才能充分發揮範讀的作用,給學生以示範。以情激情,教師要善於將自己對教材的感悟及體驗傳導給學生。只有把學生帶入教材所描寫的情景時,才可能激起學生對文字的情感,學生的朗讀才能有聲有色。

  範文三

  上課前,我就擔心,這篇小詩這麼有詩意,恐怕學生很難理解,也很難融入詩的感情。但結果出乎意料,孩子們上課聽得很認真。

  上課一開始,我出示了紫丁香的圖片,向孩子們介紹了丁香花的一些特徵,學完字詞之後,我在黑板上畫了一棵盛開的紫丁香,幫助孩子們理解小詩。

  上第三小節時,我提問:老師在什麼時候會疲倦?孩子們都紛紛想到了老師的辛勞,最後,我小結,只要小朋友們上課專心,認真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老師就不覺得疲倦了。孩子們似乎聽懂了,上課都格外地專心。

  學習第五小節時,我提問:老師做了一個什麼樣的又香又甜的夢?孩子們都紛紛猜想,一位學生說:“老師一定夢到了我們長大以後的樣子。”我接話:“對呀,老師夢到你們長大後成了科學家、醫生等等對社會有用的人。”還有一位學生說:“老師夢到了我們班成了文明班級。”……孩子們的想象是豐富的,又是純真的。如果我能建議孩子們讓老師做一個又香又甜的夢,讀第五小節,我閉上眼睛,做一睡覺姿勢,我想孩子們也許能讀得更專注,更真誠。

  但是,在指導學生朗讀的時候要注意:

  一、重視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我覺得以後可以採用這種方式:你喜歡哪一段,就站起來表演朗讀給大家看,其他同學欣賞,提醒學生讀的時候要有快慢、有輕重、有節奏,像音樂那種朗讀。

  二、重視老師的率先示範

  老師率先範讀時,好像聽音樂一樣,請學生欣賞。然後請學生當我的小老師,說說老師是怎麼讀的?哪裡讀得好?為什麼要這樣讀?讓學生感到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樂趣,一種榮譽,在老師入情入境的朗讀中接受語知和語感。

  根據新課程理念,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我緊扣“開心”一詞,讓學生說說你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同學們玩得很開心,再通過想象訓練用“有的……有的……有的……”練習說話,來喚起孩子們的生活經驗。當學生通過有關的語句感受到了同學們的歡快心情時,我引導學生轉變角色,以小主人公的身份走入課文,融入課文,鼓勵他們學著文中的孩子向著藍天亮開嗓子,有的孩子喊:“這真是一個美麗的豐收季節。” 有的孩子喊:“我們多麼開心呀!我愛這美麗的秋天。”學生完全被感染了,“開心”在課堂上空飄蕩著。這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著課文,在讀體會、感悟,表達這種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