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的天空閱讀題答案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也不能沒有儒家作為指引。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國學的天空》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學習。
 

  《國學的天空》閱讀原文:

  中國傳統文化有兩大支柱,一是儒家,一是道家。一般認為,儒家比較強調倫理學,重視道德修養;道家則強調智慧的覺悟和解脫。兩者的不同,可以用三個簡單觀念來加以分辨。

  第一,儒家的思考方式是以人類為中心,所以肯定我們要尊重及幫助別人,讓人類社會可以永續發展。儒家採取的路線是從政治上改革。

  道家認為以人為中心去思考問題,必定徒勞無功,必須改變思維模式,超越人類本位。而超越人類本位,首先必須順其自然,儘量避免人為的造作,因為人為的造作越多,麻煩越多。譬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定出真、善、美的標準以後,就會有不真、不善、不美出現;反之,如果還沒有標準,每個人都可以開心自在,不用刻意做好事,因為沒有所謂的好事可做;不用擔心有沒有面子,因為所要做的只是活著而已。所以,人世間的一切都是相對的,道家的思想是要我們設法排除人類本位的想法,敞開眼界與心胸,從整個宇宙來看一切。只有不受時間與空間的拘束,心靈才可能自由逍遙。

  第二,儒家以“天”為至高存在,凸顯歷史背景;道家以“道”為至高存在,展現宇宙視野。任何一派哲學對於宇宙的真相或本體都必須有所論斷。中國的傳統思想是以“天”作為宇宙的最後根源。古人稱帝王為“天子”,更是充分證明“天”在古人心目中是至高主宰。儒家承前啟後,繼承了這一觀念,把“天”當作最高存在。孔子兩次遇到困境,都把“天”抬出來,如說:“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道家則不同,道家以“道”代替“天”,“天”則被降格為和“地”並稱,“天地”並稱指的主要是自然界,自然界本身保持一種均衡狀態,問題也遠比人類社會少。然而,自然界雖然自給自足,畢竟不是最後的根源。道家認為宇宙最後的根源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孕育萬物,是一切的起始與歸宿;“道”存在於萬物之中,卻又超越萬物。道家由“道”取代“天”的地位,很多西方學者據此認為,這是中國古代最具革命性的思想。

  第三,儒家期盼“天人合德”,從向善到擇善到至善;道家則希望“與道合一”。“天人合德”的“德”是善的德行,亦即人要行善,要不斷地修養德行。“與道合一”則代表人要成為有道者或行道者,覺悟了“道”,人的生命境界整個就不一樣了。

  過去認為,有三種人學習道家會比較有心得。一是年長的人,二是失意的人,三是非常聰明的人。從秦漢到唐宋,中國曆代的文人,許多都喜歡道家,他們的作品所用的語彙,他們的生命所展現出的情調,與崇尚儒家的文人截然不同。像蘇東坡在《前赤壁賦》提到的:“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這顯然是道家對大自然的欣賞,可以說是敞開心靈與自然溝通,不像儒家主要界定在人的社會中。

  但是,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也不能沒有儒家作為指引,因為每一個人都是從家庭出發,然後進入社會,因而必須設法實踐人與人之間適當的關係。如果離開儒家,可能會面臨不知如何安頓自己,以及不知如何與人相處的問題。況且,如果大家都走道家的路,這個社會要交給誰來擔當呢?由此觀之,儒家和道家在社會的功用上,是有點分工合作的意味。

  ***有刪改***
 

  《國學的天空》閱讀題目:

  5.本文論述了儒家與道家之別,請結合全文說說儒道有哪些不同?***4分***

  6.下列對有關道家思想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道家認為人為的造作多,麻煩就會多,假如不定真善美的標準,每個人都可開心自在。

  B.道家認為要敞開眼界與心胸,從整個宇宙看一切,只有不受時空拘束,才可能自由逍遙。

  C.道家認為“道”孕育萬物,以“道”代替“天”的思想是中國古代最具革命性的思想。

  D.道家認為“天地”並稱主要是指自然界,自然界能自給自足,它的問題遠比人類社會少。

  7.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的傳統思想是以“天”作為宇宙的最後根源,“天”在古人的心目中就是至高主宰。

  道家承前啟後,繼承了這一觀念。

  B.面對亂世,儒家採取的路線是從政治上改革,儒家有勇於擔當的精神,這比道家強。

  C.活在世上,不能沒有儒家作為指引,否則,可能會面臨不知如何安頓自己等諸多問題。

  D.中國曆代文人都喜歡道家,他們的生命所展現出的情調,與崇尚儒家的文人截然不同。
 

  《國學的天空》閱讀答案:

  5.①儒家強調人的社會性,以便人類永續發展;道家認為要超越人類本位,順其自然。②儒家以“天”為最高存在;道家認為“道”是宇宙最後的根源,“道”才是至高的。③儒家強調要不斷地修養德行;道家認為智慧的覺悟和解脫重要,覺悟了“道”尤其重要。④儒家盼“天人合德”,從向善到至善;道家希望“與道合一”,“與道合一”則代表人要成為有道者或行道者。

  6.C

  7.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