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詩中的理趣閱讀題答案

  宋代文人的生命正規化更加冷靜、理性和腳踏實地,超越了青春的躁動。下面是小編為收集整理的《宋詩中的理趣》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學習。
 

  《宋詩中的理趣》閱讀原文:

  客觀而論,宋詩勝於唐詩之處在於詩歌創作技巧的進步,意境的深刻,取材的擴大。大量“有理趣”的哲理詩是宋詩的一大成就。宋王安石、蘇軾時代,詩含哲理漸成風氣,詩歌“尚理”成為宋代的審美風尚。正如錢鍾書先生所言:“天下有兩種人,斯分兩種詩。唐詩多以風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

  蘇軾可謂是宋代“理趣”詩的集大成者,其中最成功之作莫過於《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陳衍說:“此詩有新思想,似未經人道過。”《題西林壁》表面上是寫廬山,實際上是從哲理的高度提出一個認識事物的原則:要了解掌握事物的本質、真相,必須擺脫限於一時一地的片面性和自以為是的主觀性,必須對事物客觀地不帶成見地作全方位的歷史的反覆觀察,深入研究。這也是詩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基本思想。這兩句詩是近乎明白說理的議論,但說理而不枯燥,議論而不質直,因為它沒有脫離遊廬山的內容,而與前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狀廬山之態融為一體。所以它具有情韻,能夠使讀者在從思想上受到啟迪的同時,仍然感到它那豐饒的詩意是多麼的耐人咀嚼、品味。應當說,這是宋人詩中理趣所達到的最高境界了。

  宋代“理趣”詩更多的是哲理、意象、情感、議論這四個要素的結合體。宋人遨遊於精神領域,習慣於把包括自己在內的人類主體置於廣袤的宇宙空間,尋找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他們對於現實乃至日常生活的關注,對人生和歷史的思考,都以意象與議論結合的方式表達於深含情感的哲理詩中。至此,文言理,詩言情這種機械性的劃分被打破了,唐詩言情,宋詩言理這種抑此揚彼的絕對批評也不攻自破。宋詩以發人深省的哲理與耐人尋味的詩意相融合,就構成了所謂的“理趣”,這個“理”絕非抽象的“玄理”,也不同於封建禮教的“理”,而是從一般的社會生活中概括出的具有普遍規律的生活真理。

  認識宋詩的“理趣”,決不能忽視當時的社會現實、政治生活環境以及當時的思想文化氛圍給予詩歌創造的影響。宋代社會矛盾一直未能得到較長時期、較大程度的緩和,朝廷內部也存在著交相起伏的派別之爭。宋太祖即位後,“杯酒釋兵權”,採取崇文抑武的基本國策,文臣由科舉考試而進入仕途,他們對社會現實頗為重視,對國計民生頗為關切,社會責任感和參政熱情空前高漲。宋代文學家普遍關注國家和社會,其文學創作也往往具有濃烈的政治色彩,可以說,宋代是一個言論自由的時代,文人們通過各種題材、各種手段大發巨集論,表達自己的政治見解。

  宋代文人在積極參政的同時,也保持了比較平靜的心態。前代文人的人生態度大致可以分為仕、隱兩種,仕是為了兼濟天下,隱是為了獨善其身,兩者是不可相容的。而宋代文人卻做到了仕與隱的矛盾統一。一方面,他們關心政事,希望建功立業;另一方面,他們保留了心性的自由,“與宋代建構起究天人之際,探索宇宙本體,從而建構人生終極依據的文化精神核心相對照,唐代文化則缺少這一鮮明的精神核心,體現為駁雜而非宋代的融會貫通,精純。”宋代文人學識都比較淵博,有深厚的文化素養,高深的學術見解,對事物的認識獨到而深刻。他們將關注的角度更多地轉向了日常生活中,一物、一景、一人、一事,均可以成為其審美的物件,正如蘇軾所說“凡物皆有可觀”,正是處於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物件中,詩人卻匠心獨運地提煉出許多人們有所感悟卻未曾言道的人生哲理。如“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如“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遊山西村》***。可以說,與唐人相比,宋代文人的生命正規化更加冷靜、理性和腳踏實地,超越了青春的躁動,而臻於成熟之境。
 

  《宋詩中的理趣》閱讀題目:

  1.下列詩句不含“理趣”的一項是

  A.“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B.“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

  C.“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遊山西村》***

  D.“栽培剪伐須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蘇舜欽《題花山寺壁》***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宋詩意境深刻,取材擴大, 創作技巧有了進步,在藝術上超過了唐詩。

  B.《題西林壁》說理而不枯燥,議論而不質直,因為它將說理和狀廬山之態融為一體。

  C.把發人深省的哲理與耐人尋味的詩意結合在一起,是理趣詩的重要特徵。

  D.宋代哲理詩的興起與宋太祖採取的崇文抑武的基本國策和宋人比較平靜的心態密切相關。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唐詩擅長言情,宋詩擅長說理,所以宋代很少言情詩。

  B.唐代缺少有理趣的詩,是因為唐人的學識、文化素養、學術見解比不上宋人。

  C.仕和隱本是兩種不相容的人生態度,但宋代文人將二者統一了起來,既關心政事,希望建功立業,又保留了心性的自由。

  D.宋人將關注的角度更多地轉向了日常生活中,從看似平淡無奇的物件中,提煉出許多人生哲理,足見平凡的生活才是哲理詩創作的源泉。
 

  《宋詩中的理趣》閱讀答案:

  1.B

  2.A***創作技巧的進步,意境的深刻,取材的擴大是宋詩勝於唐詩之處,不能說明宋詩超過唐詩。***

  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