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恥與慎獨閱讀理解答案

  恥感文化是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知恥與慎獨》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知恥與慎獨》閱讀原文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一種恥感文化,《中庸》曰:“知恥近乎勇。”《孟子·公孫丑上》曰:“羞惡之心,義之端也。”《禮記·哀公問》曰:“物恥足以振之,國恥足以興之。”由此可知,知恥,往往是善念的發源,是事物向著美好一面轉化的開端。

  知恥,是一個內化的活動,不需要外在表現的張揚外露,更多是良知的進退取捨。從這個角度說,知恥是個人化的活動,是不假外力、置身人後時的自我砥礪。

  中國文化中還有一個“慎獨”的理念,就是獨處時,君子該如何表現。慎獨大約是孔子講學時特別提到的概念,歷來為人所傳誦的是《中庸》中的那句:“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中庸》論及慎獨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根據朱熹的解釋,日常事有著一以貫之的正道存在,因此即使自己處在“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世間的正義也是瀰漫於此的,君子更要常懷知恥之心,尤加謹慎於自己的言行,不能因他人的不知而放縱自己的私慾。這其實就是自我道德和行為的約束,故而是修身的功夫,屬於孔子以來所倡導的士人自我修養的一部分。如果我們剝除其時代的因素,就其核心主旨來看,個人的慎獨時至今日,仍有很高的踐行價值。

  具體來說,敬畏之心、獨知與細微之事是我們今天仍然推重慎獨的三個相互關聯的層面。所謂敬畏之心,是對公平與正義,或者說天道的敬畏,現實層面還有法律。在他人看不到、聽不到的地方,法律的約束力並不會削弱,因此我們更應該對人對事常懷敬畏之心。自己獨知之地,可以是他人不瞭解的地方,因此若從公共的意義上來解釋它,常常處於這種位置的人多是在位之人。在位之人相對於他者,自然有對權力、資源及其他事項的優先乃至獨佔之利。那麼,對於在位之人,特別是今日的領導幹部而言,面對自己權責之內的己所獨知之事時,是否懷有對理、法的敬畏之心,是否遏制了私慾而秉以公心,便是事關一方或多方的大事了。細微之事,存於日用起居之間,雖然不足道,但日日與之相伴,更應有所警醒,因為離道觸法的敗落往往萌芽於其中。

  《大學》中有傳統知識分子最佳的人生路徑,即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過程。這個過程中的誠心、正意,就是明乎所恥,就是“三省吾身”,反思有何不妥之處。儒家倡導自修的目的,是在此基礎上,鼓勵士人去向外的治國、平天下,即所謂的內聖外王之道。這是儒家一個很值得今天珍視的遺產,就是倡導士人從自我的修養和自律開始,進而致力於天下公事。個人的道德水準對於其所從事的公事來說,的確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即便法律、制度再健全,強調個人修養在任何時代都有意義。

  《呂氏春秋·自知》篇曰:“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人主欲自知,則必直士。”這是戰國時代的論述,如果我們把“人主”替換成上級領導,這句話的意義便當代化了。這會是慎獨的重要補充之義:即除了在自我修養的層面保持戒懼之心、知恥之心外,對於公事也當保持戒懼,一切以公益福祉為要,敢於直諫,不應時時揣測上級之意。因此,所謂慎獨之道,不僅是自我向內的道德自律,也是向外的正義追求,即不僅要使自己成為一個道德完善的人,也要成為一個直士,一個有道義、敢擔當的人,而非一個只求自我保全的世故之徒。

  ***節選自《光明日報》2015年10月14日02版***

  《知恥與慎獨》閱讀題目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知恥是一種良知進退取捨的內化活動,是在內心建立起辨別善惡美醜標準、樹立榮辱觀念的自我砥礪活動,是善念的源泉。

  B.恥感是一種注重廉恥的心態,產生於外人的觀感和自我的反應,來源於外來強制。孟子吧“羞惡之心”視為“四端”之一端。

  C.朱熹從道德和行為方面解釋“慎獨”,強調人們在獨自居處時,要加強自身修養,自覺地嚴於律己,謹慎地對待自己的言行。

  D.無論是他人已知之地,還是自己獨知之地、日常細微之事,我們都應該保持慎重的警戒和敬畏的態度,避免離道觸法而敗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傳統知識分子最佳的人生路徑,具有由己到家再到國到天下的遞進階次,這種人生理想的起點是從自我的修養和自律開始的。

  B.自孔子以來倡導的是人自我修養和組長,帶有濃厚的個人功利色彩和鮮明的時代因素。但其核心主旨,對金泰你仍有很高的踐行價值。

  C.所謂慎獨之道,是一種自我的挑戰與修養,也是一種價值取向:自我內向的道德自律、為公益福祉的正義追求、有擔當的責任意識。

  D.要達到“慎獨”境界,必須常懷知恥之心,謹慎自己的言行,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不依靠別人的監督,自覺地控制私語。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越王勾踐被俘後,“知恥而後勇”。他以恥為鑑,一方面富國強兵,一方面反求諸己,改過遷善,內省自律,最終一舉滅吳,成就霸業。勾踐的“臥薪嚐膽”明證了支援的積極意義。

  B.中央提出“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與儒家倡導“知恥”一脈相承。新加坡等國至今保留的鞭刑,不僅通過刑罰懲戒罪犯,更是對罪犯進行恥感教育,令其知恥內省,慎獨改過。

  C.領導幹部要做到清正廉潔,不僅需要上級監督、同級監督、輿論監督等他律,更需要內省自律,在自我修養的層面保持慎獨,抵制誘惑,情趣高雅,以公益福祉為要。

  D.人處於世容易陷入矛盾鬥爭的漩渦,因此需要自我保護。“慎獨”為領導幹部保全自我提供了理論和實踐依據:對下不擺架子,親近和善;對上揣摩領導意圖,強幹有為。

  《知恥與慎獨》閱讀答案

  1.B***“產生於外人的觀感和自我的反應,來源於外來強制”與原文“知恥是個人化的活動,是不假外力、置身人後時的自我砥礪”不符。恥感有內在表現和外在表現之分,內在表現是內省自律的心理,外在表現是知錯就改、擇善從之的言行,恥感並非來源於外力的強制。***

  2.B***選項表述在原文中無依據。“濃厚的個人功利色彩和鮮明的時代因素”與原文表述不符,原文表述為“剝除其時代因素”。***

  3.D***文字末強調“慎獨之道……不應時時揣測上級之意……而非一個只求自我保全的世故之徒 ”,選項表述為“對上揣摩領導意圖辦事,強幹有為”有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