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的博大精深閱讀答案

  中文是中華文化的載體,中文的博大精深體現在哪些方面?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中文的博大精深》閱讀材料

  我們的中文傳了幾千年,到現在還在用,成為中華文化的載體。我常說,中華文化是個大圓,圓心無所不在,圓周無跡可尋,而以中文為其半徑,半徑有多長,這個圓就能畫得多大。可是現在的中文面臨很多問題,作為一個作家,寫詩、寫散文,中文該怎麼寫呢?當然用白話文,不過我還是常讀文言,常讀古詩。而文言也好,古典詩詞也好,對於我下筆寫詩為文都很有幫助。在緊要關頭,我可以把文體變一下,用文言的簡練、對仗、鏗鏘來應付特殊的情況。所以我的原則是“白以為常,文以應變”。白話是常態,可是我要變化,要濃縮,要加強的時候,會用一點文言的句法。俚語也不是不能用,“俚以見真”,用俚語很真率。“西以求新”,用英文的句法、觀念來寫,也可以介紹一點新的方式進入中文。一個作家掌握語文的籌碼愈多,他手中的王牌就愈多,他的文體就比較有彈性,比較立體。有時候甚至可以把外文融入中國的成語。

  很多人都認為“五四”以來我們改用白話來受教育,來寫作,文言就可以靠邊站甚至廢掉了。可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文言還是有作用的。我們說話要簡潔、鏗鏘、對仗的時候,文言就來了。它改變身份,變成成語留下來了。幾千句的成語,我們每天說話躲不掉,要用很多。寫文章,大而至於社論,小而止於小品文,甚至於記日記,都避免不了成語,尤其是四字成語。一個作家寫文章充滿了成語是病態,因為他的文章變成了古人的意見箱,那就很油滑,整篇沒有自己的新語法,也沒有自己的新思想。可是反過來說,一個作家寫文章完全不用成語也簡直不可能。要緊的是在這兩者之間維持平衡,需要對仗、鏗鏘、簡潔的時候用一點成語,也要用得恰到好處。

  我後面舉的一些例子都是四字成語。四字成語大概可以分成兩組。一組是表示一種價值,一種觀念,一種主張,比如“天下為公”,“眾志成城”。另外一組是表示一種情況,並不主張什麼,比如說“張三李四”,這是一個情況,表示有各色人等,不同的人。比如說“天長地久”、“千方百計”,這不是一種主張,不是一種價值觀念,而是一種情況。以情況為主的四字成語往往是對仗的,此外尚有爭先恐後、瞻前顧後、雞飛狗跳、千軍萬馬……隨便就可以舉出幾百句來。為什麼開口就“張三李四”,而不是“張四李三”?就是因為它平仄調好了,“張三”平聲,“李四”仄聲,念起來鏗鏘對仗,好聽。同樣的,誰也不會說“千計百方”,“他千計百方要打擊我”,人家會覺得好笑。“千方百計”平平仄仄,這就構成了四字成語的基本美學——對仗、簡潔、鏗鏘。

  四字成語往往表示一種狀態。“千方百計”表示盡所有的能力,“千山萬水”表示路途遙遠。一個人出門不會爬過一座山就碰到十條河;不過,表示一種意念、一種價值的四字成語就跟這個不一樣。你比如說“天下為公”它就不對仗,它的平仄也不是像這樣調配的。“不可兒戲”就不是對仗的,諸如此類。最不正經的成語是什麼?“亂七八糟”。按照我剛才說的美學,應該叫“亂七糟八”才對仗,不然呢“七亂八糟”也可以。不過它就不對仗,平仄也不對,所以它本身就是“亂七八糟”。這些常用的成語,你不想也不覺得有什麼了不起,你去想就發現我們祖先的智慧。順口的、簡潔的、鏗鏘的、對仗的流傳了下來,不順口的自然就淘汰掉了。

  現在的中文很受西化的影響,顯得很囉嗦,也就忘記中文字來該怎麼說了。比如報上說“美俄關係怎麼樣怎麼樣”,本來可以說“美俄關係頗不穩定”,八個字就完了。結果怎麼說呢?“美俄關係充滿了高度的不穩定性”,這就是囉嗦的中文。我們常常習焉不察,甚至於著名學者、作家都會用冗長、西化的語法來表達思想。因此我們應該維護中文,儘量寫純正有力的中文。

  《中文的博大精深》閱讀題目

  1、下列對“白以為常,文以應變”的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3分*********

  A、使用中文寫作,要引用文言和古典詩詞,經常讀文言文和古典詩詞大有幫助。

  B、寫文章白話是常態,但“俚以見真”,適當引用俚語更易於表達真情實感。

  C、寫文章通常使用白話文,需要變化時也使用一下文言文句法,文白互益。

  D、寫文章常常採用白話文,也可適當引用外文,“西以求新”,文章更有新意。

  2、下列關於文言、成語在我們今天日常生活的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

  A、一個作家寫文章,大量使用成語能表達新鮮的意思,從而使表情達意更清晰。

  B、今天我們寫文章已經無法完全避開成語,而成語使用恰當,能使語言富有變化。

  C、使用文言能使我們說話、表達更為簡練、對仗、鏗鏘,增強語言美。

  D、使用成語既可表示一種情況,也有利於表達一種文化價值,因而文章表意更簡練典雅。

  3、下列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近代中國文化受西方文化,尤其是英語的影響特別嚴重,中文表達有意無意間表現出一套西方語法習慣傾向,顯得囉嗦乏力。

  B、“五四”以來我們改用白話來傳授知識、寫文章,文言已被廢掉,文言在生活中已失去作用,這個問題很嚴重。

  C、不會用文言文寫作,使用白話文又缺乏表現力,這一矛盾令人感到尷尬,這一問題一時尚難破解。

  D、文言和白話的關係我們一直沒有處理好,致使漢語失去了簡潔、鏗鏘、對仗的傳統,在很大程度上也失去了自身應有的魅力。

  《中文的博大精深》閱讀答案

  1、C***A文不對題。使用中文的原則說的其實是文言與白話的關係。B和D兩項都是以偏概全,“文以應變”中的“文”主要指“文言”,而不是俚語、西語等。***

  2、A***無中生有。原文“一個作家寫文章充滿了成語是病態”的說法明顯不贊成大量引用。***

  3、B***曲解原文。成語就是文言改變身份而流傳下來的文言,依然還有其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