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複合生態系統的旅遊觀光農業發展探索論文

  複合生態系統是由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和自然條件共同組合而成的生態功能統一體。在社會—經濟—自然複合生態系統中,人類是主體,環境部分包括人的棲息勞作環境***包括地理環境、生物環境、構築設施環境***、區域生態環境***包括原材料供給的源、產品和廢棄物消納的匯及緩衝調節的庫***及社會文化環境***包括體制、組織、文化、技術等***,它們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休慼相關,具有生產、生活、供給、接納、控制和緩衝功能,構成錯綜複雜的生態關係。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基於複合生態系統的旅遊觀光農業發展探索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基於複合生態系統的旅遊觀光農業發展探索全文如下:

  摘要:

從複合生態系統與旅遊觀光農業的含義出發,分析了湖北省羅田縣旅遊觀光農業的發展現狀,構建了羅田縣旅遊觀光農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並運用層次分析法和專家諮詢法對湖北省羅田縣旅遊觀光農業的發展現狀進行評價。結果表明,羅田縣旅遊觀光農業發展已具有較好的自然基礎,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還不明顯,對此提出了發展羅田縣旅遊觀光農業的建議。

  關鍵詞:複合生態系統;旅遊觀光農業;羅田縣

  Abstra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agriculture in Luotian county of Hubei province was analyzed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mplex ecosystem and the tourism agriculture.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Luotian county was constru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and agriculture in Luotian county was evaluated b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expert consult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agriculture in Luotian county had a good natural basis, but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were not obvious, thus some suggestions on developing the tourism agriculture in Luotian county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complex ecosystem; tourism agriculture; luotian county

  2014年中央一號檔案《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促進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發展旅遊觀光農業,是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的重要舉措之一,為農民致富提供多元化途徑,已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1],對於繁榮農村經濟、促進友好生態型農業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複合生態系統為旅遊觀光農業的實踐注入了新的發展理念和活力[2],在複合生態系統理論的指導下對旅遊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和管理,實現在旅遊活動開展的同時做到對環境的保護,在實現生態效益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進一步推動旅遊觀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3]。

  1 複合生態系統與旅遊觀光農業

  1.1 複合生態系統

  20世紀80年代初,馬世駿等[4]在總結了整體、協調、迴圈、自生為核心的生態控制論原理的基礎上,提出了複合生態系統理論。自然、經濟和社會三個子系統通過有機複合組成了複合生態系統,其中自然是經濟、社會的基礎;經濟是社會的基礎、是社會和自然聯絡的中介。在複合生態系統中,最活躍的積極因素是人,同時也是最強烈的破壞因素。一方面,人是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創造者;另一方面,人的能動作用又要受到客體的制約,其一切巨集觀性質的活動,都不能違背自然生態系統的基本規律[5]。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實踐過程中,不能以純粹自我喜好的活動來實現自己的主觀願望,不能對人的能動性濫加發揮。

  1.2 基於複合生態系統的旅遊觀光農業

  旅遊觀光農業是指具有保護環境、美化環境和觀光旅遊等功能的農業,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以田園自然和農藝人工風景為主,輔以人文景觀的新型生態旅遊業[6]。旅遊觀光農業既不是傳統的旅遊資源開發,也不是單純的農業開發,是建設生態農業的新模式,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生態農業、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手段[7]。旅遊觀光農業是將農民的生活、農業的生產、農村的生態結合於一體的產業,農民通過對當地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吸引遊客消費,帶來經濟收益,但同時必須要清醒地認識到外來消費者的活動也可能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的負作用[8]。旅遊觀光農業的發展應該在複合生態系統理論的指導下,以合理利用和保護農業自然環境的生態價值為前提,在統一規劃和指導下因地制宜地開發農業旅遊資源,力求使自然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達到最佳組合。

  2 羅田縣旅遊觀光農業發展現狀

  羅田縣位於湖北省東北部,北與安徽金寨縣接壤。全縣版圖面積2 144 km2,是湖北省大別山試驗區首批8個試點縣之一,是全國聞名的板栗之鄉、甜柿之鄉、野生蘭花之鄉、蠶桑之鄉、茯苓之鄉。羅田縣森林覆蓋率達到71%,是名副其實的“避暑勝地”、“洗肺公園”和“天然氧吧”[9]。

  羅田縣地處大別山腹地,境內溝壑縱橫,山青水秀,鳥語花香,生態環境優美,旅遊資源得天獨厚。以“天下大別山,美景在羅田”為主打品牌,通過板栗節、甜柿節、紅葉節、吊鍋節等一系列節會的舉辦,羅田縣對外的知名度、美譽度、影響力和吸引力得到了顯著提升,羅田縣也從昔日默默無聞的山區小縣、地方小景,一躍成為人們印象深刻的大美之地、心馳神往的生態淨土,已成為山水田園休閒的首選之地。2009年以來,羅田縣旅遊業年均增長速度達到30.1%,高於GDP年均增長速度15.3個百分點。旅遊業佔GDP的比重逐年增加***表1***,已成為羅田縣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

  羅田縣是一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農業縣,農業資源稟賦獨特,自然風光秀麗,生態環境良好。羅田縣的旅遊資源與氣候、生態、文化、鄉村組合程度高,分佈極為密集,全域皆有風景,四季均有特色,是一個典型的旅遊觀光農業資源大縣,具備極大的發展潛力。2011年以來,羅田縣緊緊圍繞“生態立縣、旅遊興縣”的發展戰略,結合縣域資源稟賦優勢,大力發展旅遊觀光農業,2012年已被農業部、國家旅遊局認定為“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目前,全縣共有旅遊觀光農業景區景點106處;旅遊觀光類農莊、農家樂800多家;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產品加工企業35家,開發產品200多個,並建有農產品加工園區,建立銷售網點300多處,產品不僅滿足本地遊客的需求,而且有20多個品種遠銷縣外及香港、臺灣、日本、韓國等地。目前,已建成天堂寨景區、薄刀峰景區、天堂湖溼地公園、羅九百里生態畫廊、三裡畈溫泉小鎮、瑞源農業生態觀光園、羅田板栗公園、燕兒谷生態農莊等10大旅遊觀光農業精品景區。由於旅遊觀光市場的不斷繁榮,已帶動全縣近10萬農民在旅遊觀光農業發展中受益。

  3 羅田縣旅遊觀光農業發展現狀評價

  3.1 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針對生態旅遊農業發展現狀,目前還沒有專門進行深度和系統的評價研究。本研究在借鑑其他相關評價體系和指標的基礎上,採用理論分析法和專家諮詢法,構建基於複合生態系統的羅田縣旅遊觀光農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圖1***。

  3.2 評價指標權重確定

  羅田縣旅遊觀光農業發展現狀評價可以理解為多目標決策問題,而層次分析法正是解決多目標決策問題的有效方法。運用層次分析法可以使整個評價過程量化,減少評價過程中的主觀性,很好地將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

  指標權重確定過程首先以基於複合生態系統的羅田縣旅遊觀光農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為基礎,構建遞階層次結構;然後採用專家打分的形式,按照1~9標度方法構造各層次指標的判斷矩陣;通過判斷矩陣計算各指標的相對權重[10],並進行一次性檢驗;最後得到各指標對總目標的權重,如表2所示。

  3.3 設定評價標準及等級

  在羅田縣旅遊觀光農業發展現狀評價體系中,採用五級等級評語集{優秀,良好,中等,一般,差}作為評價等級。各等級標準採用百分制,優秀為≥90,良好為80~89,中等為70~79,一般為50~69,差為<50。賦分標準***表3***參考國家既定的行業標準和相關文獻的研究成果,並結合羅田縣旅遊觀光農業發展要求。

  3.4 評價結果

  評價結果的計算採用綜合評分方法,運用公式D=■WiDi,其中,設Wi為基本指標Ci相對評價目標的權重,Di為對應基本指標Ci的評分。Di採用等級評分,等級評分的評語集為***優秀,良好,中等,一般,差***,對應評分集為***95,85,75,60,25***。依據評價標準對羅田縣旅遊觀光農業發展指標體系進行評價,評價結果如表4所示。綜合評價得分為78.12,評價等級為中等。其中,自然系統得分為81.67,評價等級為良好;經濟系統得分為75.81,評價等級為中等;社會系統得分為68.52,評價等級為一般。由此可見,羅田縣旅遊觀光農業發展已具有較好的自然基礎,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還不明顯。

  4 建議

  結合羅田旅遊觀光農業發展現狀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結果提出以下三個方面的發展建議。

  1***維護合理的自然系統。

  複合生態系統理論認為只要系統的目標之間具有協調性,總是趨向均衡位置,系統就是安全和可持續的,在不斷的調整中螺旋上升地發展。自然子系統本身存在著非穩定性,社會、經濟子系統對自然子系統的作用有可能是非理性的,因此人類時刻面臨著災害風險,而很多災害是一種自然過程,有些人類可控,但更多的是人類無法控制的,有的甚至無法估計它的強度和頻度,人類只能積極面對,提前做好應對準備。旅遊觀光農業的建設和經營以生態資源及農業資源為基礎[11],當經營過程中以追求經濟利益為中心時,就有可能改變農村原有的生態景觀,通過人工景觀來提高旅遊市場的吸引力,從而導致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短時間內無法得到恢復,帶來環境和經濟損失[12]。

  因此,羅田縣在發展旅遊觀光農業的過程中,應遵循自然規律,利用和保護好現有的大氣、水體和植被等優勢生態資源;增加日旅遊設施容量,增強農事活動的趣味性,提高農業景觀質量,使旅遊觀光農業兼備生產與觀光功能,成為能夠提供見識農業生產的機會和欣賞田園風光的開放性農業。

  2***保證經濟系統的利潤。

  複合生態系統理論認為穩定的經濟發展需要持續的自然資源供給、良好的工作環境和不斷的技術更新,大規模的經濟活動必須通過高效的社會組織、合理的社會政策,方能取得相應得經濟效果[13]。增加農民收入是發展旅遊觀光農業的根本目的。但區域氣候條件、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狀況、經營管理水平等都會影響旅遊觀光農業專案的建設和經營。羅田縣在發展旅遊觀光農業的過程中,應遵循市場規律,加強規劃和政策引導,吸引資金,增強旅遊觀光農業專案的建設力度,通過開發旅遊專案增加遊客數量、提高遊客消費水平,在當地居民旅遊獲益水平的同時縮短專案投資回收期。

  3***追求社會系統的效益。

  複合生態系統理論認為經濟振興必然促進社會發展,增加積累,提高人類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當社會系統處在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狀態時能支撐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促進社會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和改善[14]。

  發展旅遊觀光農業是推進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抓手,大批外來遊客將最新的市場資訊,先進的思想和文化傳遞給農民,將促進農民不斷解放思想,在生產方式和思維方式上逐步轉變觀念,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將進一步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通過旅遊觀光農業的發展,羅田縣的農業與旅遊、工業與旅遊、商業與旅遊開始實現融合,產生了一些新的業態,產業升級的步伐在加快。但仍需進一步引導人們轉變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習慣,不斷提升價值觀念、文化和科技水平;努力營造良好的衛生環境、誠信經營環境和社會治安環境,增強羅田縣旅遊觀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努力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