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製造企業生產管理論文

  機械製造企業對於我國的經濟發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其生產管理的改進不僅可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也能夠為國民經濟的增長作出巨大貢獻。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機械生產製造企業生產管理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機械生產製造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機械生產製造企業的生產管理模式尚且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給企業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帶來消極影響。文章在分析我國機械生產製造企業生產管理弊端的基本上,提出了科學合理的改進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機械生產製造企業;生產管理;管理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F2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3***24-0126-02

  隨著經濟發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國機械生產製造企業的生產管理模式得到了不斷的創新和完善,但我國的機械生產製造業發展歷程尚短,因此與國外相比,國內的機械生產企業的生產管理模式還很落後,需要不斷的改革創新。

  1 現有機械生產製造企業生產管理模式的不足

  我國機械生產製造企業的生產管理模式是在由20世紀50年代向蘇聯管理模式學習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樣的生產管理模式存在著以下三個不足:

  1.1 “多動力源的推進方式”存在的不足

  何謂多動力源的推進方式?也就是說各個零部件生產階段都用自己的生產速度生產零部件,然後推到下一個階段,依次逐級下推,形成“串聯”的形式,同時平行下推形成“並聯”的方式,這兩種形式會構成多級驅動推進方式。由於生產是“以多動力源”的多級驅動,所以各生產階段產量便會存在“長線”和“短線”這兩種狀態。長線零部件進入庫存從而增大庫存量,而短線零部件則對配套裝配造成影響,進而形成短缺件。假如“長線”越長,“短線”越短時,各種庫存的協調生產則難以達成,在製品出現積壓,拉長生產週期,使資金變慢,使企業難以控制產品的質量和成本。

  1.2 生產單一產品的“大而全”、“小而全”生產結構

  近幾十年來,我國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消費者的價值觀念也隨之發生變化。消費需求日新月異,因此大大縮短了產品的壽命週期。傳統生產體制下“大而全”、“小而全”生產結構會使生產效率低下,企業只能靠增大批量來降低產品的成本。因此傳統生產體制下“大而全”、“小而全”生產結構不利於企業分散風險和提高效益。為了市場需求,機械生產製造企業生產方式的主流將逐漸被混合生產多品種和中小批量佔據。

  1.3 企業生產計劃與作業計劃不一致

  在進行生產計劃編制的過程中,作為廠一級的生產計劃,通常以產品為單位,按臺份下達到生產的各個階段,而不是直接下達到生產車間的內部。生產車間內部在編制本車間的生產作業計劃時,則以零件為單位,由於各生產車間的物件、工藝以及生產作業計劃的獨立性和特殊性,致使各生產車間產量進度往往達不成一致,而廠級計劃則是以產品為單位編制的,不能控制各車間以零件為單位的生產作業計劃,因此導致計劃控制力弱。

  2 創新機械生產製造企業生產管理模式

  面對時代發展新趨勢,我國的機械生產製造企業應採用先進的生產方式,不斷更新生產管理觀念,筆者認為企業可以通過以下的方式來創新企業的生產管理模式:

  2.1 在生產組織方面

  在生產組織方面,將“以產品為中心”組織生產模式轉變為“以零件為中心”組織生產模式。“以產品為中心”組織生產模式即在企業整個的生產階段中,“物流”和“資訊流”都是以產品為單位作為流動傳遞的。因為各生產階段內部和各生產階段之間和單位口徑無法達成一致,因此這種方式往往表現出了傳統生產管理模式的特性。而在各生產階段各個階段和內部間,“以零件為中心”的生產方式中“物流”和“資訊流”的單位可以達成一致,使資訊傳遞在生產作業計劃和生產計劃之間的沒有障礙,因而各生產內部和階段之間的“物流”和“資訊流”都能受統一的控制中心控制。

  2.2 在品種結構方面

  在品種結構方面,應該由少品種、大批量生產向多品種、個性化及小批量生產方向轉變。“以產品為中心”組織生產是與少品種、大批量生產方式相適應的。一方面,當今的市場需求越來越趨向多樣化。這種生產方式會越來越凸現出其缺乏柔性和靈活性的缺點;另外,科學技術的進步使生產工藝技術以及生產方式的轉換成為可能。機械生產製造企業想要生存發展就必須面向使用者、適應市場,並要隨著市場和使用者的需求變化,不斷地優化產品結構,盡最大可能滿足使用者對產品的需求。因此,大量生產方式逐漸喪失其優勢而被企業淘汰,多品種、小批量、個性化的生產方式脫穎而出,將逐漸成為企業生產方式的

  主流。

  2.3 在生產管理制度方面

  機械製造企業在生產管理制度方面,要做到程式化、制度化和標準化。我國傳統制造業生產管理模式的重要特徵是生產管理的非程式化、非制度化和非標準化,這三種特徵它反映在管理方法、生產操作、管理業務、報表檔案、生產過程、資料資料等方方面面。科學的生產管理的基本要求是程式化、制度化和標準化,在管理工作中。企業在執行生產管理時要參照各種規章制度、條例、作業標準,做到有據可依,有章可循,按程式辦事。

  3 管理模式創新時應注意的問題

  3.1 明確生產管理內部系統的關係

  生產管理系統主要包括生產準備系統、生產作業系統和生產過程控制系統。機械生產製造企業應該妥善處理好這幾個系統的關係,使系統相互協調、有效執行,從而不斷提升企業生產管理系統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使生產管理資訊系統不斷強化,使機械製造企業生產管理模式的往良性方向發展。

  3.2 處理企業技術、制度和管理創新的關係

  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正在不斷改革完善,目前我國對企業制度創新比較重視而忽視管理和技術的創新,使我國企業生產管理模式的更新遲遲得不到推進。為此企業必須正確處理企業制度、技術管理創新三者之間的關係,使這三者的密切結合,在制度創新的基礎上和管理創新的保證下,利用技術創新開發新產品來適應日益變化的市場需求。

  3.3 企業在引進中注意消化吸收和創新

  企業在引進先進的生產管理模式時,一定要根據自身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吸收和創新。就現階段我國的大多數加工裝配型機械生產製造企業來說,首先要具有一般適應性的引進準時生產***JIT***思想,等到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再進行“二次引進開發創新”,推行ERP模式。但是對我國大多數企業來說,無論精益生產模式還ERP模式都有其不適應和缺陷的方面。因此我國的機械製造企業應吸取兩種益生產模式和ERP模式的思想精華,使二者實現有機的結合,再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和市場情況進行創新,構建適合企業自身發展需要的生產管理模式。

  4 結語

  現階段我國機械製造企業之間的競爭異常激烈,因此企業的發展創新迫在眉睫。機械製造企業應針對自身存在的不足,採取科學有效的措施優化生產管理模式,努力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促進企業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馮軍.基於集約化、流程化、精益化的生產管理模式[J].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10,***7***.

  [2] 蘇文.供應鏈管理與傳媒製作的整合:產業化生產模式的新思維[J].廣播與電視技術,2009,***3***.

  範文二:簡論機械生產製造企業生產管理

  【摘 要】國家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生產製造業的支援,隨著市場經濟制度的日益健全,我國的機械生產製造企業逐漸得到發展,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企業數量日益增長,與此同時,也暴露除了企業生產管理環節的不足,不利於機械生產製造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為此我們需要針對生產管理的弊端,進行解決,以滿足企業經濟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機械生產製造企業;生產管理;存在不足;措施應用;管理延伸

  0.前言

  我國的機械生產製造企業是不斷髮展,在此過程中,由於企業發展的環境不同,其機械生產製造企業生產管理模式也是不同的,我們需要根據具體的企業發展情況,進行分析。

  1.我國機械生產製造企業生產管理環節中的弊端

  這幾年來,我國的機械生產製造企業的生產管理模式不斷得到更新,突破了以往的傳統生產管理模式的侷限性,實現了向高效、科學的生產管理模式的過渡,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生產方式的轉變,有利於多品種、大批量的產品生產模式的普及,傳統的產品生產管理模式不利於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1***在傳統生產管理模式中,多動力源的推動模式是機械生產製造系統的重要方式,這種方式的發展導致產品庫存的大量提升,不利於企業生產管理各個環節之間的有效協調,不利於各個生產細節的綜合控制。在此模式下,各個零件生產環節不斷執行,最終形成了一種多級驅動推動模式。這種模式容易導致產品的積存,加大庫存量,不利於短線零部件的配套裝配環節的發展,以此形成惡性迴圈,不利於企業生產環節之間的有效協調,極易導致製品積壓現象的發生,導致流動資金的不暢通,不利於生產週期的有效縮短。從而不利於產品的質量管理環節的控制,不利於成本管理環節的順利進行,不能及時應對市場經濟的發展趨勢,不利於提高日常生產的質量效率。

  ***2***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健全,經濟的發展,社會對於製造企業生產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很明顯傳統的生產機制的生產結構模式已經難以滿足市場的需要,它是一種低效率的生產模式,不利於企業的多樣化生產管理,不能有效提高企業的發展效率,不利於減低企業的運作風險,不利於企業綜合效益的提升,這種中小批量混合生產的模式,已經難以滿足日常生產經營的需要了。在機械生產製造企業中,經常出現作業計劃與企業生產環節的相脫離,不能形成良好的計劃控制。機械生產製造企業在生產環節控制中,不能實現對生產計劃有效規劃,難以滿足企業的實際生產管理的需要,那種傳統的以產品為單位,進行各個生產環節規劃的模式,已經難以滿足企業的發展需要,不能實現對各個企業環節的有效控制,這就不利於計劃控制力的提升。

  2.機械生產製造企業生產管理模式的應用

  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實現企業綜合效益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需要進行日常生產管理理念的更新,以確保生產方式符合企業發展的需要,有利於提高企業日常生產的質量效率。為此我們要進行生產組織的及時更新,確保企業內部各個生產環節的協調發展,實現以零件為核心的組織生產模式,實現日常產品的穩定、高效、科學生產,有利於企業的整體生產經營的發展,實現企業生產管理環節的物流環節與資訊流環節的有效結合,促進產品資訊的有效流動傳遞,實現對傳統管理模式的突破,實現內部生產環節與整體生產系統的結合,有利於確保企業內部生產管理環節的統一性。避免了傳統生產經營模式的物流環節與資訊環節的相脫離,有利於生產作業計劃與生產計劃環節的有效的資訊傳遞,有利於實現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有效控制,從而滿足企業的經濟發展要求。

  為了實現企業經營效益的提升,我們需要優化產品的品種結構,促進傳統生產模式的轉變,過渡為以產品為中心、小批量、多種類經營的組織生產模式,實現對傳統管理方式侷限性的突破。

  當今,一方面,在市場需求多樣化面前。這種生產方式逐漸顯露出其缺乏柔性,不能靈活適應市場需求的弱點;另一方面,飛速發展的電子技術、自動化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等,從生產工藝技術以及生產方式的轉換成為可能。

  企業生產經營管理離不開內部生產管理制度的有效規範,在此過程中,我們要建立健全相關的生產管理規範,確保其制度化、科學化、標準化,有利於日常生產經營的順利開展。目前來說,我國的機械生產製造企業的管理制度依舊是不健全的,確保系統性、科學性,一些規則制度難以落實到實處,不利於企業生產管理環節的發展。為了實現企業的生產經營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需要遵守生產管理的行為規範,進行生產過程中的生產操作環節、生產管理模式、報表檔案資訊等環節的優化,以實現企業的生產經營的可持續發展。生產管理的制度化、程式化和標準化是科學管理的基礎,現代生產管理要求的是科學化的管理。

  3.在管理模式轉換中的注意點

  目前來說,我國的生產管理技術依舊是不成熟的,需要實現對國外相關先進生產管理模式、技術的引進,促進我國的機械生產製造企業的生產管理水平的提高。確保生產管理內部各個環節的有效協調,有利於企業生產管理模式的健全。生產管理系統主要分為生產準備系統,生產過程控制系統,生產作業系統。處理好生產管理系統的各個組成系統的關係,使各個系統相互服從,相互協調,及時有效地執行,提高企業生產管理系統的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促進生產管理資訊系統的強大,從而有利於加速企業生產管理模式的更新。 為了促進企業管理模式的更新,我們需要實現管理創新環節、技術創新環節、企業制度創新環節的綜合,以有利於我國企業生產管理模式的不斷健全,有利於企業經濟效益的可持續發展。企業必須正確處理企業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三者之間的關係,堅持三者緊密相結合,在制度創新的基礎上以及管理創新的組織保證前提下,通過技術創新開發新產品來適應市場的需求,或者通過技術創新來創造出新的生產方法。

  4.結語

  目前來說,我國的機械生產製造企業的生產管理系統依舊不健全,這需要引起相關管理者的重視,採取手段,促進企業內部生產管理環節的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