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生態文明的毛概論文

  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文明思想對於解決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所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發展具有理論指導作用。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與政策分析》

  摘要: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處於初級階段。當前,要以環境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以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為抓手,重點發展綠色經濟、完善體制機制,抓好節能減排,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恢復重要生態系統生機。在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基礎上,儘快建立和完善具有指導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動態性和創新性的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

  一、生態文明的內涵

  生態文明,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共生、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是人類在勞動過程中,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總和。也就是說,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從歷史上看,人類文明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三種類型。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建設生態文明不是否定工業文明,而是強調先進的工業文明必須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使人們在享有現代物質文明成果的同時,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態文明成果。

  生態文明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生態文明的興起是人類價值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變革工業文明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也為人類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生存和發展危機。選擇生態文明道路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已成為21世紀中國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

  二、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形勢分析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處於初級階段。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制定了計劃生育、環境保護等基本國策,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提出了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國人口增長過快的勢頭得到有效控制,資源保護和開發管理不斷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

  在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方面,著力解決關係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一系列重大生態建設工程取得突破性進展,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廣泛展開,環境保護能力建設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體系不斷健全,環評、環境監測和執法監察的力度加大,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和國際合作工作積極推進,公眾環境意識不斷提高。

  在工業生產方面,堅持節能減排不動搖,大力調整經濟結構,推進清潔生產,積極推動迴圈經濟發展,支援重點節能工程等專案,加強工業環境保護的執法力度,實行限期達標排放措施,強制淘汰技術落後和汙染嚴重的生產裝置。

  在能源開發和水資源保護與利用方面,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節約能源的法規和技術經濟政策,建立健全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水汙染控制的綜合管理體制,啟動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加強節能減排監督檢查,深入開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

  但是,更需要我們關注的是,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初級階段和以後,還將長期面臨一些重大挑戰。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壓力巨大,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健康素質和道德素質亟待提高;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大了對資源能源的需求,資源能源短缺問題突出;環境汙染形勢嚴峻,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生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這些問題導致各類自然資產損失與自然災害,人民生命財產和國家財產的直接經濟損失日益增大,制約著國民經濟的發展。

  三、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分析

  生態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現實的目標。要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呢?建設生態文明,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要滲透到物質、制度、思想等諸多層面,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大力發展迴圈經濟和低碳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加強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是我國現階段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著力抓好的兩項戰略任務,是一項關係人民群眾福祉和根本利益、關係民族振興和國家長遠發展的龐大系統工程,需要在全黨全社會大力倡導生態文明觀念,使之廣泛深入人心,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非政府組織以及每一個家庭和個人都有責任、有義務共同關心並積極參與這項事業。

  生態文明建設要有法制保證。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僅憑道德約束是不夠的,必須要有健全的法制保證。我國已經制定了一系列的環保的法律法規,但還存在著一些重要的立法空白,一些環境管理制度不適應需要,一些環境管理制度缺少法律依據,環境法律配套滯後,缺少專門約束政府行為的環境法律,地方保護干擾正常執法現象普遍,環境民事賠償尚無法律依據,弱勢群體受到環境損害後得不到必要補償等。因此,針對現有問題,加強環境戰略和政策研究、完善環境立法、提高立法質量、加大執法力度、強化執法監督,是一項緊迫的任務。

  構建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是一項探索性課題,在系統界定、指標取捨等方面存在著許多技術和實踐上的困難,現有指標體系的形成主要考慮了系統性要求,同時也兼顧了指標資料的可得性。因此,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化,不斷修正現有指標體系,同時,進一步提高某些指標可操作性,以便真正客觀、準確、科學地評價生態文明建設的程序,將是下一步的工作任務。

  黨的報告指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周生賢.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創新和實踐[J].求是,2012,10

  [2]陳洪波潘家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進展[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2,09

  [3]魯長安.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面臨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中共湖北省委黨校,2010

  篇二

  《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路徑分析》

  【摘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文明建設的軌道,這為我國環境保護工作指明瞭方向。目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形勢非常嚴峻,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顯得尤為迫切。為此,應該從著力點、依據以及相關制度方面,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關鍵詞】生態文明制度;路徑;制度建設

  一、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1、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利益至上的衝突

  經濟利益與生態利益的矛盾彰顯了倫理學中道德與利益的基本關係問題。當前我國生態危機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衝突正是以上兩者矛盾的集中體現。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處理好生態利益和經濟利益兩者之間的關係,使之能夠相互促進,良性發展。長期以來,經濟利益至上的思維模式帶來了巨大的負面效應,導致自然環境惡化,人類面臨生存和發展危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獲得飛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人們為了追求經濟的發展,以佔有最大化的生態資源獲得利益,從而忽視了生態環境的保護,導致了生態危機的出現。首先,這種經濟利益至上的“唯GDP論”導致我國自然資源消耗過大。幾十年來,為了追求經濟的高速發展,無節制地浪費了很多資源,導致大片植被被毀,物種多樣性逐漸喪失,水資源汙染嚴重。其次,過度追求經濟利益破壞了生態系統平衡,而且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近年來,由於汽車尾氣排放和工化汙染,導致諸如霧霾等極端天氣的頻發。如果人們長期處於惡劣的生態環境下,會誘發很多疾病,甚至導致人們工作積極性的降低。

  2、生態文明建設與消費主義生活方式的衝突

  消費是生命存在的前提,但是人的消費慾望的滿足最終都將轉化為對自然界的壓力。在文明的發展演進過程中,由於人的消費行為不合理帶來的問題日趨嚴重,這種消費主義生活方式對整個社會生態資源產生了消極的影響。首先,加快了對自然資源的消耗。人類既有基本生存的需求,也有享受與發展的需求。但是如果這種消費主義需求被無限制放大的話,就可能產生對地球資源的極大壓力,甚至產生災難性的後果。其次,破壞了我國的生態平衡。消費主義消耗了大量的物質資料,更加劇了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導致土地沙化嚴重,耕地面積、森林覆蓋率和生物品種銳減,最終釀成了幾乎不可逆轉的生態問題。

  3、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道德意識缺乏的衝突

  當下,大多數人不能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無視自然價值和權力,更多的是表現出一種凌駕於自然之上的“主人”地位,對自然資源的掠取不思後果,最終引發了大量的生態危機。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公民的生態責任意識缺乏。由於當下對生態道德教育的缺位,很多人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的態度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二是生態憂患意識缺乏。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資源短缺、生態破壞等問題越來越危機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三是生態科學意識嚴重匱乏。當下,很多人對生態知識的瞭解還不夠全面。科技雖然給人類社會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但是它不能徹底解決目前的生態環境為。四是缺乏生態參與意識。建設“美麗中國”需要政府、企業和個人的全面配合,但作為個體的公民具有較強的“政府依賴型”特徵,很多人認為政府和環保部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主體,而自己很少參與到具體的過程中去。

  二、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1、應對嚴峻的生態挑戰的現實要求

  在我國現代化程序中,經濟飛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由於科技相對落後,長期以來採取的是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使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加劇。據環保部發布的《2012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水環境質量不容樂觀,在監測的60個湖泊***水庫***中,富營養化狀態的湖泊***水庫***佔25%。全國城市空氣質量方面,在監測的32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來看,達標城市比例僅為40.9%。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農村生態環境形勢不容樂觀。在監測的798個村莊顯示,農村飲用水源和地表水收到不同程度的汙染,工礦汙染壓力加大,生活汙染區域性加劇,農村環境保護形勢嚴峻。這種生態環境的惡化嚴重製約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甚至還引發了一些社會衝突和矛盾。要改變惡化的生態環境,就要愛護自然環境,通過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源頭保護生態環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2、制度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軟實力”

  生態文明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是否系統完整,這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軟實力”。這體現了我國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深刻認識和把握,也是“五位一體”戰略總佈局的細化,體現了黨對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信心。雖然我們已經建立了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一些規章制度,但是這些制度還不是很完善。很多地方依然出現亂砍亂伐、盲目過度開發的情況,導致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只有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對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作出系統部署,才能從源頭防控汙染。就生態文明建設而言,如果不能防控好源頭,勢必對過程後果帶來巨大的負面效應。同樣,如果讓生態文明制度取得實效,必須嚴格執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當然,還要對那些破壞生態環境者進行嚴懲,才能真正起到警示作用。只要從源頭監管,對過程進行控制,後果進行嚴懲,那麼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3、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時代要求

  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指導方針,生態文明建設是實施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科學發展觀要求對自然資源要合理開發利用,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堅持科學發展觀,就是要以人文字,堅持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有序發展,恢復生態環境的退化趨勢,彰顯得是生態平衡的生態規律。因此,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同時,我們應積極樹立綠色消費觀念,自覺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態文明建設強調處理好人與自然、當代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還強調不能“竭澤而漁”,還要對子孫後代負責。因此,當代的發展必須保護自然環境,降低最資源的消耗,實現可持續發展。而生態文明制度是長期生態經驗的總結,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三、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途徑

  1、抓好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著力點

  目前,我國生態文明制度的總體框架已經形成,但還需要不斷充實和完善。首先要做好頂層設計。從全域性出發,制定出一套符合國家未來發展方向的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規劃,對不同地區進行統籌考慮,能夠為各級政府、企業和民眾所接受。這是一個需要不斷完善的過程,把生態文明制度的頂層設計儘量合理。其次,要處理好近期與長遠目標的關係。人類文明已經經歷了原始文明階段、農業文明階段和工業文明階段,而正處於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的時期。通過人類文明的歷史程序,我們不僅能夠發現不同時期的文明內涵,而且更能從中發現生態文明從萌芽到發育、成長的過程。生態文明制度的形成也是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要根據國情和各區域的現實狀況,制定相適應的具體對策。同時,生態文明制度也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在實際的生態保護工作中可以不斷創新發展。再次,要最大限度地保證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人自身的生存發展不能超出生態系統的承載力,要在尊重生態規律、不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的前提下生活。但是由於生態環境的惡化,人的工作生活都受到巨大的影響。要制定完善的法律規章制度,從而嚴格保護生態環境,使民眾生活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最大限度保證人民群眾的利益。

  2、“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依據

  黨的提出了“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要求,這也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依據。雖然生態文明建設與其它四大建設各有各的特點和執行規律,但它們之間有著內在關聯,相輔相成,不是孤立分割的。首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要強化黨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政治領導力。只有不斷加強黨的領導,才能保障生態文明政策的創新,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生態文明理念,強化各級政府的生態意識,建立一種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生態文明建設氛圍。並且能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同時建立相應的監管制度,保證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其次,實現經濟綠色轉型是我國經濟建設的重點。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後產能,需要實現綠色發展,這就需要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經濟增長要向集約化轉變,必須嚴格限制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積極培育和引導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政府加大對環保的投入,提升環保產業技術水平。再次,建立公民社會,創新社會管理模式。建設“美麗中國”任重道遠,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要提高公眾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使他們成為生態公民。作為生態公民,不僅要遵守國家制定的法律法規,還要推動政府制定相關的環境法規。最後,將生態價值觀納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軌道。不斷加強全社會的生態道德意識教育,形成生態文明的道德文化制度。

  3、加快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

  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涉及面廣,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當前,要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改革創新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健全管控制度。我國生態資源豐富,但是長期以來的不合理開發導致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生態形勢惡化。通過生態紅線,可以進一步優化我國生態安全格局,使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效應相統一。二是實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預警監測機制。近年來,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與城市環境資源承載力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全國大部分地方出現了擁堵、霧霾、缺水等問題。這需要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建立健全環境生態管理等方面去解決。三是建立健全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近十幾年來,我國工業化程序取得了飛速發展,對石油、天然氣以及各種有色金屬的需要急劇增加,資源不足成為突出的瓶頸。同時,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缺口也在不斷的增大。要加快改革步伐,使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能反應市場供求、生態損害修復成本等,從源頭上保護自然環境。四是抓緊建構統一的、嚴格監督所有汙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要加強對所有汙染物排放的監督管理,把環境保護貫穿於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的各領域,落實到政府、學校、家庭等各方面,實現對汙染排放的全面監管。五是建立陸海統籌的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汙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生態環境是一個整體,這就要求打破汙染防治和生態修復的區域界限,把陸地生態環境和海洋生態安全結合起來保護,提高汙染的綜合防控能力。六是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全民參與機制。要加強社會生態道德教育,加大宣傳力度,讓每個人意識到“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強化環境資訊公開,對於很多建設專案的環評和汙染物排放要及時通報,認真聽取公眾的意見和建議。健全舉報制度,鼓勵公眾對於那些汙染環境的行為進行監督。

  ***基金專案:山東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計劃專案,專案編號:J13WF09;濱州市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專案編號2013-sk-8。***

  【參考文獻】

  [1]趙建軍:制度體系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軟實力”[J].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13***12***.

  [2]李幹傑:積極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機制改革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不斷提升[J].環境保護,2014***1***.

  [3]市環保局:打造“粵東生態環保最好城市”[N].潮州日報,2013-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