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生本教育的論文

  在教育不斷進步的今天,生本教育突兀而起。生本教育是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核心的一種教育模式。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導學:生本教育的詮釋》

  摘 要: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應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郭思樂教授創立的“生本教育”就是以學生為本、以生命為本的教育。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學校開展了小學數學“導學案”研究,採用“以學定教”、“以教導學”的形式,引導學生更好地“學”,以求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為教師的專業成長鋪墊。本文結合學校開展的“導學案”研究,例談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若干轉變。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導學案”研究 生本教育

  為使每個學生都受到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應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應提倡“以生為本”,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課堂上給學生足夠大的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在操作實踐、合作探究中獲取知識,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郭思樂教授創立的“生本教育”就是以學生為本、以生命為本的教育,就是以激揚生命為宗旨而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其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校開展了小學數學“導學案”研究,以求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為教師的專業成長鋪墊。

  小學數學“導學案”的主要特徵是“導學單”,課前利用“導學單”,喚醒學生已有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自主開展學習活動;課上“導學單”,發揮學習小組的能量,深入探索數學的奧祕。“導學案”的主要形式是“以學定教”,即教師在分析學生課前“導學單”的基礎上調整原有教學計劃,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學習的盲點上。“導學案”的另一種形式是“以教導學”,即將課堂還於學生,利用“導學單”,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引導學生更好地學。本文截取了我校小學數學“導學案”研究的若干教學片段,例談“生本”視角下的小學數學課堂的若干轉變。

  一、從“教案”到“學案”,彰顯生本。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一幕:教師在預備教案的引導下,教師不敢放手,學生學得很累。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他們有自學的天賦和潛能,能夠通過自己的學習掌握很多知識和技能,並能在自我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成功與快樂。何不將適合教師教的教案轉變為適合學生學的“導學單”,為學生提出更為廣闊的學習時間和空間?

  案例一: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認識整萬數》部分課堂實錄

  師:在計數器上一千一千地撥,10個一千是多少?

  生:10個一千是一萬。

  師:比萬大的計數單位有哪些?請同學們根據導學單,也拿出計數器來撥一撥,看看你有什麼新的發現?

  導學單:

  1.撥一撥、說一說:

  一萬一萬地撥,10個一萬是*** ***。繼續撥下去,你還能

  知道什麼?

  2.想一想、寫一寫:

  比萬大的計數單位有哪些?請你在計數器上寫一寫。

  ***學生同桌合作、自主探索***

  師:你有什麼新的發現?

  生1:一萬一萬地撥,10個一萬是十萬。

  生2:十萬十萬地撥,10個十萬是一百萬。

  生3:一百萬一百萬地撥,10個一百萬是一千萬。

  ……

  在認識新的數位、計數單位時,教師沒有沿用常用的“帶著學生在計數器上撥一撥”的形式,而是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出發為學生設計適合自主探索的“導學單”,讓學生在“導學單”的引導下自主發現新知,從而為學生學習更大的數位和計數單位鋪墊。

  教學的本質是學,教要轉換為學。小學數學“導學案”研究,試圖讓“教案”轉變為“學案”,在課堂上給學生留下足夠大的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在操作實踐、合作探究中獲取新知。正如郭思樂教授所言:“如果教師把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主動地去學習,去創造,那學生就猶如那些分得土地,可以自由耕種的農民一樣,獲得了真正的解放,潛能就釋放出來了。”

  二、從“靜態”走向“動態”,詮釋生本。

  生本的兒童觀是起點非零。我們所面對的學生不是一張白紙,而是被畫上了許多圈圈點點***不同知識經驗、不同生活積累、不同思維方式***的人。若在教學中教師總認為學生對教授內容一無所知,就不能準確地把握教學的重難點。何不利用課前“導學單”,充分了解學生的已有認知水平、已有經驗和學生的自學成果,適時調整原有設計思路,將一堂課的教學重點調整到學生學習的盲點上?

  案例二:蘇教版二年級上冊《9的乘法口訣》部分課堂實錄

  課前導學單:

  ***通過課前“導學單”瞭解到學生學習的普遍困難是怎麼記9的乘法口訣。***

  課堂反饋與延伸:

  師:誰能介紹你編的9的乘法口訣?

  生: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九九八十一

  師:記住這些口訣了嗎?勇敢地背一背!

  生:……

  師:你是怎麼記住這些口訣的?

  生:我發現9的乘法口訣很有規律:第一個數是1、2、3……第二個數都是9。

  師:真是個善於發現的孩子!請小朋友們仔細讀讀這些口訣,看看你能發現什麼規律?

  ***學生小組討論後交流***

  生1:我發現幾個9相加就比幾十少幾。

  師:是的,像7個9相加就比70少7是63。請小朋友們自己選擇一句乘法口訣,算一算、想一想他說得有沒有道理。

  ***學生通過算一算、想一想,認同了這個規律。***

  生2:我發現積十位上的數總是比第一個乘數少1,積的十位和個位上的數相加的和都是9。

  師:真是個了不起的發現。請小朋友像剛才那樣再選一句口訣,想一想他的發現是否正確。

  ***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認同了這個規律。***

  師:用上你發現的規律,再來記記9的乘法口訣。

  在學習“9的乘法口訣”之前,學生已經經歷了5次口訣的類似編寫過程,對於乘法口訣是怎麼來的瞭然於心,如果這第6次編寫乘法口訣的過程只是之前5次的簡單重複,新知就失去了它的吸引力,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能得到有效激發。設計“課前導學單”,將口訣的編寫過程前移,充分挖掘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瞭解學生的學習困難,將課堂教學的重點“編口訣”調整為學生學習的盲點“記口訣”,為學生高效地“學”鋪路。

  生本教育理念引導下的小學數學課堂,要求每堂課的設計都要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小學數學“導學案”研究,試圖通過“導學單”將“靜態”教學轉變為“動態”學習,讓教師不再“照本宣科”,而是從學生學的角度出發,從學生思維的碰撞點出發,根據學情“因地制宜”,設計符合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堂。

  三、“單一”到“多元”,演繹生本。

  回想以前的數學課堂:教師口若懸河、喋喋不休地講個不停;學生大部分時間只是觀眾;即使有了小組合作、合作探究,也只是蜻蜓點水、浮於表面。我們需要改變這樣的課堂模式。何不在一節課中充分發揮“導學單”的獨特魅力,設計多元化的“導學單”,為學生的學助力?

  案例三: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小數乘小數》部分教學設計

  課前導學單:

  生本教育的理想是: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學習小數乘小數時,學生已經形成了小數乘整數的學習經驗,對“積的變化規律”也有了充分的瞭解。通過兩次導學,“教師少教、學生多學”變成了現實:“課前導學單”,通過學生個體的自主探索,知曉小數乘小數的算理;“課中導學單”,通過學生群體的交流互動、思維碰撞,辨析小數乘小數的演算法。這樣的課堂,學生成為了課堂真正的主人,老師成為了學生髮展的引導者。

  小學數學“導學案”研究,我們試圖將導學形式由“單一”轉變為“多元”,為學生設計適合“單兵作戰”的“課前導學”,設計適合“團體作戰”的“課中導學”,兩者有機結合,營造學的樂園,還課堂於學生。

  郭思樂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質是***在教師幫助下的***兒童發展。”用生本教育理念去認真審視小學數學“導學案”研究,可喜地看到我們的數學課堂的轉變:從“教案”走向“學案”、從“靜態”走向“動態”、從“單一”走向“多元”,而這些轉變也真正助推著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可見,“導學案”是生本課堂的一種有效的創新詮釋。隨著研究的深入,小學數學課堂將逐漸從“師本”走向“生本”。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2]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郭思樂.教育激揚生命:再論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