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兒童教育的論文

  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影響孩子健康成長。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留守兒童教育初探》

  【摘要】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為此,學校對“留守兒童”採取一系列幫扶措施,為他們撐起一片愛的晴空。

  【關鍵詞】留守兒童;問題;隱患;幫扶對策

  在當今農村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但他們的子女卻留在了農村家裡,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集中起來都變成了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方面出現偏差。①而如何使這些特殊的孩子也能夠和其他孩子一樣有個快樂幸福的童年,是目前擺在學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1.留守兒童的狀況堪憂

  “父母在遠方,身邊無爹孃,讀書無人管,心裡悶得慌,安全無保障,生活沒希望。”這則順口溜,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目前,“留守兒童”的監護情況主要有兩種型別。第一種型別是隔代監護,即由祖輩撫養的監護方式。這種情況佔我校留守兒童的72%。只要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對“留守兒童”採用這種監護的方式比較多。但這種監護方式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卻有著難以克服的問題。一是由於天然的血緣、親緣關係,監護者多采用溺愛的管教方式;二是祖孫輩年齡差距大,“代溝”明顯,難以相互溝通。另外,老人年歲大,精力不濟,健康狀況欠佳,真是力不從心。以上情況說明祖輩難以承擔監護教育之責。第二種型別是上代監護,即“留守兒童”由父母的同輩人,如叔、伯、姑、姨、舅等親戚撫養的監護方式。這種情況在我校佔28%。由於監護物件並非己子,監護人在教養過程中難免有所顧慮,不敢嚴格管教。大多屬於物質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養成兒童任性的心理行為。

  2.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

  20世紀世界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指出,對於兒童來說,最好的環境就是父母本身。②因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和呵護,心理問題成為留守兒童中最突出的問題。

  2.1“情感飢渴”引發心理問題。一是自我封閉,性格孤僻。這些孩子在年幼時便與父母長期分開,家庭環境的不穩定使他們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帶來較強的孤獨感。他們由於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內向,遇到一些麻煩事會顯得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極易形成孤僻、自卑、封閉的心理;二是情緒失控,容易衝動。留守學生一般年齡在6―15週歲,正處於身心發育時期,情緒欠穩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緒失控和衝動。他們還容易對周圍人產生戒備、敵對和逆反心理,嚴重者往往還有暴力傾向;三是認知偏差,內心迷茫。少數留守兒童認為家裡窮,爸媽沒能耐,才會出去打工掙錢,由此產生怨恨情緒和偏激想法。他們難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未來感到茫然,以致過早地流向了社會。

  2.2缺乏管教導致學習偏差。一般來說,大部分監護人往往對“留守兒童”要求不嚴,無法對孩子的學習進行監督。檢查作業、參加家長會等對孩子最基本的學習監督職責都無人擔當。處於童年時期的孩子學習自覺性、主動性、自我控制能力本來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勵和督導,甚至失去監督後,就沒有學習壓力和動力,學習處於放任自流狀態,自然難以上進。由於這些孩子在留守期間是和年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友生活在一起的,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的學習,重養輕教,致使孩子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大多數留守兒童在學習上自覺性差,紀律不強,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成績較差。由於父母雙方或一方不在身邊,對留守兒童學習方面的幫助和監督大大減少,甚至完全減除了,使孩子在學習方面處於一種無人過問的狀況。學好了,沒人誇;學壞了,無人罵。漸漸使孩子對學習產生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學習成績可想而知。我校有相當一部分“兩困生”***學習和品德方面有困難的學生***來自留守兒童群體。長時間學習成績不好,又會造成孩子破罐破摔,最終形成人品和人格的缺陷,直接影響到孩子一生的幸福。

  2.3生活困難影響身體健康。留守兒童的生活問題,特別是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兒童,其生活狀況是不容樂觀的。留守兒童的父母之所以拋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為家庭務農的收入無法讓自己的家庭過上穩定的生活,否則如果有一點辦法,他們都會想法設法與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難是留守兒童家庭的普遍特徵。雖然他們出去打工可以掙到一些錢,但其付出與收入相比依然是極不平衡的,有時因為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自己掙到的錢還不能及時拿到手,所以他們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節儉的。父母離開後,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在節儉方面表現的更為突出,表現在飲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飽就行了。兒童時期正是長身體的時期,合理的飲食結構和營養搭配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處在這一年齡段的城市兒童,是備受父母及親友呵護的,而農村留守兒童只能在極度節儉的狀態下過著維持溫飽的生活。這些兒童在生病的時候,也往往沒有能力和條件去醫院救治,只能採取一些簡單的、傳統的方法治療,或者乾脆硬“扛”,留守兒童的身體健康得不到保證。

  3.教育留守兒童的方法和策略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③而面對留守兒童這一社會現象,無疑對中國日後的發展極為不利。留守兒童無論是學業、心理、健康、前途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針對上述留守兒童中出現的問題和隱患,我校採取有關措施幫扶留守兒童:

  3.1建立“留守兒童”專項檔案。新學期初,我們利用多數家長送孩子來校報名的機會,記錄好他們的家庭背景,建立起“留守兒童”個人檔案,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3.2在留守兒童中開展了“五個一”活動。即為每位留守兒童落實一名代理家長,每位留守兒童結交一個好朋友,每週打一次親情電話,每月給父母寫一封信,每年為留守兒童過一次生日。

  3.3加強與家長或“臨時監護人”的互動。我校藉助家長“五一”、“十一”、春節等節假日學生家長返鄉的機會,召開家長會或約家長面談。要求家長主動與子女的班主任、科任教師聯絡,加強溝通,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致於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另外,我校定期家訪或舉行監護人座談會,指導“臨時監護人”學會科學的教育方法,推廣行之有效的育人方法,讓他們當好孩子的引路人。

  3.4設立“知心話”信箱,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兒童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生活上學習上有了問題沒有一個可以諮詢的物件,所以造成很多孩子內向、不合群、孤僻等性格。針對這樣的情況,在班級設立的“知心話”信箱,讓孩子用筆記錄自己遇到的困難,想要尋求的幫助。這樣不但有助於老師及時瞭解班級留守學生心理上的一些情況,又有一定的隱蔽性,不至於傷到學生的自尊。

  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作為對孩子進行教育的主要陣地――學校,更應肩負起關愛留守兒童的重擔,為每個留守兒童健康快樂的成長付出努力。以上只是我校在此方面邁出的一小步,我們希望和廣大同仁一起交流提高,探索留守兒童教育的最佳途徑,共同為他們撐起一片愛的晴空!

  參考文獻

  [1]《留守兒童“親情飢渴”》

  [2]***意***瑪麗亞・蒙臺梭利.有吸引力的心靈.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0.7

  [3]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1900.2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