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幸福教育的論文

  教師幸福是幸福教育的前提,是引領學生走向幸福人生的重要資源。學生的幸福人生只能在幸福的教育場景中展開,而幸福的教育場景離不開教師本人幸福生活的演繹。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解讀幸福教育》

  [摘要]教師幸福是幸福教育的前提,是引領學生走向幸福人生的重要資源。學生的幸福人生只能在幸福的教育場景中展開,而幸福的教育場景不是教師置身事外設計出來的,離不開教師本人幸福生活的演繹。然而眾多調查顯示,教師的總體職業倦怠率居高不下,幸福感較低,從而影響幸福教育的成效。本文從社會和教師兩方面探討幸福教育的主導――教師幸福。

  [關鍵詞]幸福;幸福教育;教師幸福

  The analysis of happiness education

  LIDai-mei

  Abstract: The happiness of teacher is essential to the Happiness education and it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to lead student to happiness life. Student's happy life is developed in the scene of happiness education, and the scene can not be designed by teacher who has a Miserable life. But many survey show that teacher has a high rate of Occupational fatigue which affecting happiness edu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eacher's happiness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social and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Keywords: Happiness;Happiness education;Happiness of teacher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的角色不再是簡單的教書,育人更佔據了主導地位,尤其是在職業學校中,育人的作用更為突出。這樣的高要求給教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壓力。教師的心理問題已經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教師作為一個特殊的職業,面對的是個性發展和成熟過程中的學生,因此自身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顯得尤為重要。但是,眾多的調查結果和發生在教師身上的一些事故顯示,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教師的總體幸福感較低。同時,我們的教育為孩子樹立了某種典型的“榜樣”,要求他們千篇一律地塑造出沒有個性特徵的人格,鼓勵孩子去成為“他人”,青睞、鼓勵順從者,責備、打擊求異者;同時又有意無意地為他們框出某些“體面”的職業,導引他們去擠佔“高尚”的社會地位。個人已經沒有了自己的生活志趣和主張,變成了為他人而活、替他人完成生活目標的“僱傭軍”。人“一出生的訓練,並非自自然然地做個人,而是做另一種有目標的生物”,“老虎只做老虎,豬隻做豬,鳥兒只做鳥兒,所有生物都在做自己,只有人類不做自己。想成什麼而成不了,便煩惱失望”,便遠離幸福。

  一、幸福與幸福教育

  《現代漢語詞典》將“幸福”解釋為:①使人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生活;②生活、境遇稱心如意。其本質為人對生活的滿意感、和諧感,滿足感。幸福是人在創造生活條件的社會實踐中,由於感受和理解到個人,集體乃至人類的目標,理想和正義公益之事業的實現而得到人格上的滿足。幸福不僅僅意味著因物質條件的滿足而獲得的快樂,而且還包含了通過充分發揮自身潛能而達到完美體驗。幸福感更多地表現為一種價值感,它從深層次上體現了人們對人生的目的與價值的追問。由此,幸福首先是一種主觀的心理體驗,每個人都是根據自己真心認同的幸福觀才真實地感受到幸福的。強行的、未經內化的社會價值觀無法真正讓人感到幸福。

  世界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於使學生獲得幸福,不能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犧牲這種幸福,這一點當然是毋庸置疑的”。首先,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在作為促進美好生活,在作為一種手段的同時,它本身就應該是目的,應該讓所有的與教育發生關係的人過一種幸福的生活。其次,教育同時是一種特殊的生活。教育必須確保受教育的個體生命獲得充分的成長,必須實現社會對於一個未來公民的希望。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教育又不是簡單的生活,而是一種特殊的教育生活。這種教育生活,又不能等同於學校教育生活。最後,教育生活應該是幸福的。教育既然是努力地去促進每一個人過一種幸福完整的生活,它本身就應該是幸福的。教育不僅應該給人幸福,它本身就是充滿了樂趣的。只有在愉悅快樂的情景中,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教師幸福

  教師幸福是幸福教育的前提,是引領學生走向幸福人生的重要資源。學生的幸福人生只能在幸福的教育場景中展開,而幸福的教育場景不是教師置身事外設計出來的,離不開教師本人幸福生活的演繹,教師在幸福教育中具主導性。教師領悟其職業使命的真諦,引領學生走向幸福人生,是教育職業賦予的神聖使命,是當好一名教師的必然要求。教師幸福是個人需要滿足與潛能實現而獲得的體驗幸福是個體積極的情感體驗和主觀感受,是個人主觀努力與客觀機會及條件契合的結果,是個體對其生存狀況與職場環境肯定的價值評判幸福是主體的一種良性的生存狀態,是具有教育動力源性質的精神力量。

  三、追尋教師幸福

  追尋教師的幸福,需要社會和教師雙方共同努力。

  1.就社會而言,要關注和正視“作為人的教師”真實的生存狀態,為教師個體提供生存和發展的合理場景,提升他們的生命質量,為教師追尋教育人生的幸福提供外部氛圍和條件支撐。

  首先,給“聖化”的教師形象“祛魅”。中國的文化傳統用“聖人”的標準來要求教師,迫使教師小心翼翼地維護著世人設定的幸福標準――清高、節制、不染塵世,甚至扭曲內心意願,結果是其職業幸福感“芳蹤難覓”。教師是一個真實的“人”,具有人之為師的特殊性,更具有師之為人的本質屬性。人們只有把教師當做普通人來看,才可能客觀地看待教師,繼而對教師抱有合理的角色期望。也只有這樣,教師才可能真正自由自覺地完善自身素質和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從而有助於教師主體本質力量的發展和生命境界的提升,真正形成深入主體生命核心的幸福感。

  其次,正視教師的職業倦怠,提供有助於教師職業成功的機會和條件。中國“工作倦怠指數”調查顯示,50%以上的教師對於自身的職業滿意率低,缺乏自豪感,存在職業倦怠和改行的念頭。從總體上來說,以使人幸福為己任的教師,生活得並不如意,並不幸福。教師的不幸福折射出教師職業的困境,導致教師職業倦怠。管理者要正視教師的生存狀況,充分了解教師的精神需求,設法創造有助於教師發展機會和條件,幫助教師在職業生涯中獲得成功。社會要給教師提供儘可能多的個人發展機會,增加專業自信。

  最後,優化教師工作環境,保障教師職業生涯中的正當權益。良好的教師工作環境是教師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前提。社會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整體聯動,努力為教師營構寬鬆,愉悅的工作環境。

  另外,保障教師幸福,社會方面要保障教師在職業生涯中的正當權益,在某種意義上說,教師正當權益的維護,是教師職業人生幸福的基礎和保障。

  2.就教師自身而言,需要教師在職業生涯中能夠將外在的訴求與內在的尺度,教書育人的神聖使命與自我價值的實現有機結合起來,更好地完善自我,實現自我,超越自我,體現教師主體的生命價值和意義。

  ①克服職場病態,形成追求人生幸福的積極態度。沒有追求,就沒有幸福。一些教師無視幸福的精神性和超越性,輕則降低了幸福的層次和強度,重則走向了幸福的反面。另一方面,一些教師崇尚“去欲存理”,形成無慾無求的自我暗示,沒有主動發展的欲求,這不僅扼殺主體追求幸福的意志努力,而且必然帶來另一種病態:以精神勝利法來尋求自欺和解脫。教師對幸福的消極等待而不是積極主動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種生存病態。積極追求個人幸福的教師創造出與自己的內在尺度相符合的環境或物件而獲得的幸福感是一種人的本質力量得以印證和發展的深層次的愉悅感。

  ②完善自身心性素養,形成屬於“我”的幸福尺度。一個幸福的人,必然是能夠感受創造與成功的快樂,心性素養比較高的人。教師職業有其特殊性,需要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扮演非常重要的多重角色。在“扮演”中,社會通過角色規範影響著教師幸福標準的形成,教師依據一種被教化和灌輸的幸福標準來體驗自己的幸福。實質上,這是沒有自我核心和內心根基的幸福。

  ③領悟職業使命的真諦,引領學生走向幸福人生,教師看著自己的學生“成其為人”,不僅是知識的豐富,智力的成長,還有情感的浸潤,意志的砥礪、人格的完善,體魄的健全和心靈的圓滿,進而體驗到精神上的無限幸福。

  最後,追求教師的“自我實現”,體現教師的生命價值。當教師超越純粹物質慾望的追求,而把自己所作的平凡工作與學生成長聯絡在一起,與個人收穫的快樂、自我價值的實現聯絡在一起時,他就獲得了精神的自由,感受到幸福和美的存在。

  四、結語

  選擇教師這個職業,教師傾注了對自身生命價值的訴求。生命價值是教育的基礎性價值。教師職業是充滿職業魅力的能充分體現和提升從業者生命價值的職業。教師應當理直氣壯的追求自己的人生幸福,教師從事其職業活動不只是為學生成長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別人交付任務的完成,它同時也是自己生命價值和自身發展的體現。

  參考文獻

  [1]林燕妮.煩惱的根源.新聞晚報,1996.8.24.

  [2]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教育學.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王炳照,閻國華,田正平.中國教育思想史第六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4]孟萬金.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5]崔麗娟,張高產.積極心理學研究綜述――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思潮.心理科學,2005,2.

  [6]郭學靜,蘇寶利,陳海玉.管理員工的心――談職業心理健康的問題與對策.企業管理,2005,3.

  [7]葉紅春.如何發展運用積極心理資本.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4,6.

  [8]吳增強,沈之菲.教師生涯中的心理成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