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應試教育的論文

  徐曉雲認為,“所謂應試教育是脫離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實際需求,以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的違反教育規律的一種傳統教育模式。”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論應試教育的成因》

  作者簡介:羅傑偉,男,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2012級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碩士研究生。

  摘要:基礎教育改革開展十餘年,取得的成效卻甚微。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應試教育是主要的阻礙因素。本文從指導理論、社會現實、教育制度、文化傳統的角度分析應試教育的成因,進而想辦法改善應試現象,推動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促進我國教育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應試教育;教育改革;成因

  1977年,中國高考制度得以恢復。我國的基礎教育也逐漸走上正規。基礎教育一恢復就提供了大批生源,無法被高校悉數接納,導致高考競爭異常激烈。當時大批教育界的專家學者普遍地認為,這種升學壓力下移,基礎教育被迫走上應試教育的道路。

  1999年,我國高校開始擴招,我國的高校升學率逐漸接近發達國家。高校升學的壓力得到緩解,按理說,基礎教育的應試教育現狀應該得到改善。讓人費解的是,基礎教育的應試現象有增無減。高考殘酷的競爭,導致基礎教育應試之風盛行的說法不攻自破。

  教育界的專家學者,又開始新的探討,首先是對應試教育的界定。徐曉雲認為,“所謂應試教育是脫離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實際需求,以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的違反教育規律的一種傳統教育模式。”夏榮具體地說:“應試教育是一種以應付升學考試為唯一的目的,圍繞應試開展教育教學的片面化、淘汰式教育。在教育內容上,應試教育只重視升學考試科目的教學,輕視甚至放棄非考科目。”應該說徐曉雲的觀點是比較全面深刻的。

  在對應試教育有了明確的界定後,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過程中,特意強調“素質教育”以對抗的應試教育。時至今日,基礎教育改革已經歷時十餘年,課改的主要參與者溫儒敏客觀地說:“新課改有進展,儘管難度不小,收穫不大,但方向應該肯定”。即除了引起人們的關注,引用些新概念外,基礎教育新課改的實際成效是十分有限的。素質教育沒有遏制住應試教育,一些新引用的觀念、名詞被應試教育合理利用,使應試教育裝扮的更加與時俱進。

  應試教育的問題是極其複雜的,要解決也絕非易事。但是為了我國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再硬的骨頭也得啃。一般來講,解決問的第一步是對形成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以此為基礎才可能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下文我將從多方面對應試教育成因進行分析。

  一、理論探討

  這次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門主導的,自上而下的基礎教育改革,本應該有明確的教育理論為指導,而事實是,這次教育改革沒有明確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翻閱大量文獻,只能看到“馬克思主義關於人全面發展的學說”,馬克思具體怎麼闡述的,也不見下文。也有“三個面向”的指導方向和“四有”的具體要求,這本身本不是什麼教育理論,更像教育口號,更為致命的是,這口號很難去引導具體操作。面對這種困境,政府有關人員表示,基礎教育改革,是摸著石頭過河,在國內外沒有現成的理論可以搬用,只能從實踐中去摸索符合中國教育現狀的理論。只要誰的理論好,我們就採用誰的理論。只可惜到現在,這種理論都沒有形成。

  適用的理論沒有,倒不是沒有新的教育理論出現。恰恰相反,在基礎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界的專家學者積極引進各種理論,開展各種試驗。可是改革一遇到應試教育這隻攔路虎時,很快都消聲滅跡。

  參與新中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全過程,被稱為中國基礎教育“活化石”的呂型偉老先生出面總結:“近年來在改革與發展的大潮中形式主義和浮躁的現象相當嚴重,我稱之為浮腫病與多動症,口號不斷翻新,模式層從不窮,仔細去檢查一下,除了向你展現哪一點形象工程以外,大多是文字遊戲,其實一切照舊。我也曾說過,一場教育改革如果失敗的話,原因大概就出自上面講的兩種病。”就是說教育界採用的理論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太雜、太亂。實質則是,大多在“翻新”,沒有想出根治應試教育的辦法。

  在教育理論方面,一線教師幾乎是不為所動的。大多教師依舊憑經驗教學,根本沒有理論意識,更不會去學理論知識。原因也很簡單,這些教育理論知識都沒用。教學的內容沒有變,學校的要求沒有變,家長的期待沒有變。總之,應試教育的現狀沒有變,學什麼理論都沒有用。何況,許多農村的學校確實沒有條件。

  教育主管部門的沒有教育理論指導,教育界的專家學者在“翻新”理論,一線教師卻按部就班地教學。基礎教育改革註定是難以取得有好的成效,應試現狀也不會得到改善。

  二、社會洞察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取代計劃經濟體制,我國政治經濟得到迅猛發展,綜合國力顯著提升,百姓的生活質量也明顯改善。但是,激烈的社會變革導致了許多社會問題,繁榮的背後存在著複雜、尖銳的社會矛盾。這些社會問題,也必將影響到教育界。

  市場經濟體制下,依靠競爭,提倡競爭,競爭也導致許多社會矛盾。我國向來缺乏競爭傳統,講究按部就班,競爭給人們帶來更多的不適與焦慮。“社會的諸多矛盾,包括潛在矛盾都在發酵中,其中一部分轉移到教育,受到影響的家長先是自己不安,接著又把焦慮不安轉移到孩子身上”知名教育是評家熊丙奇語。競爭意識也會直接滲透到教育系統,就有了成績排名,末位淘汰制等,加劇學生競爭,使得應試思想直接傳遞給學生。

  市場經濟也催生出民辦學校,這對於緩解升學壓力,本應該是件好事。但市場經濟體制的不完善,使得民辦教育機構很難得到政府的平等對待,發展困難。面對嚴峻的形勢,民辦教育機構只能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求得生存、謀求發展,結果被迫走向貴族化的道路。貴族學校為了維持競爭優勢,嚴格要求教師和學生,學生只得埋頭苦讀。學生的努力換回較高的的分數,為家長爭氣,也為學校掙錢。應試教育與市場經濟完美結合,使得自身有了一定的根基。

  市場經濟體制下,學校培養的人才,還要看適不適合市場需求。市場對人才的評判標準,對學校人才培養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如今市場,盛行的是看文憑、看學歷、看分數。不僅市場如此,就是國家的公務員招聘也明文規定要求什麼文憑以上,上行下效,各種公司、企業、機構莫不能外。市場這樣要求,學校不與市場接軌,還能生存下去嗎?這使得應試教育與市場經濟更加深層次的結合,更加牢不可破。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