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網路教育的論文

  以計算機、多媒體、網路技術的發展為依託的新型教育形式――網路教育的出現,引發了教育理念的轉變和教育模式的改革。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網路教育對傳統考試的影響》

  摘要: 以計算機、多媒體、網路技術的發展為依託的新型教育形式――網路教育的出現,引發了教育理念的轉變和教育模式的改革,同樣對考試的方式亦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本文嘗試著從傳統考試的特點入手,進一步分析網路教育情境對於考試的影響,旨在通過有效的整合更好地完善考試系統。

  關鍵詞: 網路 教育 傳統 考試 影響

  我國曆史悠久,考試文化亦源遠流長。作為對於人們的知識掌握、能力運用的一種測定,考試的萌芽在原始社會末期就已經出現。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考試――這隻主導教育的無形的手,除了為社會選拔人才、促進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外,其形式也發生了很多的變化。尤其是在現代社會中,網路技術日益成熟,給教育帶來了翻天覆地的改革,依附於此的考試方式也隨之日新月異。

  一、傳統考試的特點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文明和燦爛的思想文化。《論語》中的一句“學而優則仕”影響了千千萬萬的國人,因此,讀書―考試―做官就被緊密地聯絡在一起。這種傳統上的文化基因使得科舉制度延續了大約1300年。

  歷史上的各個時期考試文化的發展都是不均衡的,其形式也不盡相同。但服務於階級的統治和社會的運轉這一歷史性功能卻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無論是西周太學中專門的考試製度還是起源於隋朝的科舉制度,都有傳統考試的特點。

  作為傳統教育模式中的一個部分,傳統考試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時空的同步性。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和地點內完成相應的學業,相關部門在同一時間和地點內組織考試,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掌握運用情況進行考查。在傳統的考試中,時空是不可分的,這也體現了考試這一考核形式在某種意義上的公正性和客觀性。

  時空的同步性也決定了學生和監考人員的一種面對面交流。正如傳統教育中的師生面對面地進行知識的傳遞一樣,這種交流是一種人文的交流,一種情感的交流,對學生整個教育體系的完成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傳統的考試評價方法和手段相對比較單一,偏於死記硬背,注重規範統一,明清時代的八股文更是將這種“規範”推到極致。因此,傳統考試往往注重結果的量化,缺少一定的靈活性。

  傳統考試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經久不衰,肯定有其合理性、進步性和可取性,並且在社會這個大的環境下深深地打上了歷史發展的烙印。但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計算機的興起,資訊社會的到來,現代科學技術更是為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傳統的教育受到了嚴重的衝擊,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而依附於此的考試亦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二、網路教育的發展

  作為資訊時代的產物,網路的價值已經遠遠超過其技術本身的內涵。網路向社會的各個領域擴充套件,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文化。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形式,基於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進行知識傳輸和學習的網路教育,基本適應了資訊社會對於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的要求。從某個意義上來講,網路教育的出現,有其歷史必然性。

  我國的網路教育起步比較晚,但發展迅速。1995年,首條覆蓋全國的計算機網際網路絡――中國教育和科研網***CERNET***建成和投入使用。1998年9月,在高等教育領域,教育部批准清華大學、湖南大學、浙江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作為現代遠端教育***即網路教育***首批試點高校,開始了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網路教育。接著,教育部先後制定了《關於發展我國現代遠端教育的意見》***1999年1月***、《教育網站和網校暫行管理方法》***2000年7月***、《關於支援若干所高等院校建設網路教育學院,開展現代遠端教育試點工作的幾點意見》***2000年7月***。同時,教育部還批准了中國人民大學等l5所高校為開展現代遠端教育第二批試點院校。

  網路教育目前還沒有一個被普遍接受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在綜合各種不同觀點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網路教育是在網路環境下,以現代教育思想和學習理論為指導,充分發揮網路的各種教育功能和豐富的網路教育資源優勢,向教育者和學習者提供一種網路教與學的環境,用數字化技術傳遞內容,開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動。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到2008年初,全國註冊的網路教育學生達到了670萬,畢業學生320萬;開設了各類專業299個;建立了校外學習中心9000多個。除此之外,還開展了非學歷培訓345萬人次。網路教育正以其獨特的優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我國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在知識經濟時代,一次性教育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和個人的雙重需求。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平均受教育年限低,教育資源相對稀缺,這種基本國情也決定了網路教育有著一個龐大的需求市場。

  三、對傳統考試的衝擊

  網路教育是利用網路技術實施遠端教育的一種全新教育形式。與傳統教育截然不同,網路教育有許多自身的特徵,因而對傳統教育有深刻的影響。

  ***一***打破時空的限制。

  網路教育使學習者從封閉的教室走向開放的網路,學習者的學習不再類似於傳統教育,不拘泥於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也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因此,打破了學校和社會地理上的界限。各種考試線上系統的出現,也使得考試的過程不像傳統考試那樣必須同步,任何有學習需要的人,只要具備上網條件就可以實現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連線網路,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而在完成了必要的學習後,可自主地進行考核。

  美國學者阿爾文・托夫勒在上個世紀90年代曾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越來越多的事實證實了這種觀點,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這種觀點。在知識經濟時代,面對著以幾何速度翻新的資訊,希望獲得成功的人們,應該具備在較短的時間內以較高的效率接受最新知識的能力。以一紙文憑而一勞永逸的時代已經過去,教育形式發生了改變,對傳統考試也有著深遠影響。

  ***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性化考核,有利於培養學習者的積極性、主動性。

  傳統教育集中於校園進行,其教育物件也主要是年齡大致相同,知識程度大致相似的學生,教育目標以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為主,教學活動往往“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只是被動接受。另外,教師組織的有目的的考試,往往也只是重視認知領域內可測性的內容的掌握情況,對於更為廣泛的教育目標和更為豐富的學習內容的運用注重不夠。傳統考試亦不採用多種方式對學生的發展作出實質性的描述和評價,注重共性忽略個性。

  網路教育一個根本性的變革是教育理念的轉變,即從“以教師為中心”逐步走向“以學習者為中心”,同時更加註重教學內容的實用性、教學方式的靈活性和考試方式的自主性。對於學習者而言,有了更大更自由的空間,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地安排學習計劃,在網路所提供的多視角、多層次的教學資源下,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教材、教師、進度,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學習,自主地對所學知識進行考核。因此,學習者的個性化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但同時,這也意味著網路教育對學習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習者成為了學習的主體。

  縱觀國家幾千年的歷史,考試文化源遠流長。考試是人們的一個偉大發明,因為在迄今為止所創造的對人們的知識和能力測量中,考試是相對來說最公平、最客觀、最高效的一種方法。即使是被人詬病的高考制度,也正是因為沒有更好的制度加以取代而一直施行。教育者利用考試,可以評價和鑑定應試者在某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是否達到某一標準;可以有效地檢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與不足,更有利於以後的學習。考試也是一根“指揮棒”,本身也具有教育功能。

  網路教育有其本身順應社會發展的特點,可以作為傳統教育的一種有益補充。在這個大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實現考試形式的相互補充和整合,很值得積極研究和正確運用,從而更好地發揮考試的作用,更有利於學習內容的掌握和綜合能力的形成。

  參考文獻:

  [1]武法提.網路教育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右澤清.多媒體技術及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應衛勇,錢自強.現代遠端教育學習概論[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4]朱美芳.淺析網路教育、傳統教育與終身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08,6.

  [5]許惠清.基於網路環境下教學模式的研究[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

  [6]應堅志.考試的功能.

  [7]傳統考試文化利弊.

  [8]中國網路教育.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