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基礎教育的論文

  如何使基礎教育體制適應國家教育和地方教育實際情況,實現基礎教育統一性和多樣性的有機結合,更好地促進國家基礎教育的全面發展,這是一項重要的課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析基礎教育理想》

  論文摘要:本文結合當前基礎教育實際,論述了教育理想問題,對當前基礎教育改革有啟發意義。

  論文關鍵詞:基礎教育;教育理想

  自人類產生以來,人們就對什麼是教育、如何實施教育、如何達到理想的教育和實現教育的理想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孜孜不倦的研究和探索。可以說,人類的教育史是一部探索理想教育的追求史,是一部追求教育理想的探索史。

  一翻開今天有關教育的文章和書籍,可將其大致分為三大類:一是對過去教育的反思和總結;二是對現實教育的探索和實踐;三是對未來教育的憧憬和嚮往。然而無論是對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的教育的論述無不帶有時代的烙印,體現時代的特點。儘管從實際上來看,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不同的國家處於不同的發展層次和不同的發展階段,它們對教育各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標準,但無不與其所處的時代相聯絡。同時由於各國文化的差異、民族的差異、宗教信仰的差異,在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呈現出各不相同的有別於其他國家的特點,這些無不說明教育及教育理想具有時代性的特點。

  世紀更替,不斷推進的全球化歷程正對中國的發展產生全面和深刻的影響。教育改革的浪潮不斷高漲。近幾年聽到的兩種聲音特別響,一是一邊倒的對中國教育的大批判,社會已達成了與傳統教育徹底決裂、向西方先進國家學習的共識;二是“與國際教育接軌”的響亮口號。然而,楊振寧教授卻說過,他很幸運地既學習了祖國傳統教育中的“推演法”,又學到了美國的“歸納法”,兩種方法使他獲得了成功。全球化時代使中國教育面臨戰略選擇,與國際教育接軌是我們必然的選擇,然而接軌首先遇到拿什麼去接和接什麼軌的問題。譬如美國的人生觀、價值觀是以個人主義為核心,有其歷史原因和現實基礎,而我國的人生觀、價值觀強調的是集體主義。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怎樣接軌?正如柳斌同志所說:“我看在人生觀、價值觀這個問題上,是無法接軌的”。

  對中國今天的教育我們必須用與時俱進的精神確立時代發展觀點,正確評估我國現實的教育,全面認識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和我們的教育該向何處去的問題。固步自封固然要不得,也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和全球發展的趨勢;但“全盤西化”同樣是有害的。布什政府以唯一全票通過的法案即是以學習中國基礎教育為主的教育法案。我們決不能妄自菲薄。新世紀之初審視我國的教育,我們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發展觀和歷史觀,不要因為沒有大陸本土人獲得“諾貝爾獎”而難以釋懷,也不要因為常常獲得國際奧林匹克競賽金牌而一俊遮百醜,更不要因為外國人說“你們的教科書比我們的厚,你們的題目比我們的難,但你們必須買我們的貨”而耿耿於懷。因沒人獲得諾貝爾獎而否認中國的基礎教育,或因常常獲奧賽金牌而沾沾自喜都不利於我們對今天教育的深刻反思。

  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是由矛盾組成,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產生了。現實中國的教育即充滿著矛盾:教育培養目標與對教育評估的嚴重脫節;教育的為社會服務、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的功能與現實生活中研究社會、研究學生不夠的矛盾突出;基礎教育不重視學生的基礎只重視分數和升學的矛盾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解決;社會用人制度中重文憑,重學歷而輕能力的現象仍隨處可見;教育領域中的反教育現象、違背教育規律的做法還沒有完全根除,所有這些使人們對現實的教育和理想的教育產生了諸多疑問。

  今天的只是現實,理想永遠高於現實。失去理想猶如大海中航行的船隻失去了航標一樣是十分危險的。“教育因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標,教育因為有了理想而更有理性。”對教育及理想的思想須多些理性,少些浮躁,少些功利。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及實施意見中指出,2000年以後,再用若干年時間,建立和完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對於基礎教育來說,一個非常緊迫的任務就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國民素質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而國民素質的提高則要求基礎教育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我國要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最大的障礙不是資源問題,不是資金問題,甚至也不是技術和裝置問題,而是十幾億人的素質問題。學校應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實際,找準自己的定位,確定管理目標,選擇適宜的管理模式。近幾年,在上述方面許多地方出現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只是我們必須明確學習借鑑別人的東西,如現成的教學模式、管理經驗等,不如學習別人積極探索、勇於改革的精神和不斷研究問題、尋找解決問題方法的精神。

  盲人徒弟跟著師父學彈琴,徒弟由於失明而整天唉聲嘆氣。師父臨終前給了徒弟一張能使眼睛復明的藥方,告訴他在彈斷第1000根琴絃時,才能去拿藥,徒弟不再哀嘆,刻苦練琴。幾十年過去了,他彈斷了第1000根琴絃,拿出了藥方,別人卻告訴他,那是一張白紙。這時徒弟恍然大悟,明白了師父的用意,更加努力練琴,積極生活,終有所成。徒弟一改先前的消極情緒,而追求生活,是因為他心中有理想、有希望。現實永遠是不理想的。

  今天教育的現狀同樣使人不滿意。然而我們找一百個理由埋怨只會使人消沉。我們要有追求理想的精神和勇氣,同時要敢於實踐。教育不是百米衝刺,而是萬米長跑,它需要耐心,需要韌勁,需要堅強的意志和毅力。正如《浮土德》話劇中主人翁浮士德所說:“要是有那麼一剎那,對我說:停住吧,你是多麼美好!那時也就敲響了我的喪鐘。”滿足意味著生命的結束,教育教學是永無止境的。確立目標是戰勝空虛和無聊,擊敗寂寞和無力,找到希望的最好辦法。制定目標既要講究科學性,又要講究現實性,要有利於發揮自己的優勢,並具有挑戰性和競爭性,讓目標成為引導。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於奉獻;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教師是塑造“人”的人,要深深懂得:我們肩負著雙重塑造的任務:一方面是自我塑造,另一方面是塑造學生。自我塑造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塑造學生,而在塑造學生的過程中又進一步完美自我塑造。要學會超越現實,充實希望,因為希望能產生動力,引起行動,這是我們取得成就所必須的。中國二十世紀百年的歷史不正說明了這一點嗎?雖然我國的經濟基礎還相對薄弱,但在窮國辦大教育的模式上進行了嘗試,並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基礎教育體系,儘管目前尚不完善,但只要我們腳踏實地去行動,一定會有所改變,有所提高。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