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青年官兵心理適應能力的因素探析論文

  心理適應主要指各種個性特徵互相配合,適應周圍環境的能力。一個人能否儘快地適應新環境,能否處理好複雜、重大或危急的特殊情況,與他***她***的心理適應性高低有很直接的關係。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影響青年官兵心理適應能力的因素探析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影響青年官兵心理適應能力的因素探析全文如下:

  心理適應能力是人的體力、智力、應對方式及性格氣質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反映,對於青年官兵來說,心理適應能力是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是構成軍隊戰鬥力的重要因素。青年官兵擔負著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神聖使命,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在訓練、學習和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心理適應問題,包括新兵入伍的心理適應、服役期間角色變化的心理適應、日常行為習慣的心理適應、任務轉化的心理適應和退役時的心理適應等。心理適應問題不是心理疾病,是暫時的心理失調,不及時調整,就會出現焦慮、苦悶、困惑、抑鬱、緊張、易怒、悲觀、失落等心理症狀,嚴重者可能發展成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從部隊現實情況看,提高青年官兵的心理適應能力,既是官兵成長的需要,也是確保完成以軍事訓練為中心的各項任務的迫切需要。

  一 期望過高

  需要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慾望和追求,是推動人類從事各種社會實踐的最重要的心理動力。每個青年官兵都抱著自己的需要和動機來到部隊,以期受鍛鍊、盡義務、學技術、求進步,為今後到地方就業打基礎。不同的入伍動機會產生不同的對待部隊生活的態度。如果入伍動機是為了盡義務、鍛鍊自己、提高素質、早日成才,就能為克服困難、適應部隊生活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調查發現,目前有相當一部分青年官兵是通過影視、網路、軍訓等渠道瞭解部隊生活的,《亮劍》《激情燃燒的歲月》《歷史的天空》《DA師》《士兵突擊》《特種兵》《火藍刀鋒》等影視作品所描述的軍人及軍人生活,都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由此產生立志從軍的強烈願望。

  因此,青年官兵對部隊的環境和生活條件、人際關係、領導管理方式以及個人的成長髮展都有較高的期望。然而,真正來到部隊之後,卻發現現實中的部隊生活與自己理想中的差距較大,對軍營快節奏的緊張生活、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嚴明紀律、艱苦的條件、單調乏味的環境等缺乏應有的心理準備,雖然有些想法具有積極性和合理性,由於主客觀條件制約,不能都實現,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調節不好,常常使青年官兵感到處處有障礙、事事不如意,極容易出現心理適應問題,主要表現為:失眠、焦慮、緊張、自卑、悔恨等心理症狀,少數嚴重者表現為懷疑自己的選擇,出走、逃跑等。

  二 青年官兵的心理特點

  青年官兵的年齡處於埃裡克森心理髮展理論的自我同一性形成和親密關係建立階段。這個階段青年官兵心理和身體的成熟帶來新的感覺和新的態度,對周圍世界有了新的觀察與新的思考方法,經常考慮自己到底是怎樣一個人,他們從別人對他們的態度中,從自己扮演的各種社會角色中,逐漸認清了自己。此時,他們逐漸疏遠了自己的父母,從對父母的依賴關係中解脫出來,而與同伴們建立了親密的友誼,從而進一步認識自己,認識自己與他人在外表上與性格上的相同與差別,認識自己的現在與未來在社會生活中的關係,這就是同一性,即心理社會同一感。埃裡克森認為,這種同一感可以幫助青少年瞭解自己以及瞭解自己與各種人、事、物的關係,以便能順利地進入成年期,否則就會產生同一性的混亂,產生心理的不適感。

  確立了穩定的角色認同後,一個人便會準備與他人分享生活中的愛或深厚的友誼,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於冒與他人發生親密關係的風險。因為與他人發生親密的或愛的關係,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與他人的同一性融為一體。這裡有自我犧牲或損失。親密感在危急情況下往往會發展為一種互相承擔義務的感情,它是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如果一個人不能與他人分享快樂與痛苦,不能與他人進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能與他人相互關心與幫助,就會陷入孤獨寂寞的苦惱情境之中。這一階段社會對個體的影響增強,這時個體開始對他人做出承諾,渴望得到尊重,渴望有歸屬感,如果需要得到滿足,個體就會建立親密感、歸屬感,反之會產生疏離或者專注自我。對青年官兵來講,這時候他們希望交往,希望得到領導的認同和戰友們友愛,希望產生親密關係,如果得不到,就容易產生心理適應不良。

  三 壓力過大

  心理學認為個體的不適應與應激反應有很大關係。青年官兵隨時都將面對工作環境、人際圈子、職責要求、任務要求等方面的變化,極容易引起應激反應。對青年官兵來講,造成應激反應的主要壓力源有:環境因素、工作因素、人際關係、生活因素等。

  1.環境因素

  部隊的特點整齊劃一、組織紀律嚴明,而且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嚴格管理是軍隊的鮮明特色。軍隊管理要求高度統一,訓練操課要統一,一日生活制度要統一,甚至連生活物品的擺放也要中規中矩。每個軍人必須嚴格遵守部隊紀律和各項規章制度。軍人只有不斷地培養高度的自覺性和較強的自律性,才能適應緊張的軍事生活。這種要求,對大多數軍人來說,通過培養鍛鍊都會很快適應。但對少數人,尤其是年齡較小、家庭經濟條件優越、自理能力差、個性脆弱的戰士來說,適應起來就比較困難。他們往往表現出緊張畏縮、過度自我束縛等心理狀態,甚至產生食慾不振、睡眠困難等症狀,可能會產生適應不良。

  另外,長期駐守在海島、高原、沙漠和草原等人煙稀少的偏遠地區的小分隊,他們面對的是一望無際的海洋、層巒疊嶂的群山、荒無人煙的沙漠和野獸出沒、毒蟲到處爬行的森林。他們時常要與惡劣的環境抗爭,進而產生緊張、寂寞、恐懼和孤獨的情緒。

  2.工作因素

  高強度的軍事訓練:強度大、時間長、科目難、訓練要求高及訓練受傷的發生等,都可能使青年官兵產生心理適應上的問題。比如實彈訓練、野外生存訓練、未知條件對抗訓練等科目對訓練者體力與技術要求均較高,對戰士訓練特別是低年資戰士易構成心理壓力,使得訓練時動作變形,甚至不能完成科目。調查發現,有心理適應問題的新兵中,49.3%的新兵明確表示由於軍訓緊張,動作做不好,而產生緊張、焦慮情緒。身體勞累、體力不支等因素不但容易造成生理上的過度疲勞,還會導致情緒障礙,如消極被動淡漠、緊張焦慮抑鬱等。

  另外,軍人在服役期間,職務、任務變動是常有的事,從戰士到班長,從義務兵到士官,從學員到軍官,從訓練場到搶險救災現場、戰場等等,對於不同角色、不同任務,有著不同的要求和期望,這必然使青年官兵的心理產生種種變化,帶來諸多不適應。

  3.人際關係

  人是不能夠離開群體而單獨生存的,人的一生幾乎都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度過的。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青年官兵處於成長的階段,處理問題常會有很多不妥之處,在部隊相對封閉的環境下,有時一樁小事引起的人際矛盾會越來越大,難以化解,甚至有可能激發衝動行為。有的戰士本身性格內向,或有明顯的缺陷易受他人嘲笑而牴觸與人交往,交往範圍的有限和長期固定更使其內心充滿了疑慮、內疚、自責而無法排解。如果團體的人際關係不和諧或是個人與上級發生矛盾,性格內向的戰士往往很難找到合適的人聽其傾訴和幫其化解,可能造成持久的壓抑和痛苦,從而影響心理健康。大量研究表明,在同樣的壓力情境下,那些受到來自戰友、朋友或家庭成員較多支援的人,比很少獲得類似支援的人心理承受力更強,身心也更為健康。

  4.生活因素

  部隊成員來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在飲食習慣上有很大的差異,如南方籍戰士喜吃米飯,而北方籍戰士卻吃慣了麵食。由於地域氣候的差異,蔬菜種類的不同,無論是南方籍戰士到北方,還是北方籍戰士到南方,都有一個飲食習慣的適應問題。另外,駐地遠離內地,交通不便、訊息閉塞、缺乏必要的資訊,導致軍人與內地親人聯絡溝通困難,難與親人團聚,難以分擔和解決家庭憂愁,進而可出現煩躁不安、擔心憂慮等情緒和表現。

  想家對遠離親人和故鄉、初涉軍營的新兵來說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心理現象,特別是當他們到部隊不久,參軍的興奮、喜悅和新奇感漸漸減退,而艱苦、嚴格的新兵訓練卻日益繁重,初來乍到戰友們相處還不太長,還沒有建立起深厚的友誼,人生地不熟,有想家的想法在所難免。如果再碰上因水土不服或自我照料能力差而患病,那想家的心情會更加強烈。有輕度的想家心理是正常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自然而然地減弱消失。但是如果因想家而不能認同部隊生活,不適應軍營環境,引發失眠、心理生理機能異常等身心疾病,則可以稱為想家綜合症。

  青年官兵出現心理適應問題,是他們在成長進步當中不可避免的,是一種正常現象。但是,如果任由這些心理問題存在的話,將直接影響到官兵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不利於官兵的成長進步,不利於部隊工作的正常開展和戰鬥力的生成。因此,對於青年官兵的心理適應問題,必須予以高度重視,適時做好心理的引導和調適,提高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