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職生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中職生大多處於身心快速成長的青春,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問題,對中職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極其重要。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關於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的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篇1

  【摘 要】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處於身心發展的轉折時期,適時地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又是時代發展對新時期人才素質的要求,所以,做好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至關重要。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職學生思想健康教育的重點與難點,也是教育工作者、家長與學生都關注的焦點。從中職院校學生心理現狀與教育呈現的問題出發,在中職文化建設背景下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提出一些建議與思考。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中職生;就業壓力;文化建設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人們的健康定義是: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並且要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然而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對於生活與學習中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因此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愈加突出。只有擁有健康心理的人,才能夠更加適應社會與生活。

  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職學校也逐漸開展了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文從中職院校學生心理現狀與教育呈現的問題出發,在中職文化建設背景下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提出一些建議與思考。

  1 中職學生當前主要的心理問題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處在身心發展的轉折時期,生理處於少年向青年的轉化時期,學習由義務教育轉向職業教育,發展方向由升學為主轉向以就業為主,學生面臨諸如學校教育、人際交往、就業競爭等多方面的挑戰和壓力,如得不到很好地調適,就會形成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困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自卑感較強,自尊心不足

  中職學生大多數是升學考試失敗或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相當一部分學生在接受義務教育階段有不同程度的挫折經歷,加上社會上一些人長期以來對中職學生存在嚴重偏見和歧視,中職學生幾乎成為“差生”的代名詞,學生心理壓力較大。他們原有的知識基礎薄弱,學習能力差,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面對相對陌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操作訓練難免會感到束手無策、困難重重,因此自暴自棄,整天無精打采,對事情不感興趣,自卑感較強。

  1.2 人際交往障礙 降引起的不良心理問題

  許多中職院校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有著鮮明的個性,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相對控制能力較差, 沒有足夠的人際交往能力。由於學校中學生們來自不同的地區,因此性格、興趣與生活習慣等方面存在著差異,一些學生並不善於與人們交際,對他人的優點難以認同,不能真誠地讚賞別人,不知道怎麼為人處事,對他人的缺點又過分在意,難以容忍,往往易引發人際衝突。時間長了,這些學生就會感到孤獨、寂寞,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壓力,當遇到了困難就不能夠正確地看待,很容易產生了焦慮不安與恐懼的心理傾向。

  1.3 情緒調控能力較差

  情緒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處於青春期的中職生,情感豐富,情緒富於變化,好奇心強,容易感情用事,缺乏冷靜思考,不能明辨是非;情緒波動大,高興快樂時興奮過頭,挫折悲傷時抑鬱消沉,情緒控制能力差,易衝動。

  1.4 學生就業困難產生的心理問題

  由於近幾年高校不斷擴招,因此導致普通高校的人數增加,這讓中職學生的就業更加的困難。學生創業意識不強,創業激情淡漠,即使有那麼幾個到創業大海里撲騰了幾下,最終還是回到岸上喘氣。面對崗位求職擇業的日益激烈的競爭與就業過程中人為因素的大量干擾,還有社會就業機制的不完善,許多中職學生想畢業走向崗位,但是又害怕走向崗位,感到自己的前途渺茫。逐漸的緊張、憂鬱等心理問題出現,甚至會產生了恐懼與逃避的心理。

  2 當前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呈現的問題

  2.1 學校自身重視不夠

  雖然在目前對於中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都是在口頭上注重,但是在實際上呈現出工作乏力等狀況。由於教育工作不到位,因此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依然呈現出問題,甚至還能夠發生惡性的事件。等出了一些嚴重事件,學校的領導才會重視起來,教育工作才會有效地開展。

  2.2 課堂中現代化教學手段難以有效運用

  由於當前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實際的教學手段也不斷更新,傳統教學中的粉筆與黑板逐漸被新的投影儀所替代,而傳統的教案也被幻燈片所替代。但是許多教師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過程中,卻過分依賴多媒體,這讓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變成了幻燈片課件的展覽會,讓學生忙著抄筆記而難以有足夠時間進行思考。

  3 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中職院校是為了培養社會中需要的中技能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因此教育中的職業性十分明顯,我們需要讓心理教育與學校的文化建設相結合,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滲透新的教學思想。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方法,促使其在實際生活中達到自我心理調控的目的。對中職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有以下幾個方面:

  3.1 心理諮詢室

  心理諮詢室的功能,是為了幫助學習、生活遇到困難或困惑的學生。但是學生根本不可能走進諮詢室,他們不理解心理諮詢的意義,不會承認自己有心理問題。但是班主任可以,學校中班主任與學生的接觸最多,對學生的影響也最大,因此學校要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可以借鑑心理衛生和發展教育代替心理諮詢技術,縮短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幫助學生解決在心理髮展和社會適應方面的問題。 在實習實訓中更應該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3.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環境給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在培養學生品德、陶冶學生人性、完善學生人格、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如組織各種有益心理健康的比賽、表演及中職生社團等活動,使學生在學校既能感受到校園的溫暖、學校的關懷,又能促使他們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勢,增進交往,增強自信,積極調整心態,完善自我,進而明確自己的生活目的、生活意義和生命的價值。

  3.3學校、家庭和社會形成教育合力

  據調查,相當一部分中職生家長缺乏心理學、教育學知識,教育方式不科學,有的簡單粗暴,有的溺愛嬌縱,有的放任自流,這些嚴重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學校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必須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絡,建立真誠、和諧的關係,對學生家長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講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家長全面客觀地瞭解學生心理成長過程,改變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幫助家長提高自身素質,用自己模範的言行影響和教育子女,營造民主、和諧、融洽的家庭環境,提高家庭教育質量。

  4 總結: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中職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改進和加強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的共同努力,讓學生能夠在健康、平穩的環境中生活與學習。我們期待中等職業學校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為社會培養更多合格的技術人才。

  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篇2

  摘要:農村中職生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身心發展既有青少年青春期的發展規律性,又有農村生活環境而帶來的獨特性。剖析農村中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有針對性地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從而更好地抓好學生教育、教學工作,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關鍵詞:農村中職生; 心理健康狀況與教育對策

  農村中職生是一個弱勢群體,他們受家庭環境、生活環境及社會環境的影響,在心理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問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 “問題學生”。一項對幾所大城市的在校學生的調查顯示,有20%到30%的大中小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①其中,農村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更是不容樂觀。眾所周知,心理素質是生命的精神載體,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其他一切素質也將失去存在的意義。因此,在農村中職生教育中,學生的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同等重要。

  一、農村中職生心理健康狀況

  ***一***自卑心理明顯,自信心理缺乏

  由於農村與城市之間在生存環境、生活方式、社會結構、經濟基礎上的差別,使得許多農村中職生進入學校後,在心理上存在許多不適應性。由於,農村中職生大都是因升學無望或家庭經濟條件差而就讀職教。有部分學生在初中時很少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表揚與肯定,因此,常存在一些行為習慣差,常違紀、違規等現象。再加上社會上對中職生存在一些偏見與歧視。導致不少農村中職生,還要揹負著來自社會的沉重壓力上學。在學生群體中他們會自慚形穢,又怕被他人輕蔑的心理。他們對自身能力缺乏信心,從而喪失努力學習的動力,加之他們原有的知識基礎薄弱、學習能力較差,對未來所從事的職業茫然、困惑,更感到自己前途無望。久而久之,便產生自卑甚至自棄的心理。

  ***二***性格獨立不足,相對依賴較強

  由於農村職高生的家長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對子女的管教方式較為落後,或粗暴或放任。尤其是單親和留守子女更疏於管教,對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更不曾關注過。有部分學生雖然自尊心很強,但自制力和意志力相對較弱。他們有獨立意識,但分析和處理問題及明辨是非的能力較差。與同學間發生矛盾和糾紛時易受他人的挑撥,不明辨是非,卻講究“哥們兒義氣”,結成小團體容易滋生事端。在集體學習、生活和選擇專業及實習就業等方面,不考慮自身的實際,而“隨大流”從眾心理明顯。平時對周圍的事漠不關心,或疏於思索和分析,稍有點挫折或困惑,就依賴老師或家長。沒有獨立處事能力和分析問題經驗,導致了一種獨立性不強,依賴性明顯的性格。

  ***三***消極心理明顯,逆反心理強烈

  絕大部分農村中職學生,由於其父母大多從事繁重的生產勞動,或外出務工。在家庭教育上或簡單粗暴或喝斥打罵,他們感受不到家的溫暖和愛護。在初中階段,學校也疏於素質教育,而以成績高低對學生進行簡單評判和教育。許多學生因成績不好,常受老師的橫加指責或冷嘲熱諷。在校他們也得不到理解和幫助,感受到的只是困惑和冷漠。所以在內心深處不自覺地形成一種心理定勢,對學習與班規校紀抱有嚴重的逆反態度和消極心理。對父母的要求或拒不遵從,或以撒謊狡辯,不理解父母;對老師的批評教育或置若罔聞,或陽奉陰違,或頂嘴頑抗,或固執己見,我行我素,不計後果。

  ***四***性格明顯孤僻,人際交往障礙明顯

  絕大部分中職生是滿懷著對未來的期盼來到學校,在全新的環境中有個嶄新的開始。同時內心迫切渴望與人交往,但部分學生由於單親子女、或父母離異、或留守子女,因而性格上孤僻,與人交往的主動性不強,且缺乏基本的交往技巧。在交往中始終以自己的價值觀和是非觀去要求別人。他們只看到自己的優點和別人的缺點,看法比較偏執,常以偏概全去理解別人。所以容易出現性格孤僻,人際交往緊張等心理障礙。

  ***五***意志相對薄弱,精神趨於萎靡

  多數中職生由於家庭經濟的相對困難,生活壓力過大,形成了封閉和盲目自尊的心理。同時,由於這些有生活壓力的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揹負著太重的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在學校又常遭遇老師和同學的不理解,他們的心理或多或少受到傷害,因而他們常感到前途無望,心灰意懶,甚至自暴自棄。表現在部分學生在集體活動中參與性、主動性不強;在學習上無興趣、無目標;精神上無所寄託。衛生勞動上拈輕怕重。出現問題時把責任推給別人,逃避責任;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就情緒消極,採取或退縮或逃避。形成意志相對薄弱、精神趨於萎靡的消極心理。

  二、教育對策

  中職生存在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直接影響著中職學校師生的身心健康,影響到學校的培養目標,也影響到農村勞動力的轉換機制。農村中職生存在諸多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學校和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讓學生增強心理健康意識,注重自我教育,引導學生的心理素質健康成長。

  ***一***提高管理,疏導防範,建立健康的管理機制[1]

  原教育部長陳至立指出:“更新教育觀念是素質教育的先導。”目前農村絕大部分家長不理解和認可職業教育,教師在教育中也奉行由成績評判學生的基本要素,而學校疏於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機制不全,心理疏導工作不力等多種因素,而造成了中職生的心理健康障礙。

  由此,職業學校在學生入學時,就要從管理上下功夫,建立健康的合理的有成效的管理機制,讓中職生進入職中校園就能在心理上得到健康的疏導、規範的管理和合理的教育。要讓中職學生的心理從不健康逐步轉換到健康,從心理障礙逐步轉換到排除障礙,使中職生在學校管理上獲得心理上的健康成長。

  ***二***溝通交流,尊重成長,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2]

  “世上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馬卡連柯***。農村中職生多半屬於弱勢群體,他們渴望被人賞識、被人重視。然而在校因為學習成績差,得不到老師的認可和尊重,得不到平等健康的和諧教育;在家可能種種因素導致他們產生許多逆反心理。面對新生時,教師必須要以高度的敬業精神和責任感正確對待和評價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要尊重學生,包容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表現出的不足和缺點,要以包容的思想和合理的情感,感動學生,塑造和提升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從而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讓他們感受到溫暖、歡樂和幸福,激起問題學生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和追求,讓他們從“失敗”和“自卑”的陰影中走出來,增強自信心。因此,良好的師生關係,平等的溝通,和諧的交流,對問題學生健康全面的心理髮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教育和引導作用。

  ***三***友愛互助,合作融洽,培養積極的團隊意識

  農村職高生來源於不同地方和不同的民族,他們的身心狀況、行為習慣、生活方式及禮儀風俗均有差異。因此,學校和班主任要在新生進校時多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和採用一些策略來建立融洽的同學關係,這樣可以提高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從而也減少了學生間的矛盾衝突,促進了學生健康的團隊意識和合作意識。當學生有缺點需要改進時,老師要把批評穿插到表揚之間,才能使學生感受到親情、鼓舞和幫助,才能有利於個性品質的形成和發展。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使學校、課堂、班級成為讓學生興奮、留念的地方。在教育管理過程中把學生當作管理者的服務物件,關注他們的情感、精神及發展的需要,讓學生成為主人,使學生的人性得到最美的發展。

  ***四***創設目標,嘗試成功,培養學生的成就意識[3]

  首先,學校要在明確職高生培養大目標的前提下,要求學校團委、各處室、各專業、各班主任及任課教師要根據不同專業、不同學生心理特點、不同能力、不同特長的職高生創設恰當的目標任務,要構建一套全面的、科學的學習活動評價體系。評價方法多樣化,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及能力構建時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考查。在評價中要遵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通過這樣的目標創設,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嘗試成功的心理喜悅,從而培養學生的成就意識。同時,在經過積極的創造性勞動和積極進取的學習實踐中,讓學生獲得主動的適應能力和反覆不懈的磨練精神,從而增強學生承受挫折、化解衝突的能力,也促進心理朝著健康向上的方向發展。

  其次,農村職高生大多是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託付給年邁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也有託付給叔或舅,而這些家庭在對待學生的關心、教育上存在明顯的缺失。他們只保障基本的生活費卻從不過問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所以學校還應積極主動與學生家長的取得聯絡,積極引導學生家長轉變教育方式。 同時,鼓勵學生在家庭中多克服自身的一些心理障礙和交流代溝,積極鼓勵他們在家中多做一些事,讓監護人改變對問題學生的一些認識和觀點,讓其有一種成就感。這樣才有利於農村中職生培養健康的心理和向上的精神!

  註釋:

  ①張行濤 郭東岐 主編《新世紀教師素養》第33頁

  參考文獻:

  [1]丁志強 主編《教育管理心理學》遼寧大學出版社 2000年10月第1版

  [2]袁振國 著 《教育新理念》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年3月第1陝西版

  [3]謝世腰 王力 主編《課堂管理與班級管理》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篇3

  摘 要: 不少學校和老師只注重提高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水平,在職中生心理健康和情感教育上存在盲點。為了改善這一狀況,我們有必要了解職中生的心理健康現狀、心理問題的成因、尋求改善的對策並避免走誤區,最終使職中生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關鍵詞: 職中生 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性

  職中生是剛剛脫離義務教育的孩子,也是才脫離父母的懷抱打算學成一技之長的未成年人。在身體發育上日趨成熟,而他們的心理是否成熟了呢?職中階段,正是職中生打好心理健康根基的關鍵時期。這對於職中生今後的成人、成才乃至社會的和諧都是至關重要的。

  一、職中生心理健康的現狀

  據調查顯示,職中生欠缺心理素質,表現為依賴性強,缺乏自立和適應能力,離開父母的庇護會出現焦慮等情緒。在一些媒體中,也常可以看到職中生因為自閉、焦慮、強迫、精神分裂等而引發傷害事件的新聞。每年,各大職校都有職中生由於心理問題而無法繼續學業。因此,對職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刻不容緩。

  二、引起職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

  影響職中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分兩大部:一是主觀原因,二是客觀原因。

  從主觀方面來講,職中生正處於十六七歲,正值青春叛逆期,心理變化較為激烈。由於心理還不成熟,心理衝突也時有發生。比如:理想和現實衝突:職中生在初中也一樣希望將來能考上高中、大學。可在中考中,他們失利了,只能上職中。很多職中生是懷著失落的心情走進職校大門的;自尊和自卑衝突:由於不同的家庭背景等的差異,有些孩子在與人交往中就產生了自卑的心理;獨立和依賴衝突:職中生是即將成年的學生,從自身方面他們渴望早日自立,但仍存在依賴心理;求知與能力差衝突:職中生學習的目的是希望掌握一門技能,將來能順利就業。可是有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差,對於專業知識和技能不能掌握到位,就會對未來就業產生焦慮心理。

  客觀方面來講,原因是多元化的,體現在對職校的適應上:生活環境有所改變,很多學生是第一次離開家過上寄宿生活,這就要處理好與同學、老師的人際關係。另外,學習環境也有所改變,職業學校以專業課為主,老師的講課和教育方式需要適應;在同學之間的交往上“踏著鈴聲進出課堂、宿舍裡面不聲不響、網際網路上傾吐衷腸”已經成為職中生生活的常態。這種生活方式折射出職中生在人際交往上孤獨、迷惘的心理困惑;在社會因素上,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家庭,現在有些家長不會做家長,對孩子造成了心理傷害,甚至還有家長離異給孩子帶來心理陰影。二是社會,職中生很容易受不良資訊的影響。而我國社會處於轉型期,各方面矛盾比較突出,勢必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三是網路的快速發展雖帶來了便捷,但不良資訊也層出不窮,職中生很容易受網路誘惑,一旦有了網癮就很難戒除。

  影響職中生心理的因素雖然錯綜複雜,但能夠找到根源。所以,在職中生出現心理問題時也就能根據不同的原因採取措施了。

  三、改善職中生心理健康的對策

  1.提高職中生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可在課程中,增設心理健康課程,教授自我心理調適的技能。也可組織心理健康講座,提高心理調適能力。

  2.教師平時可多引導學生,疏導不良心理。平時,多關心學生,對於心理問題早發現早糾正。在這裡,有必要結合我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一個案例來說明。這名學生是走讀生,開始給我的印象還不錯。可是,有幾件事情的發生,讓我警覺起來。比如說,該生雖為副班長,但經常遲到,經過多次說教仍效果甚微。後來,他的變化就更讓我吃驚,男生卻畫黑眼線、擦粉還用增高鞋墊,集體活動也不願參加。面對這樣的情況,我的第一反應是該生肯定在心理上出現了問題。我一面向學生科科長反映,一面向該同學的家人瞭解。我瞭解到:該同學是外省人,父母在他還很小的時候就來我省做生意了,他一度是缺少關愛的留守兒童,與奶奶相依為命。後來父母生意穩定了,把他接到了身邊。對於該同學來講環境和同學都是陌生的,後來他變得沉默寡言,不願意與人接觸直到變成現在這樣。我到網上搜索了不少有關心理健康的知識,用來慢慢開導他,甚至感化他。我還派同學接近他、幫助他,與他多交流,也叫他的父母親平時多帶他外出走走,但一系列措施下來收效甚微。我只能求助於一名國家心理諮詢師。我瞭解到這種情況,可能已經出現了心理疾病,對於該同學採取普通的心理策略是行不通的,必須對症下藥,去專業的心理諮詢中心做量表測試,才能確定有沒有心理疾病。於是,我與他父母親碰頭,將這種方案陳述,他們表示接受量表測試。因為心理問題還是早發現早治療對孩子比較有利。他目前在學校的轉變還不大,比如,還是不願意和班級同學一起上體育課。但他媽媽說,在家的表現已經有所改觀,比如,他以前很宅,一回家就不願意出門,但現在能陪家長一起去超市買東西。我派去照顧他的同學也說他比以前更願意交流了。而且,在班會課上他會高歌一曲。雖然,該同學的轉變還不是很明顯,和普通心理健康的學生相比還有差距,但我相信,只要我們不放棄不拋棄,任何一個孩子都能成長為一個身心健康的學生。

  3.職中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改善也要有家長的配合。家長首先要正確對待心理問題,最好具備一些心理知識。

  4.要引起全社會的關注。營造好社會環境,更有利於個人的健康和國家的和諧發展。

  四、在職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能出現的幾個誤區

  我們在對職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要避免進入誤區,主要有:學校設立了心理諮詢室就好了,沒必要在日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是德育工作,是政治老師和班主任的事;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針對個別學生,大多數學生不需要。避免類似的誤區,對全體職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會使職中生更加健康地學習和生活。

  五、對職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實現的目標

  對職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塑造健全的人格,避免心理問題引起的傷害,從而更好地掌握各項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健康的心態來面對人生。

  目前,全國各校都在推進校園安全工作,在職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將會減少很多傷害事故,對學生、職校的發展乃至國家的和諧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應該早日引起重視。

  參考文獻:

  [1]陳家麟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與操作.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嶽曉東,祝新華著.中小學心理輔導實用理論與技巧.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3]毛振明,王長權編著.學校心理拓展訓練.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

  [4]謝影等譯.網際網路心理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