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初探論文

  大學老師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中堅力量 ,他 ***她 ***們的身心健康不僅影響自己事業的成功 ,而且也影響著學生的健康成長。研究發現 ,部分大學老師的心理存在著典型的不健康傾向。他們通過重塑自我 ,走向心理健康 ,對於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大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初探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大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初探全文如下:

  [摘要] 大學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主體是大學教師,大學教師的境界與修養關係到人才培養的質量。大學和大學學科性質決定大學教師職業人格的自我修煉,且貫穿於職業生涯的全部。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受到全社會的重要關注,而對大學教師心理健康的關注卻較少,本研究試圖從目前大學教師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探討,並採取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期對大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 大學教師 心理健康教育 對策

  2001年《教育部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提到:“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在中國教育界早已達成共識並備受關注。然而,無論從國家政策還是從文獻研究的角度出發,目前關於對大學教師心理健康的關注程度並不樂觀,從1979年到2011年,其搜尋到的研究大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獻僅21篇,其中普通論文19篇,碩士論文2篇。本研究試圖從大學教師目前存在的問題及現狀出發,為未來對大學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參考。

  一、大學教師目前存在的現狀及問題

  ***一***自我效能感影響大學教師的心理健康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美國心理學家Bandura在社會學習理論中提出的一個核心概念,係指人們成功的實施和完成某個行為目標或應對某種困難情景能力的總體信念。自我效能感是個體自身潛能的最有影響力的主宰,它在人們做出選擇決定時發揮核心作用,並激發個體為達到目標付出持久的努力,勇於面對各種挑戰,不怕困難和失敗,力圖實現成就目標[1]。趙美玉***2011***採用整群抽樣的方法,對河南焦作地區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專科及本科中抽取承擔教學工作的教師共630名***其中大學教師140名***進行研究表明,大學教師心理問題的發生分佈較為均衡,列首位的為強迫和人際關係,其次為軀體化、抑鬱、焦慮、精神病性和其他,說明大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問題。其自我效能作為一箇中間變數對大學教師心理健康起著一定的影響作用,而心理健康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直接影響著大學教師自我效能感的完善和提高。

  ***二***經濟生活因素影響大學教師的心理健康

  經濟生活影響著大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研究型大學中的教師正承受著很大的心理壓力,這些壓力從外在條件方面表現為職業回報不足[2],張燕子等***2010***研究中發現,教工最不滿意的是住房和工資待遇,對工資不滿意的教工佔調查人數的60%,高校教工的收入比較單一,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就是工資,沒有職稱的年輕教工更是面臨很大的困難,結婚、購房更是一筆巨大的開支,經濟壓力導致年輕教工更多地依賴網路,不願在現實生活中與人交往。經濟收入的低下同時會影響他們的生活尊嚴和社會地位。同時,這種工資待遇的不公正使他們產生心理的不平衡。

  ***三***學校組織管理效能影響大學教師心理健康

  學校管理效率和質量即管理效能,不但關係到學校機關本身形象和學校整體面貌,而且關係到師生員工的切身利益和人心向背;且反映了領導班子的行政能力和水平,同時體現和影響著組織整體的競爭力[3]。學校組織管理的人性化程度不高,一些職能部門和教學單位的工作人員給自己的思想定位不正確,行文辦事以自我為中心,不從師生的角度出發,不是當服務者,而是以領導管理者自居[4],缺乏與廣大師生的溝通交流和感情投入。大學教師在自身所處的環境中,難以滿足自身情感的需要,在工作中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從馬斯洛的觀點出發,他們缺乏歸屬需要而表現出強烈的失落感與無助感。

  ***四***大學教師的角色定位影響本身的心理健康

  大學教師的價值和作用在於教會學生做人、熱愛學習、學會創造。個人在其人生髮展中學問的境界、道德的境界是累積變化的,是有先後次序的,這種客觀必然性賦予先行者、先求者、先悟者以權威性,“學高為師,德高為範”,仍將是大學教育教學主體的規律[5]。由於大學教師的勞動具有專業性、知識性、藝術性、複雜性、長期性、示範性和創造性等特點,且大學教師的教育物件是處於人生成長特殊時期並具有思辨能力、創新能力、社會批判精神、可塑性與自主性強且具備自學能力的大學生,因而教授學生“學會”已不再是大學教師教學的目的所在,而教學生“會學”成為更高層次的目標。這就決定了大學教師的特殊性,凸顯大學教師的人格魅力所在。大學教師不僅要扮演學生心目中身先士卒的“偉人”,同時還要關注社會、媒體、學校、家長等對本身的期待,他們是家長的朋友,學校的頂樑柱,是社會前進發展的指明燈,長期壓力過大會讓他們出現認知偏差、焦慮、情緒激動、易激惹、行動刻板等,甚至影響教師個性的深層部分。這些負性情緒的反應可以使人的認知能力和自我意識變窄或放大,注意力不集中,判斷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下降而影響健康[6]。

  ***五***社會的多元化趨勢影響大教師心理健康

  社會發展的多元化趨勢,給大學教師提供了多種選擇,同時也使大學教師面臨越來越多的困擾,大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日益突出。大學教師當前的壓力來源主要來自於轉型期中國高等教育的內在要求和特殊矛盾。面對各種變化和挑戰,一些大學教師感到缺乏職業安全感,他們既渴望參與競爭,又害怕競爭失敗、面子受到影響[7]。羅楚亮***2006***研究中表明,受教育程度較高者可能面臨著更大的工作壓力,“大學及以上”人群組中,30%的感到“工作一天後,身心疲勞”,比其他人群組高5個百分點左右,而經常加班的人群比例也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遞增。“大學及以上”人群組中46%的經常加班,比“小學及以下”高22個百分點。由此可見,大學教師這種受教育程度較高群體的工作強度及工作壓力也相對較高,這一現象很可能是由於社會的多元化趨勢所承受的工作壓力、工作強度的差異造成的。

  ***六***大學教師的人格特質影響本身的心理健康   研究證明,自我意識強的人將會積極地避免因現實與理想人格之間的差異而造成內部衝突,並對外部世界持同等接受的態度。反之,則會因為事情不如所願而動輒感到憤怒、沮喪和失望[8]。教師本身的人格缺陷,如名利思想、患得患失、追求完美、意志力差會造成心理壓力;教師自身的專業能力、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表達能力和情緒調控能力缺乏也是教師產生心理壓力的重要來源。大學教師一旦缺乏擺脫困擾的心理防禦機制,若承受能力較弱,便不能很好緩解自身的壓力。

  二、大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對策探析

  關注大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首先要從認識層面作出準確的把握,找準目標定位:

  ***一***對大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轉變

  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成為第一霸主的管仲道:“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其釋義為:糧倉充實就知道禮節;衣食飽暖就懂得榮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製度,六親就緊緊依附;禮、義、廉、恥的倫理不大加宣揚,國家就會滅亡。頒佈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頭,要能順乎民心。大學教師也有滿足生存和安全的基本需要,大學教師是人,大學教師同樣具有普通人所追求的物質與精神層面的需要。因此,將大學教師角色神聖化是不符合大學教師作為普通人最基本的需求。同時,把大學教師看做普通人,一方面可以從社會層面正確認識大學教師的角色定位,正確看待社會對於大學教師不成熟的定位與期望,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大學教師身處的角色進行心理減壓。

  ***二*** 大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對策研究

  1.培養大學教師主觀幸福感

  幸福感的提出源於積極心理學的興起,人們越來越希望能夠在心理學領域解決正常人的困頓併為人們的生活提供指導與幫助,而不僅僅只是關注那些心理學意義上的“病人”。心理學視角下的幸福感是指需要得到滿足、理想得以實現時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職業幸福感特指從職業中或是由於職業而產生的。關於幸福感,Bradburn曾提出了一個重要發現,他認為我們主觀的幸福感通常與正性情感和負性情感有關,但這兩個情感卻是彼此獨立的。假設幸福感就是由這兩種情感組成的,那麼要想提高幸福感就必須同時增加正性情感,減少負性情感才行。因此,增加大學教師的正性情緒可以提高大學教師的主觀幸福感。

  2.從學校管理層面除錯大學教師心理健康

  美國學者威爾遜關於教師角色衝突的分析中曾強調:學校機構的脆弱性會加重教師角色承受外來壓力的脆弱性。因而在學校生搬硬套市場管理機制的做法過於片面與機械化,只有人性化的管理才可能適合於人的教育與發展。高校不能將眼光僅僅放在生源、就業率等硬性指標上,同時還應該主動關心教師內心的情感體驗和心理健康問題。將高標準、嚴要求與創設寬鬆、和諧的工作環境和管理氛圍有機結合,多發現和肯定教師的“閃光點”,以悅納、欣賞的心態去服務教師,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豐富教師日常生活,使教師能夠在輕鬆的環境中形成良性競爭,在互信中培養健康心態[9]。同時,採取激勵機制,鼓勵大學教師的工作熱情。只有激勵,沒有壓力,一部分教師的惰性就無法克服,教師隊伍整體水平的提高就會受到影響;只有壓力,沒有激勵,則不利於穩定教師隊伍,優秀骨幹人才就不易脫穎而出[10]。因此,強化激勵,重點支援。建立有力度的激勵措施,積極營造“人才優待”的氛圍,從公平正義的角度構建大學教師平衡的心理狀態。

  3.培養大學教師職業認同感

  職業認知是產生職業認同和歸屬的前提,是克服職業發展自發傾向,養成職業自覺的重要環節。提高大學教師職業認同感,一方面要強化職業意識,真正理解大學教師不僅需要及時更新和調整教學內容、跟蹤所教授學科的最新科學成果與研究動態,而且要用敏銳的目光去掌握與自己所教授專業相關的學科知識,使自己成為知識面廣、專業知識深的人才,儘量讓自己所教專業學科與相關的學科知識互相滲透,逐漸從專業型向綜合型過渡。同時,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而且要使學生好學、樂學。二是提升職業認同。大學教師通過積極的思考和行動,主動改變認知方式和思維方式,認清自我價值,提高自信心、歸屬感和成就感。三是實現職業價值。大學教師要通過進修培訓,擴大知識面,提高工作水平, 實現職業價值與個人價值的整合,從而獲得健全的人格。最後,大學教師對自己積極的評價有利於增強工作的熱情,降低工作壓力維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

  4.建立大學教師心理健康維護中心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中心一般針對學生開展各種健康教育與干預活動,很少有針對教師心理輔導的措施,但教師的心理問題也日漸增多,長期從事高投入低迴報的職業容易使他們喪失幸福感。因此,建立大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維護中心,及時對他們進行心理減壓和疏導,一方面以團輔導形式中的專業知識幫助他們自我剖析,另一方面以督導的形式讓他們健康成長。

  5.大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自我調適”技能的培養

  “自我調適” 即大學教師能夠根據自身發展及環境的需要對自己的心理進行控制調節,從而達到身心、工作的和諧與平衡。恰當地運用心理調適技能,能夠幫助他們在遇到心理挫折和角色衝突時,進行自我調節、自我解壓和自我控制,從而緩解自身的職業倦怠。研究證明,自我意識強的人能積極地避免因現實與理想人格之間的差異而造成的內部衝突,並對外部世界持同等接受的態度。反之,則會因為事情不如所願而動輒感到憤怒、沮喪和失望[11]。因此,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應清楚瞭解自己的優缺點所在,正視自己的喜怒哀樂,悅納自己,培養積極的自我意識,面對客觀壓力,還應學會積極的應對策略[12]。

  [參考文獻]

  [1]李渭.自我效能感於教師主體意識的覺醒[J].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5,3***3***:122-123

  [2][7]張莉莉.女大學教師與工作相關的壓力源研究.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年8月.第24卷第4期

  [3]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學[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351.

  [4]程晉寬.影響學校管理效能的因素分析[J].教育科學研究,2008***1***:20-23.

  [5]周偉.試論理想大學教師的境界與修養.政法論叢.2003.6.No.3

  [6]潘欣,權正良,錢玉燕.大學教師職業壓力與心理健康關係的研究.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Education,October 2003,Vol?19,No?10

  [8]陳永森,邱海鋒.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倦怠及消除[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1***4***:111-114.

  [9]王紀安.建立激勵與壓力並重的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新機制.黑龍江高教研究.2000年第5期

  [10]孫天威,王曉平.新形勢下高校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及應對策略[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9,***7,8***.

  [11]陳永森,邱海鋒.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倦怠及消除[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1***4***:111-114.

  [12]俞國良.論教師心理健康及其促進[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1,***1***: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