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關係到個人身心的健康發展,同時對整個人生性格塑造產生決定性作用,對周圍群體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塑造兒童良好的心理具有重要的意義,在這過程中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持續深入和城市化程序的不斷推進,大量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孩子成為了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這些留守兒童本應該和其他孩子們一樣,享受父母的疼愛,家庭的溫馨,但是由於父母為了生計常年在外奔波,父母與孩子相處時間少,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和家庭的引導教育,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性格上的缺陷或是心理上的障礙。而現在,這種不健康的心理問題正日趨嚴重,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成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

  【關鍵詞】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根據2015年《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中的資料顯示,在自我意識方面,留守兒童一方面有嚴重的自卑感,對自己智力、外貌等方面的評價偏低,另一方面又存在著明顯的自我中心主義傾向。在情緒問題方面,留守兒童情緒較不穩定,容易出現敵對、偏執、強迫、人際關係敏感等問題,狀態焦慮和抑鬱的比例高於非留守兒童,並存在年齡和性別差異:年齡越小問題越突出,女性比男性更突出。在親子關係方面,大多數留守兒童對父母充滿怨恨,並有盲目反抗心理。在學業方面,大多數留守兒童的學習態度不端正,有較多的不良學習習慣,學習成績容易下滑,厭學、逃學和輟學現象比較嚴重。本人認為,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應從以下幾方面來應對。

  一、平等對待

  根據調查結果,總的來看,人們普遍認為留守兒童是有問題的群體,一些人甚至專門關注留守兒童個體的極端表現,並傾向於將留守兒童的各種不良表現簡單的歸於因為留守狀態。各種媒體中頻繁出現的關於農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統計資料和典型案例,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將留守兒童看成問題兒童的印象。美國心理學家貝克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那種人”。但是由於每一個學生的家庭環境、先天素質與自身努力程度不同,因而他們的思想狀況、學習成績及性格愛好等也不一樣。對於留守兒童,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偏見而給他們貼上不好的標籤,只看得到他們的短處而見不到長處,這樣就會挫傷了他們進取的積極性。對待這些學生要從“短處”中發現他們的“長處”,並給這些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使他們在認可、讚揚和尊重中樹立起自信。這樣不給學生貼否定性的“標籤”,而是利用肯定性的“標籤”做正向的引導,可以激發學生髮展特長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建立自信,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家校互動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學生自小就會受到父母的人格魅力以及身體力行吃苦耐勞的影響。家長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家庭氣氛的和諧與否都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所以對於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要積極聯合家長互動,不斷提高家校互動水平,共同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很多家長對孩子身上表現出來的毛病和缺點都感到頭疼,但他們又缺少了瞭解孩子的耐心。比如學生在考試後,成績好,便得到獎勵,成績差,便是訓斥和打罵,長此以往學生便不願意與家長交流,甚至對家長敬而遠之,產生逆反心理,最終導致家庭教育失敗。針對這種情況,學校要採取多種方式讓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要讓家長轉變觀念,重視孩子的全面健康發展,並儘量保持與孩子的密切聯絡和溝通。學校可以充分利用春節、農忙等農民工返流的機會,組織建立“家長———學校”和網上“家長———學校”平臺。向家長倡導科學育人,鼓勵家長與親子互動:多打親情電話、多寫親子書信。建立“留守兒童家庭聯絡薄”,教師通過打電話或寫信給外出父母反饋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將學生的情況和思想動態及時向家長反映,要針對留守兒童的成長變化,及時與家長溝通聯絡,與家長一起制定留守兒童的成長和發展的計劃方案,共同做好留守兒童的心理引導和教育,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三、科學教育

  學校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陣地,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積極的學習氛圍,有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並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有利於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實際上,各科教學本身就都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只要教師在備課時加入引導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授課時注意在課本內容以外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語文課本身就含有情感教育的內容、體育課可以鍛鍊學生的意志力以及抗挫折能力等等。同時,教師的積極關注學生,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應該對學生多加鼓勵,讓學生在成功的喜悅中得到全面發展。學校應該在校內配備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並開展定期的心理諮詢以及心理輔導課程,這對學生是一種直接有效的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除了心理教師集中為學生講授心理課程,也可以單獨談話、單獨診治,幫助心理情緒起伏不定的學生調整心態,形成健康心理。在農村小學,由於條件限制,不能做到大規模普及,但學校可以以開設心理健康公共課的形式,幫助學生了解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方法。此外,對學生進行科普教育也是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通過報紙、雜誌、廣播等多媒體,加強對學生科普知識的普及,使學生從中學到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開闊視野。學校還可以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團體活動,創造一個良好的課餘生活,引領“留守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培養和發掘他們的個人愛好和特長,使“留守學生”在課餘時間也能夠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張斌賢審校《.教育心理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毛蓓蕾《.小學生心理輔導札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策略》.中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範文二:特殊

  摘要:在當今社會,國家的教育研究組越來越重視特殊兒童的心理問題,時刻提高教學設施與教學質量,然而,卻沒有在特殊兒童的教育事業上作出很大的貢獻。

  關鍵詞:特殊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1存在嚴重自卑自閉症狀

  對於特殊兒童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發現自己與正常兒童越來越不同,進而導致其出現自卑心理,儘量減少與他人的正常活動,與他人的溝通交流也會刻意的迴避,特別是對於一些聾啞、盲童來說,他們總是迴避與他人的相處與活動,主要原因就是他們生理上的缺陷,如果聽之任之,就會造成這些特殊兒童脫離社會的發展軌道,導致其出現自閉症的症狀。

  2特殊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2.1加強特殊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和相關專業人員培養在社會發展越來越快的今天,我國的重心放在了培養特殊兒童教育工作者與增強特殊兒童教育團隊上。及時、科學地培訓特殊兒童教育工作者,使其特殊教育能力與專業知識都有所提高,使其能夠充滿愛心、耐心地去教育特殊兒童,使特殊兒童感受到來自外界的關愛,引導他們多與社會、他人溝通、交流。

  2.2引導特殊兒童增強自我調適能力大部分的特殊兒童都會出現不能適應社會與缺乏對自身的認識能力的問題,對於特殊教育工作者來說,應當科學合理的引導特殊兒童認識自身的重要性,進而使其自我調控能力有所增強。例如,在處理“特殊兒童如何正視自身缺陷”問題時,教育工作者應當避免其他兒童用“瞎子”、“聾子”對其進行稱呼,同時也要指引特殊兒童勇於認清自身缺陷,勇敢的面對生活。只有這樣,才能使其對於醫生的治療、對於未來的生活有信心,才能逐步進入社會正常的軌道中去。

  2.3在教學活動中提高特殊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工作者既要懂得對特殊兒童的身心格外關注,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還要從特殊兒童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與其實際情況相適應的教學活動,創造一個科學合理的平臺,讓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與人合作,在科學文化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滲入生存能力與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特殊教育工作者應當懂得只有將實際生活與理論教學結合到一起,才能夠真正的使特殊兒童的學習、生活結合到一起,才能真正的使其能夠更好的進入到社會正常的執行軌道中。在教學活動中,使特殊兒童體會其中的樂趣,併為其努力建立快樂、積極、輕鬆的學習環境,這樣既能夠緩解特殊兒童的某些自卑、消極、敵對的情緒,還能加強特殊兒童心理素質的培養。

  3結語

  在當今社會,國家的教育研究組越來越重視特殊兒童的心理問題,時刻提高教學設施與教學質量,然而,卻沒有在特殊兒童的教育事業上作出很大的貢獻。對於特殊兒童進行心理教育時,教育工作者既要時刻對教學方法與模式進行更新、改進,還要賦予特殊兒童更多的愛心、關心與耐心,為特殊兒童建立和諧、積極向上的教育環境,進而使其能夠快樂幸福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中國0~6歲兒童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進展劉雲豔學前教育研究2009-06-01

  2、貧困農村地區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健康差異及影響因素研究——基於寧夏固原市實證研究趙苗苗山東大學2012-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