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總結

  心理健康教育對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是知識經濟時代對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將有助於教育工作者觀念的更新和經驗方法的改善。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中國城市化程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入城市。由於經濟、生活條件等方面的原因,絕大多數外出務工人員的子女不能隨父母進入城市生活,而被留在農村,與祖輩一起生活或寄養在叔輩朋友家或自我照顧,從而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有近1.5億農民離家在外務工,導致“留守兒童”總數達2290多萬,這支規模龐大的“留守兒童”隊伍顯然已經成為了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的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由於長期缺乏親情的關愛、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們的心理健康及成長已經成為當前社會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而最易出現的最突出的問題是心理健康與人格發展問題。分析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並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干預是目前這一群體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影響“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因素的分析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並不單純是一個由父母長期外出遠行所引起的孩子情感缺失和心態異常的問題,而是社會、學校、父母、監護人與“留守兒童”自身等多種因素互動作用的產物。主要表現在:

  1、 社會因素。“留守兒童”是處於學齡期的孩子。社會不良因素,如現代傳媒具有極強的滲透性,以致庸俗和低階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響到不設防的孩子們,此時家庭監督力度不強或失控為他們的不良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2、 學校因素。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來彌補親子關係缺失的消極影響。但辦學條件、教育理念、師資力量等諸多方面的制約不利於“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目前,對於“留守兒童”較好的管護措施是實行寄宿制,但大部分農村學校缺乏寄宿條件,即使有,一般條件都較差。學校很少開設心理課程,也很少對學生進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健康發展缺少正確的引導。部分老師忽視了與“留守兒童”溝通,據調查,75%的“留守兒童”反映老師沒有家訪過,被忽視、被遺棄的感受嚴重影響著他們的心理髮展。?

  3、 父母因素。“留守兒童”與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親子互動,其發展所需的心理環境被無意識地剝奪,同時,“留守兒童”正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精神上的支援和知識上的解答,很少關注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和興趣。父母由於普遍存在“補償心理”,更多的是在物質上充分滿足孩子,而較少給予孩子精神食糧***書籍及心理上的溝通等***;父母不能及時發現並糾正其不良行為習慣,很多成為孩子身心發展的旁觀者。

  4、 監護人因素。通過實踐證明,無論是將“留守兒童”放在祖輩家裡還是放在親戚家裡。由於他們相對缺乏管理經驗或有所顧慮,均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分析了以上因素,接合實際情況,我覺得要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務必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加強和完善社會制度,充分發揮社會教育職能

  首先,擁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是個體心理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因此,社會有必要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有效的彌補家庭教育對其關懷的不足,多給予他們指導和幫助,為“留守兒童”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其次,良好的社會環境是“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客觀要求。政府應加強和完善社會制度,維持社會秩序,嚴厲打擊犯罪分子給社會帶來的不良影響,加強對娛樂場所的有效管理,嚴厲打擊傳播不良音像製品的行為,維護社會安定,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成長創造一個積極向上的社會環境;多組織社會公益活動,抓住對社員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利時機,呼籲社會成員多關注“留守兒童”及其他弱勢群體,給予他們熱心的關懷與幫助,讓他們感覺到國家及政府的溫暖。

  2、加強學校教育,提高教師素質

  首先,作為學校應該加強對教師的素質培訓,使教師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做到公平、公證,使“留守兒童”擁有與其他兒童同等對待的教育。教師本身應該注重身教而多於言教,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榜樣,成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導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其次,學校應加強制度管理,避免社會上的不良分子進入學校,以免造成不良影響,遏止了校內的不良成員進行破壞,避免“留守兒童”結識不良分子,一旦發現,學校、老師應給予及時的引導,幫助

  他們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使其人格發展能夠“棄惡揚善”。

  3、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留守兒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關愛和呵護,長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兒童”大多處在小學或中學階段,一般都是未滿14歲的青少年。這個階段,正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第二關鍵期,親子關係的正常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長任教師,良好的親子關係能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相反,則阻礙其發展。為了“留守兒童”能夠像其他兒童一樣健康快樂的成長,筆者認為,完善家庭教育環境,加強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搭建他們能夠見面的橋樑,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培養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4、尋找合適的監護人,並提高監護人的素質

  作為“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需要具備一定的素質:能夠及時的發現孩子的不良行為,給予及時的教育與引導,使其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要對“留守兒童”進行細心的觀察與溝通,開啟他們的心扉,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祖父輩的監護人沒有足夠的能力對其學習給予幫助,可以為孩子請家教,使其獲得個別化的教育,提高學習成績。

  5、提高“留守兒童”自我調控能力

  “留守兒童”自我調控能力的程度對其心理健康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我體驗,不同的自我控制,都會對“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為了使他們能夠與其他同學一樣健康發展,我認為必須培養“留守兒童”的個人素質。對“留守兒童”

  進行適當的情緒調節。加強“留守兒童”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培養“留守兒童”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及人際關係。

  終上所述,“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是當今社會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它涉及到很多方面。只有我們全社會共同關注、共同努力,才能給“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環境。以便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

  篇二

  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分別如下:

  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家長平時要做到6個方面的“逆向思維”:

  1、家長不要過分的關心孩子。因為這樣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認為人人都應該尊重他,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2、家長還要適當引導孩子與人接觸,應該鼓勵孩子與同年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3、對孩子的誇獎不要過分。如果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讚許即可,過分誇獎會使孩子的虛榮心不斷增加。

  4、家長與孩子相處時,情緒上要保持冷靜。切勿對孩子喜怒無常。千萬不要心情好的時候孩子要星星要月亮也答應,可等到生氣時馬上就對孩子亂喊亂罵,這樣會造成孩子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的性格。

  5、不要欺騙和無謂地恐嚇孩子。嚇唬孩子他會失去對父母的信任,並且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也會受到影響,以後家長的意見和告誡孩子就不會聽從了

  6、家長不可在孩子的同齡人面前當眾批評或嘲笑孩子。這會對孩子的自信心造成打擊,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對孩子的自尊心有很大的傷害,最終導致孩子養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

  兒童心理健康的基本條件:

  1、平穩的環境

  環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想讓你的孩子生活中充滿陽光,就應該給予他一個平穩的環境。研究發現,發現生活變動量大會出現較高心理髮病率。例如,教師責罵、體罰,父母吵鬧、離婚,由於貧困而受飢餓或失學等,都會促使兒童發生心理變態,產生悲傷、恐懼、緊張、焦慮、消極、自卑等心理。平穩的環境是指的家庭、順利學習的環境、必要的物質生活。比較平穩少曲折的環境,對兒童的心理衝擊比較小,兒童容易適應,而不致於產生心理不健康。反之,處於逆境中的兒童,往往會缺乏教育引導,而在心理上受不住衝擊,出現反常心理。處在逆境中的兒童,如果能加以正確引導,給予精神或物質的支援,培養他們以比較強的意志、正確的態度來對待挫折,那麼兒童還是能夠身心健康地成長的,甚至會成為生活中的強者。

  篇三

  我校根據安排,結合實際,採取了各種綜合措施,全面落實“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關愛工程”,一年來,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留守兒童關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現總結如下。

  一、 初步成效

  一年來,中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關愛行動以以“共享陽光、共建和諧”為目標,以幫助留守兒童心靈健康成長為宗旨,以動員組織社會力量關愛留守兒童身心全面發展為重點,以彌補留守兒童情感缺失、促進心理健康成長為內容,堅持“動真情、想實招、辦實事、求實效”原則,深入開展留守兒童心理健康關愛行動,為留守兒童健康、快樂、平等、和諧的成長創造良好環境和有利條件。取得了一定成績,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提高了留守兒童心理素質。開發留守兒童心理潛能、培養健康心理品質、預防心理疾病、促進人格健全發展。增強了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等方面的心理適應、自我調節、適當求助、健康成長的能力,促進了留守兒童身心全面健康成長。

  2、有效地推進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環境、師資等相關方面形成長期運作、效果明顯、切實可行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關愛行動工作機制。

  3、深入留守兒童之家建設,在進一步做好“留守兒童之家”建設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把學校的留守兒童之家初步建成了留守兒童幸福、溫暖的大家庭。

  4、進一步加強和推進了團支部、教務處、少先隊組織在學校素質教育中的工作力度,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了學校教育教學體制,納入校本課程的開發。

  5、通過對學校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以點帶面,促進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形成一定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現準備用一段時間,在全鎮範圍內、在全體學生中推廣心理健康教育。

  二、主要工作經驗

  ***一***工作內容:

  1、心理健康關愛行動主要內容:

  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根據不同年齡段留守兒童心理成長任務、特點、規律及問題,開展教育引導工作,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觀念。體驗心理健康常識——幫助留守兒童在活動中體驗學習、交往、生活的健康心態與思維方法,並養成良好習慣。注重心理健康保健——幫助他們瞭解簡單的心理調節方法,認識心理異常現象,培養對自身心理健康成長的關注與求助意識。

  2、心理健康關愛行動分階段內容:

  按照不同年齡、不同年級留守兒童成長規律及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加強分類指導,從學會學習、學會生活、人際交往等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小學一年級的留守兒童:能適應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樂於與同學、老師交往,克服孤僻、膽怯心理。

  ——小學二年級的留守兒童:感受在集體中共同學習和生活的樂趣,在與同學交往中學會友善相待,互相謙讓,克服粗心、馬虎不良習慣,樂於學習,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三年級的留守兒童:萌發集體意識,不斷增強責任感,自覺主動參加集體活動。學會挑戰困難,品嚐戰勝困難和挫折後的喜悅,學習和做事時學會動腦、認真、仔細。

  ——小學四年級的留守兒童:勤奮學習,勤于思考;不甘落後,要求進步;初步瞭解情緒調節方法,鍛鍊抗挫能力,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克服驕傲或自卑情緒。

  ——小學五年級的留守兒童:樹立同學間合作意識,學會溝通,與老師、同學、家長和睦相處;學習處理人際關係,培養合作能力,勇於負責,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有張有弛,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

  ——小學六年級的留守兒童:形成良好的自我認識能力,學會控制和調節自己的行為,以奮發向上的態度面對學習,面對中學生活。瞭解自己能力、特點,初步學會接納自我、他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關愛家人,

  ***二***工作原則:

  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別是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教育工作。為使心理健康教育能順利開展並取得預期的效果,必須堅持以下基本原則:

  1、全體性與主體性原則。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面向全體留守兒童開展活動,以全體留守兒童為服務物件,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品質和健全人格。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鼓勵他們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助、自立、自強,減少心理和行為問題發生的機率,增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整體水平。

  2、民主性與參與性原則。民主、參與是學生個體表現自我和社會交往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需要。只有堅持民主性與參與性原則,以真誠、友愛和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小學生,鼓勵留守兒童積極參與各項活動,讓他們願意親近教師,願意對教師說心裡話,才能瞭解和掌握他們的真實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才有針對性,才能在輕鬆愉快和樂觀向上的氣氛中進行,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3、差異性與多樣性原則。差異性原則,也叫個性化原則。留守兒童作為小學生的一個特殊群體,其心理髮展有它的獨特差異,他們群體心理髮展的層次和水平上的差異性,要求我們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必須有針對性,必須符合不同年齡段或不同年級小學生心理髮展的特點,否則

  就難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多樣性原則是由留守兒童群體和個體心理的差異性、心理需求的多樣性,以及心理與行為問題的複雜性決定的。

  4、預防、發展和調治相結合的原則。留守兒童心理健康關愛行動的根本目的在於預防他們的心理疾病,增進心理健康,促進心理髮展,全面提高心理素質,對他們面對學習、生活和社會交往等方面存在的困擾和成長中出現的心理危機及時有效地給予幫助和調節,以保障其心理健康。因而必須堅持預防、發展和調治相結合的原則,重在預防和發展。

  ***三***方法途徑:

  1、按照“體驗教育”的理念,把不同年級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和內容通過情景設計、角色扮演、問題辯析、遊戲輔導、娛樂活動等方式傳遞給留守兒童,幫助他們在參與式、互動式活動中體驗做人做事的道理。

  2、通過專家心理知識講座、心理熱線輔導等,運用各種宣傳手段在留守兒童中普及心理健康科學常識,幫助他們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識,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3、通過心理專案素質拓展訓練,採用素質拓展訓練專案進校園與專業基地訓練相結合的方式,針對不同年級留守兒童的能力及特點開展心理專案素質拓展。

  4、開通學生、家長、教師同步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有計劃地開展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訓,同時要儘可能地吸納家長參與到活動中來,營造學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環境。

  5、成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關愛行動工作的組織領導和過程管理。把留守兒童心理健康關愛行動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

  6、組織心理健康教師、班主任參加各種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外出學習觀摩,鼓勵更多地教師獲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上崗資格證,一年來學校共用4位教師獲得心理健康教師上崗資格證。

  7、將留守兒童心理健康關愛行動納入學校工作計劃,有領導分管落實,有年度工作計劃,有專人負責開展工作,有專門的時間保障。

  ***四***主要做法:

  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輔導課程

  心理健康教育輔導課,旨在發展和提高留守兒童心理品質,進行心理訓練,師生共同參與,在教師組織下,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生動、活潑、互動、聯動的各項活動,重在心靈的溝通和心理感悟。名說“課”,但已突破了“課”的界限,室內室外,校內校外,都可進行,與主題班會、團隊活動、晨間談話等可有機結合,通過遊戲、唱歌、遐想、討論、辯析、觀察、表演等方式為中介使“課”活動化,達到進行心理健康輔導的目的。

  2、舉辦“心語沙龍”

  心語沙龍類似於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但相比較它的參加人數要少,一般10人左右。活動形式更顯簡約、寬鬆和靈活,時間上,利用課餘或雙休日進行,場所選擇也十分自由。參與的物件則較為專一,活動主題也較為集中,專門針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輔導這個目標組織沙龍活動。

  3、成立“心語小屋”

  建立學校心理諮詢室,創辦心語小屋。小屋具有心理諮詢、心理鬆弛、心理輔導、心理“充電”、心理活動等功能。學生走進心語小屋,為的是求得心靈的更加美好,開發身心潛能,增強塑造良好心理的技巧,解決成長的煩惱,消除心理的困惑,獲得心理渴望的滿足。

  4、設立心理信箱

  針對留守兒童,可以專門為他們開設心理信箱。心理信箱有兩方面效用,一是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個別心理輔導,發展師生間個別心靈的溝通,努力獲得他們對教師的信任,解除他們的心理防衛,特別注意尊重學生、尊重人格。二是對心理教育中一些帶共同的方面展開討論,併為校園紅領巾廣播站提供豐富的素材。

  5、開展“心育雛鷹行動”

  充分發揮少先隊組織的作用,舉行心育雛鷹行動。雛鷹行動是少先隊教育活動的一種形式,心育雛鷹行動是在此基礎上,側重開展如品德踐行,社會實踐、送溫暖等活動。教師作為一員參與其中,讓留守兒童在相互鼓勵、相互幫助、相互學習中,心心相印,共同進步。

  6、開通“心理熱線”

  “心理熱線”由教師——學生——家長三方建起心連心的紐帶,通過“心理聯絡卡”、家庭走訪、代理家長結對、家長、代理家長參加心理教育活動課、電話聯絡等多種方式,定期或不定期、雙方或多方、個別或集體相結合發展的"心育"。實現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同步與一致,擴大學校心理教育功效。使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獲得教師和學校教育,家長和家庭教育的合力。

  7、鼓勵寫心語日記

  結合中高年級學生寫日記、寫週記,鼓勵留守兒童記“心語日記”。“心語日記”有學生心理的渲洩和排解,有學生心理的認知和感悟;是反映學生內心世界的“鏡子”,也是顯現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視窗”,還是學生健康進步的階梯。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通過瀏覽寫“心語日記”,搭通學生的“脈博”,開展對話,交流思想情感。

  8、互寫“心語贈言”

  “心語贈言”是教師主動向留守兒童的心理衝擊。教師根據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設定“心語贈言”卡,並鼓勵學生相互間寫贈言。“心語贈言”要抓住時機,如留守兒童生日、畢業升學、表揚獲獎時,困難受挫時,心煩苦惱時等等。

  “心語贈言”要重情感重文采重形式,可以是詩歌、名言,可以是書法、繪畫,可以是工藝小製作,總之,是以“美”和“愛”來啟用留守兒童,能在他們心靈深處迸發出璀燦的火花,成為學生所渴望獲取的珍藏品。

  ***五***存在問題:

  1、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專業指導,缺少專家引領。教育質量不高,效果不顯著。

  2、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尚未有效建立。班主任、德育教師與心理健康教師聯動機制尚未建立

  3、學校、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還有待提高。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不斷完善關愛“流動留守兒童”工程的工作機制,總結經驗,推陳出新,狠抓工作落實,把關愛“流動留守兒童”工作逐步推向深入,為流動留守兒童和其他同一片藍天下的孩子們一起和諧、健康、快樂地成長。

  永定鎮第二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