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護理方面的論文

  做好心理護理,使手術患者處於良好的心理狀態接受治療,達到最佳治療效果,是護理體制從以疾病為中心向以患者為中心 的發展的必然結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心理護理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

  摘要:總之,作為一名兒科護理人員,豐富的兒科護理知識和精湛的兒科護理操作技術是必備條件,同時還要具備優良的自身綜合心理素質,並能準確瞭解和掌握患兒及其家長的心理特點,敏銳洞察患兒及其家長的心理變化,用無微不至的心理護理來提高醫患雙方合作的效果,增強醫患關係,對完善兒科整體護理,提高兒科護理水平,促進患兒的早日康復,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心理護理;兒科護理

  一、患兒的心理護理

  醫院陌生的環境,會使患兒產生恐懼、緊張和焦慮不安的情緒,這對患兒是極為不利的。由於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心理特點不同,因此,護理人員應採用個性化的護理手段,通過把握不同年齡患兒的心理特點,以親近的、細緻入微的心理護理來滿足患兒的心理要求,這對促進患兒的早日康復有很重要的臨床意義。嬰兒期***出生後~1歲***患兒心理特點及護理措施:新生兒一出生就具備感受各種內外刺激並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是嬰兒與母親建立依戀和信任關係的重要階段。而住院使這個階段被中斷。我們都知道環境的變化會引起許多不適的感覺,嬰兒由於年齡小,對周圍感覺更加敏感,因此會使他們的感覺、知覺、情緒、注意力等心理髮育也受到影響,有時會出現焦慮、恐懼等情緒狀態,行為上出現哭叫、尋母、避開和拒絕生人等,這對患兒的康復極為不利。在此期間,應爭取由固定護士進行連續的護理,通過摟抱、撫摸等身體的接觸,及時滿足嬰兒的各種需求,給予心理撫慰,建立患者與醫護人員的信任機制。

  幼兒期***1~3歲***患兒心理特點及護理措施:此期患兒在生活和心理上都不成熟,患兒心理反應偏向單純,以哭鬧為主,尤其害怕注射、服藥等,帶有明顯的任性、違拗性,表現出自我主義趨向。對醫院的新環境感到受束縛,由此產生對治療的害怕、畏懼心理,疑慮、不合作、反抗等情緒是他們的主要表現,更有甚者出現神經、心理髮育的退步現象。作為護理人員,應耐心細緻地觀察患兒的情緒變化,態度親切、和藹,儘量在患兒父母在場的情況下接觸患兒,通過看看圖片和書籍、給他們講講故事、陪同患兒玩遊戲等使患兒建立安全感。教育以激勵為主,在醫院中,必定會有聽話的孩子,可以讓患兒向配合治療的兒童學習,進而得到良好效果。

  學齡前期***3~6歲***患兒心理特點及護理措施:在此時期,兒童會有思維能力的提高,伴隨著思維能力的提高其主動性也會加強,但仍有不穩定的心理活動存在,開始具備應用防衛機制應對危機的能力。住院後主要的心理問題是分離性焦慮,患兒對陌生環境,對身體完整性受到損壞產生恐懼心理。表現為極力反抗治療、要求回家等。在治療護理中,護士應運用通俗易懂及解釋性的語言說明住院及治療的必要性[4],使患兒確信住院並非懲罰,而是讓其儘快康復,儘快回到小夥伴中間。在語言上,多使用讚賞性、鼓勵性語言,如對女孩子可稱讚她漂亮、乾淨、可愛;對男孩子可稱讚他勇敢、堅強、像小男子漢等。護理人員應注意到,生活中有許多事情可以減緩人們焦慮的情緒,兒童也不例外,可以為他們提供適度的遊戲、繪畫等事情,減輕他們的恐懼感。

  學齡期***7~13歲***患兒心理特點及護理措施:在此階段中,生活常識有一定程度的增長,控制、理解和分析能力普遍增強,具備個性和自尊心。此期患兒不再害怕注射、服藥,一般能自覺地接受治療,而是擔心學習、是否會殘疾或死亡,並容易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和淡漠感,整日鬱鬱寡歡。對這一年齡段患兒的護理,應正確回答患兒提出的各種問題,做一名好的傾聽者和回答者,許多兒童會特別在意自身的外形是否會在治療過程中有所改變,這時護理人員應本著誠懇的態度,告知患兒形象的變化只是暫時的,隨著疾病的好轉,外形也會恢復如初,從而使患兒接受治療,顧慮減輕。還應尊重患兒的選擇權和隱私權,充分給予他們個人空間,使患兒能夠獨立完成一定的自我護理工作。

  二、患兒家長的心理護理

  患兒家長的心理護理在護理工作中也是至關重要的環節,獨生子女,家裡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一旦生病,家長往往由於過分關注導致內心緊張、不安,因此會對醫護人員誇大病情,提出過高的要求,連帶著影響患兒的情緒,家長的不配合和不滿意將直接導致患兒對護理人員的不滿[5]。因此,對家長的心理護理在某種程度上顯得更為重要。

  患兒家長的心理問題:①對醫院環境的不熟悉、沒有對部分疾病的正確認識、經濟負擔將會直接使患兒家長產生緊張心理;②由於心疼孩子,因此對各種損傷性檢查、注射以及對病情變化和預後的不可知性導致的恐懼心理;③因溺愛孩子,對其生病有愧疚感,儘可能滿足患兒提出的不合理要求等,過分容忍患兒各種任性行為導致的過分容忍心理;④因對疾病缺乏正確的認識引起的對治療方案的懷疑,對醫護人員因年齡、性別、言語、著裝和表現等引起的不信任,對醫院治療能力和條件等產生的懷疑和不信任心理。解決心理問題的措施:針對患兒家長不同的心理問題,護理人員要全面綜合考慮其形成原因,儘量做到面面俱到。①針對家長焦慮和緊張心理的護理:介紹醫院的基本情況和周圍環境,由內至外,由整體到區域性,醫院的各項資源以及設施佈局等,來消除患兒家長的緊張情緒[6]。通過介紹患兒病情、發病原因、相關健康知識教育等,教育家長進行日常護理,注意患兒情緒和心理變化,注意飲食營養和安全。應理解家長的困難,但治療方案的必要性和中斷治療對患兒造成的不良後果也一定要特殊強調,同時使用有適應證且價格較低的藥物,減少不必要的檢查,並從生活上給予關心,鼓勵家長克服困難,樹立治癒的信心。②針對家長恐懼心理的護理:護士應對患兒的治療方案、護理措施以及各種可能的預後進行說明,可使家長對孩子的情況有所瞭解和準備。用鼓勵性語言時,面對的是預後良好的疾病,使家長看到更多的希望;但對待其他預後並不理想的疾病時,應運用安慰的口吻,切莫生硬,盡最大的努力給予精神上的支援,讓家長能夠正確面對疾病。在進行檢查時,用誠懇的態度說明檢查過程及目的,使家長明白醫護人員是在為患兒減輕疾病帶來的痛苦。治療過程準確高效,也同樣使家長恐懼減輕。③針對家長過分容忍心理的護理:對家長提出正確的教育觀念,否定其過分溺愛的傳統,指出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對孩子的發展和未來同等重要。健康的體魄加上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應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希望家長在護士對患兒進行教育時,不要一味袒護。④針對家長懷疑和不信任心理的護理:禮貌地告知家長人與人存在個體差異,因此治療效果也會有一定程度的不同,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是最好的治療方法,用個性化的治療使家長的顧慮減輕。另外,溝通技巧是護理人員需要具備的素質,恰當的運用語言可得到家長充分的信任,進一步來彌補醫院硬體措施上的不足,增加患兒以及家長戰勝疾病的信心。

  總之,作為一名兒科護理人員,豐富的兒科護理知識和精湛的兒科護理操作技術是必備條件,同時還要具備優良的自身綜合心理素質,並能準確瞭解和掌握患兒及其家長的心理特點,敏銳洞察患兒及其家長的心理變化,用無微不至的心理護理來提高醫患雙方合作的效果,增強醫患關係,對完善兒科整體護理,提高兒科護理水平,促進患兒的早日康復,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護理專業大專女生情緒智力與心理彈性的相關性分析魏麗芹; 宮慶慧; 高榮慧中華護理雜誌2012-01-05

  2、心理護理現狀與發展趨勢王國蓉; 李繼平; 黎雪梅護理研究***中旬版***2006-07-11期刊45

  範文二:心理護理對四肢骨折患者疼痛影響

  摘要:綜上所述,心理護理在四肢骨折患者術後運用,能明顯減輕患者疼痛,改善患者依從性,提高護理質量,應廣泛運用。

  關鍵詞:心理護理;骨折

  1資料與方法

  1.1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後疼痛情況及患者滿意度,VAS疼痛評分計為0~10分,分值同疼痛程度呈正相關關係。患者滿意度以我院自制調查問卷為依據,滿分100分,≥70分為滿意,50~70分為一般,<50分為不滿意。

  1.2統計學分析:將研究所得資料錄入SPSS19.0軟體中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以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疼痛情況對比:觀察組護理前疼痛評分為***6.19±1.21***分,護理後疼痛評分***3.22±0.82***分;對照組護理前評分為***6.32±1.25***分,護理後疼痛評分***5.86±1.13***分,護理前兩組患者疼痛情況無明顯差異***t=0.789,P=0.318***,護理後觀察組疼痛程度明顯低於對照組***t=4.914,P=0.021***。

  2.2患者滿意度對比:觀察組對患者感到滿意24例,一般28例,不滿意4例,滿意率為92.86%,對照組對患者感到滿意17例,一般27例,不滿意12例,滿意率為78.57%,觀察組患者滿意度明顯高於對照組***χ2=5.1834,P=0.020***。

  3討論

  實施心理護理,能有效提高患者依從性,建立良好護患關係,是患者不良情緒能得到舒緩,降低疼痛感,促進患者康復。臨床觀察發現,患者疼痛程度與心理狀態呈正相關關係,而心理狀態同治療效果具有較大聯絡。本研究中,觀察組護理後疼痛評分明顯低於對照組,患者滿意度明顯高於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同相關文獻報道一致。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在四肢骨折患者術後運用,能明顯減輕患者疼痛,改善患者依從性,提高護理質量,應廣泛運用。

  參考文獻

  1、心理護理干預對抑鬱症患者臨床療效的影響許麗霞; 王秀芬; 孫惠萍; 曹志坤; 周策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01-05

  2、心理護理在減輕耳鼻喉部手術術後疼痛程度的應用體會張慶玲; 李會琴護士進修雜誌2013-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