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大學生心理健康及其除錯的論文

  當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以後,應如何排解呢?對待心理問題,要主動學習心理健康和心理問題方面的知識,正確認識心理健康和心理問題,樹立科學的健康觀,掌握一些心理問題的鑑別方法和常用的心理除錯方法。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除錯策略》

  【摘 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是關係到大學生成長和成才的關鍵因素,本文就大學生常出現的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標準以及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做了簡單論述,以期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據。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 標準 除錯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24-0016-02

  大學階段是人生的重要發展階段,任務艱鉅。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係也越來越複雜。以至於當今大學生常常“陷入個人問題的矛盾之中不能自拔”,由於學習、戀愛、人際關係等問題造成大學生的心理不健康,從而導致大學生不能以積極的心態來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學習和工作,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一 大學生常出現的心理問題

  大學是心理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階段,一方面大學生生理已發展成熟,另一方面剛脫離父母的管束,在心理上尋求獨立、追求自我。對於剛進入大學的學生來說,這是心理不斷成熟和不斷完善的過程,因而在這一階段,大學生常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大學生出現各種心理問題是很平常的,但是大學生在不同階段反映出的心理問題卻不盡相同。一般來說,一年級大學生集中表現為新生活、心理適應問題,兼有學習、人際交往等問題;二年級一般出現如人際交往、學習、情感與戀愛等問題;三年級主要表現在自我表現發展與能力培養、人際交往、戀愛與情感方面;四年級則多以擇業和求職問題,兼有戀愛、未來發展和能力培養等問題。

  1.心理適應問題

  剛進入大學的新生,大多數都是第一次遠離熟悉的家人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首先面臨的就是生活上的適應,要學會自理;而困擾最大的還是其自身心理上的適應,如在學業上感到與同學之間差距很大,在人際交往上感到自己不如同學,感到自己沒有同學受歡迎,尤其是對於那些在高中時就很優秀的得到老師、同學和家長寵愛的學生來說,這種巨大的心理落差常常困擾著大學新生。而大量的調查和實踐表明,不管哪類高校,總有相當部分的學生在學習、戀愛、自我管理、人際關係等方面都存在較多問題。事實上,適應不良正困擾著相當一部分大學生,使他們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研究表明,學生由於適應不良導致了30%~40%的新生存在心理障礙。

  當前大學新生在心理適應問題上的主要表現為:自豪和自卑的矛盾、渴望交往和孤獨的矛盾、獨立和依賴的矛盾、理想和現實的矛盾等,並由此產生一系列心理症狀,如學習方面有考試綜合徵、學習適應不良徵等,人際關係方面有社交恐懼綜合徵、權威恐懼綜合徵、異性恐懼綜合徵等。由此可見,心理適應問題明顯高於其他心理障礙,特別是在大學新生中,適應不良已成為學生首要而普遍的問題。

  2.人際交往困擾

  人際關係主要是指人們運用語言或非語言符號交流意見和思想、表達感情和需要的過程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關係,它以情感為基礎。有研究表明,當前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普遍不高。大學是一個開放的校園,良好的人際交往是大學生的必修課之一,而經過中學應試教育的學生常常在人際交往上存在困擾,進入大學後,隨著環境的變化和個人的逐漸成熟,人際關係的範圍和要求也大大提高,現代大學生不僅要學會和自己喜歡的人交往,還要與自己不喜歡的人保持友好的關係。如果不能做到這點,依舊我行我素,按習慣行事,就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人際關係緊張。尤其對於那些性格比較內向,在心理上存在自卑心理的學生來說,常常會覺得自己被人際交往問題所困擾,不懂得也不敢去主動與他人交流,害怕在公開場合發言。而這些學生常常又是渴望與人交往、希望能交朋友,只是找不到合適的方法以及在心理上存在膽怯心理。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也會有大學生感覺與同學、與室友相處不融洽,感覺看不慣他們的行為、習慣,難以與他們相處,但是又不可避免地要與這些同學共同學習、生活,這些都會造成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困擾,從而造成其他的心理不適。

  3.戀愛造成的心理困擾

  大學生戀愛的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滿足、從眾心理和攀比心理等。大學生進入大學校園後,在心理和生活上都得到了極大的自由,對曾經在中學時因學業、升學壓力而壓抑的情感需求通過戀愛的方式得到滿足,呈現出戀愛普及化、公開化和低齡化三個特點。而另一些大學生雖暫時沒有談戀愛,但由於從眾心理等仍然會對戀愛有所期待,尤其對於自身條件稍差、心理上較自卑的學生來說,常常會因為暗戀、或追求異性失敗而產生價值感的缺失,孤獨感、失落感也會湧現,從而造成強大的心理壓力。

  此外,大學校園裡的戀愛很平常,大學生正值談戀愛的年齡,但是由於他們思想尚不成熟,有很多大學生處理不好其中的關係。對戀愛中的矛盾不會妥善處理,特別是不能正確面對失戀,一旦失戀就會使他們的情緒、自我認識、人際關係、學習、生活等方面便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產生諸多心理壓力。

  4.擇業求職困擾

  擇業求職方面的心理問題,激烈的就業競爭,使學生產生了較大的心理壓力,尤其是一些成績和技能平平、家境一般的學生壓力更大,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如焦慮心理、自負心理、怯懦心理、自卑心理、功利心理等。在職業選擇中,學生對自己“適合幹什麼,能夠幹什麼”難以定位;對自己的理想能否實現、能否找到一個適合自己興趣特長、環境又優越的單位、用人單位能否選中自己、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怎麼辦、自己看中的單位父母不贊同怎麼辦、選擇單位失誤造成“千古恨”怎麼辦、到單位不能勝任工作怎麼辦等問題表現出極大的盲目性和矛盾心理。

  5.個性及情緒方面的問題

  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還與自己的個性、性格等方面有關。一些個性中存在如自卑、自負、焦慮等的學生更容易在遇到環境變化、學業偶爾不佳、偶遇挫折等情況下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有些學生的情緒變化起伏較大,而自己卻沒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變化已影響到周圍的同學;另外也有一些大學生在遇到挫折時不懂得如何排解自己的“壞情緒”,遇到不順心的事時便會選擇逃避,或不知道該做些什麼,不知道該如何尋求幫助,導致長期處於壓抑、消極的心理狀態。

  二 衡量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現,健康乃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方面良好而完滿的狀態,衡量一個人是否健康,必須從生理、心理以及行為等方面去考慮。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對環境高效而滿意的適應,在這種狀態下,人的生命具有活力,人的潛能得到開發,人的價值能夠實現。根據世界心理衛生聯合會提出的心理健康四個標誌:***1***身體、智力、情緒十分調和;***2***適應環境、人際關係中能彼此謙讓;***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而判斷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應兼顧內外兩方面:外部能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並樂於交往,保持對學習較深厚的興趣和求知慾望,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以及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內部則是指心理機能健全,有正確的自我意識並能接納自我,能調節與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能保持完整統一的人格品質。

  三 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除錯策略

  當大學生出現這些心理問題以後,應如何排解呢?對待心理問題,要主動學習心理健康和心理問題方面的知識,正確認識心理健康和心理問題,樹立科學的健康觀,掌握一些心理問題的鑑別方法和常用的心理除錯方法。以科學、理智的態度對待心理問題,發現有心理困擾時,主動、積極、及時地到學校心理諮詢機構進行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

  1.自我心理除錯

  自我心理除錯能幫助大學生在擇業遇到困難、挫折和心理衝突時進行自我調節與控制,化解困境、排除困擾、改善心境。

  大學生應學會自我釋放、自我調節,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及時讓鬱積在心裡的不快得到舒緩,這是保證心理健康的一種有效方法。通過主動情緒宣洩法、自我慰藉法以及傾訴、閱讀、運動等方式,使過分壓抑的情緒得到釋放。另外,還可以通過練習學會軀體放鬆的方法,使自己心情安寧、平靜,排除各種不良情緒,常用的有肌肉鬆弛訓練、意念放鬆訓練、鬆弛練習法等。

  第一,注意轉移調節。大學生在課餘時間應積極參加各種活動,豐富自己的人生和生活體驗,增加社會閱歷,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增強人際交往的技能,從而不斷增進人際關係,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如當心情不好、有煩惱時,可以外出參加一些娛樂活動,約朋友聊聊心事,換個環境,換個想法,因為新鮮刺激可以使人忘卻不良的情緒。

  第二,合理宣洩調節。在適當的場合下,合理宣洩自己的情緒,同樣可以起到調節心理的作用。因此,要學會合理地宣洩情緒,當有心理壓力或情緒不好時,可以找一個空曠的地方把不開心的事喊出來,釋放抑鬱情緒和壓力;或者大哭一場,有研究表明,經常哭的人要比很少哭的人健康。但在宣洩情緒時要注意情感宣洩的物件、地點、場合、方式等,切不可任意宣洩,無端遷怒於他人或他物,造成不良後果。

  第三,放鬆訓練。當我們感到鬱悶時,可以找一個安靜的場所,坐下來或躺下來,全身放鬆、面帶微笑、輕輕地閉上眼睛,然後自上而下一個部位一個部位地放鬆身體。待全身放鬆後,再輕鬆自然地回想一下自己心中煩悶的原因以及問題出現後的思想變化、態度和周圍的人際關係等。通過變換想象和放鬆,也許你就會在瞬間豁然開朗,使積存已久的不良情緒倏然而逝。

  第四,交往心理調節。與朋友傾訴、交心對一個人的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當我們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不要獨自承受,應多與朋友交流談心,傾訴心事。另外,提高自己人際交流的主動性,讓別人瞭解你,用你的真心去換取別人的真心,自己在遇到問題時要主動去與他人交流,或尋求同學、老師的幫助,會產生良好的心理調節作用。

  2.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網路

  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的共同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第一,一方面學校可以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讓學生獲得正確的、科學的心理知識;另一方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機構,以及開展心理健康諮詢與輔導,讓學生有正確的渠道去排解心理問題,為學生提供心理支援。如對於在學生中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如焦慮、人際關係等問題,學校可以通過定期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加以解決。

  第二,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還應充分發揮社會心理諮詢機構的優勢,學生到社會中的機構諮詢心理問題,往往顧慮更少,所以學校可以與社會心理諮詢機構合作,讓社會心理諮詢機構參與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因此,家庭、學校、社會必須形成合力,特別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要統一起來。

  第三,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還應延伸到家庭中去,努力提高家長對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突破校園界限,擴充套件到家庭和社會,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結合的網路系統。

  參考文獻

  [1]賈曉波.心理適應的本質與機制[J].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19~21

  [2]張莉.大學新生心理適應問題探析及教育對策[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1***8***

  [3]盛潔.當代大學生人際關係的調查與思考[J].職教研究,2009***3***

  [4]劉嵐、李明.當代大學生人際心理障礙對策分析[J].才智,2009***18***

  [5]楊陽.當代大學生戀愛心理研究綜述[J].傳承***社會版***,2011***8***

  [6]莊敏、姜鋒.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研究[J].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7***

  [7]金萊.高職院校畢業生擇業心理問題與調適[J].中國電力教育,2009***5***

  [8]周功.思政教育視角下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J].遼寧高職學報,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