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期末考試的論文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關係到大學生個人的成長,而且對整個社會的發展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供大家參考。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範文一: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化研究

  摘要: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面臨從精英化向大眾化轉型的挑戰,發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面對這一系列新的情況,摸索著不斷解決這些新的問題,高職高專院校也是大軍中的一員,也在做著一些探索和努力嘗試。我院從2007至今,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的課程體系建設中不斷摸索,根據教學原則把心理學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當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同時每年深化學習體會教學大綱,精心組織教學,從而總結髮現採用以學生需求為主體的精心設計的模組化教學主題套餐,聚焦教學主題套餐的體驗式教學活動和方法的設計,可以讓學生適時體驗,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教學主題套餐

  教育部特別制定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我院是財經類特色學院,文科生為主,大一新生全覆蓋,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的課程設定為十六週,一共三十二個課時。從2007年9月至今八年的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革創新,在探索中發現,高職院校的學生與本科院校的學生的差異點:對於高職學生而言,一方面,他們期待能主動思考,參與課程知識體系建設建構的過程。而對於心理學理論探討方面缺乏積極性、深度和專注度。一方面他們渴望通過課程中與教師和同學的互動交流,發表自己的一些觀點和看法,獲得認可、肯定和欣賞,建立自信。而且他們從前幾年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度不高到現在重視程度逐年提高。基於以上原因,作為一名心理專業教師如何以更廣的視角、更接納的觀點,關注於學生所思所想進行深入調研,綜合考量是八年來我思考和研究的方向。

  一、充分結合和考慮學生的興趣和意願,精心設計模組化教學主題套餐

  從2007至今,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的課程體系建設中不斷摸索,根據教學原則把心理學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當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同時每年深化學習體會教學大綱,精心組織教學,從而總結髮現採用以學生需求為主體的精心設計的模組化教學主題套餐,聚焦教學主題套餐的體驗式教學活動和方法的設計,可以讓學生適時體驗,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在這一項工作的實際操作中,我們在進行整個教學設計以前及同時,我們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包括課前通過和各系部輔導員、學生幹部、班級心理委員等進行溝通,同時利用每年新生訪談的機會等,時時瞭解學生在學習、生活、工作中有哪些方面的問題,存在哪些困惑,哪些方面困惑較多,哪些方面困惑指數較高等以及對於課程有什麼期待建議等等。充分聽取學生對於課程建設的部分和整體的意見和建議,教研室全體教師充分研討,最後有針對性地確定心理健康課的教學主題進行排序,即包括心理健康和大學生活、自我、人格、愛情、人際交往、情緒、壓力、挫折和生命八大模組的內容,每個模組再細化成不同組分的套餐。例如:在“情緒管理”教學主題套餐包括認識情緒、情緒的功效和情緒的處理。在“愛情”教學主題套餐包括戀愛三步法***過去、現在、未來***、依戀、戀愛中的成長和戀愛故事。鑑於當今社會資訊多元,變化莫測,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模組化製成套餐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模組切割,簡潔明快,效率提高。

  二、聚焦於模組化教學主題套餐,設計和篩選相對應的體驗式教學活動和方法,圍繞深化教學主題服務

  ***一***採用校園心理劇中的角色扮演的方法,課堂體驗性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倍增例如,講述“溝通與人際交往”主題中設計了幾個角色扮演的環節,可設計一名女生和另一名同學矛盾衝突的現場,找五位學生扮演角色上臺現場溝通解決問題,探討解決方法,引發深入思考,哪些是有效的溝通,哪些是無效的。又如,第一次見面如何介紹自己,找幾位男女學生上臺現場角色扮演,沒有上臺的學生也發表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探討解決方案。從而讓學生自己能從中發現和學習一些新的方法和體驗,如何把學到的這些方法和體驗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和學習當中。教學設計的這些環節,學生參與熱情很高,迴應和反響熱烈,對於教學主題的實踐和深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促進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學習效果。

  ***二***積極心理學應用在課堂教學,結合冥想和音樂放鬆訓練,現場體驗在講述“情緒管理與減壓”的章節把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引入課堂,比如現場教授學生減壓和能量掃描體操,實施演練,讓學生聚焦自己的身體,體會當下身體放鬆的真實感受。同時覺察自己的身體直覺,有無疼痛、麻木等感覺,對全身身體能量狀態進行掃描。有的時候結合現場給予冥想訓練也是通過人的右腦結合腹式呼吸訓練聚焦在當下的意念,增加積極的情緒體驗體驗。如冥想———愛的宣言***學生版***,讓學生先體會學習如何關注當下的呼吸,放鬆身體,之後在身體中營造出積極情緒環境,接納此時此刻的身體感受,最後不斷覺察自己的不完美,保持學習和開放的心態,讓一切改變成為可能。讓學生們牢記這一點:我們只有和我們的身體連線時,真我才能被發現。在幾年的課堂實踐中,大部分學生都可以進入放鬆和體驗的狀態,少數同學即使進入不了,選擇安靜就座,課下如有需要選擇單獨輔導。

  ***三***在很多種教學物品的選擇中不斷嘗試,根據不同的教學物品引發學生自我認識的效果,確定最佳選擇在講述“大學生認識自我”的環節中,以前的教學物品用過核桃、瓜子和黑豆,最後選定“葡萄乾”,之後設計“挑葡萄乾”的體驗活動,準備一袋葡萄乾,首先每一組同學中的每個人分別挑選一個自己最喜歡的葡萄乾,之後想象這粒葡萄乾代表了自己,為什麼選擇它,自己和它有哪些相似之處?接著認真觀察自己的葡萄乾,利用一切感覺通道如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先用眼睛觀察,然後閉著眼睛感受它的一切特徵,最後將全班學生的葡萄乾混合並增加干擾項,然後每位學生找一找,能否找到自己的那一顆?引發學生們思考分享“:你能否找到你的葡萄乾,你有哪些獨特之處?”通過此活動大多數學生會以積極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增加了更多的空間和可能性。由於每位學生成長的經歷和環境不同,從原生家庭中學習到的一些模式也有所不同,其中有一些模式在早期的時候是為了自我保護,隨著自我的成長,一些模式也成為阻礙自我成長的羈絆,引發一些心理衝突,通過這些教學物品的實踐教學,可以讓學生自我發現,自我覺察,一方面增加他們的安全和信任感,通過非語言形式的呈現。一方面更加豐富地呈現了內心世界的動力和資源,同時也提供正向積極的能量的轉化。

  ***四***把典型案例編入教學主題套餐,以事喻理,引發思考根據近幾年的實際訪談和諮詢工作情況,把學生訪談中的人際交往、親密關係、家庭衝突等真實案例進行整合和改編,提出問題引發思考,尋求更多的解決方案。例如,在講“愛情”的主題內容中,媛媛是個漂亮、聰明的大一女生,在班上是班長,各方面都很自信,經過近半年在眾多追求者中選定一位男生做男朋友,這個男生父母都是老闆,媛媛和男友關係越來越近,並在一次親密關係中放棄了少女身份。就在媛媛滿懷希望戀愛的時候,卻得知男友的父母根本不同意自己兒子和媛***往,併為兒子物色了另一女孩,媛媛的男友一方面懾於母親的壓力,另一方面也被那位女孩吸引,終於放棄了媛媛,結束了這場持續半年的戀愛。媛媛發現自己的愛情竟然是這樣的結果,於是痛苦不已,但她又不願意在他人面前表現出來,尤其是不能在以前的追求者面前表現出痛苦和失敗。她再也無心學習,也沒有了參加活動的興趣,生活狀態的低落更加劇了她失敗的感覺,她的自信開始喪失,聰明與才思枯竭。引發學生思考:“你覺得媛媛的故事對於你來說有什麼感想?你覺得什麼是真正的愛情?如何贏得真正的愛情?如果是你,你會如何面對愛情中的得失?”讓學生自己表達真實想法,同時使用團體心理輔導的一些技術進行聚焦、彙總,深入挖掘,多角度、多視角看待這些問題,好壞利弊得失都是相對的,主要核心在於學生的愛情觀是什麼,學生是否具備愛的能力,愛情的得失對於學生成長的影響,使學生在愛情方面有一些領悟和成長。

  三、小組學習為主,結合分數考評,提升團體合作能力和學習效果

  大學生心理教育課第一次課根據規則劃分小組,每個小組大概8-10人,大家協商取一特色名字,以後每次心理課上課由組長負責各小組課堂組織。每個組根據本學期心理課教學主題內容做八分鐘心理情景劇,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各小組抽籤表演,要求每個組員都參加,表演完畢給每個組員打分,並計入期末總評成績。幾年的小組情景劇的實踐,學生興致很高,踴躍參加,為小組爭光的集體合作精神大大增強,同時教學目標也在互動中很好地得到夯實,很多學生表示通過此環節自己變得更加主動、熱情、自信、而這正是大學生心理課的教學目標,學以致用,教學相長,同時教師也在這些環節中獲得教學經驗、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跟學生一同成長。

  四、我院開設幾門心理選修課作為教學延伸和第二課堂的補充,學生積極參與,反饋熱烈

  近幾年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主題套餐之外又開設幾門心理選修課,包括《大學生心理輔導能力訓練》《自信心訓練》《女大學生心理衛生保健》《親密關係的心理分析》等,心理選修課的教師有幾位也是心理必修課的教師,學生比較熟悉,同時感覺必修課課時有限,希望有更多的時間跟教師進一步深入交流和學習,所以積極選修,而教師也會藉此機會把一些必修課的教學主題更加深入仔細地講解,並通過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延伸學習,滿足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要求,帶動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學校的學習氛圍,一舉多得。

  五、幾點思考關於今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深化研究

  八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課程建設和深化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在不斷嘗試借鑑其他院校的經驗的同時,更加關注總結我們自己的教學經驗,不斷總結,摸索嘗試,取得了一些較為成功的經驗,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如何將以學生需求為主體的精心設計的模組化教學主題套餐利用新媒體技術,讓學生可以網上自行選擇學習?如何創造更適合的教學環境,讓聚焦教學主題套餐的體驗式教學活動和方法的設計,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同時我們也希望能借助教研室教師團隊和隊伍建設,能夠不斷總結越來越多的教學經驗,找更多有效途徑和方法,幫助學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為提升高職大學生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貢獻我們的微薄之力。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範文二:微信平臺助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芻議

  摘要:

  在資訊科技的迅猛發展和日新月異的新時代,微信已成為大學生日常交流、學習等的重要工具,大學生使用微信的心理機制可以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予以解釋。微信對大學生既有積極地的作用,也存在著消極的影響,因此,有效運用微信平臺積極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創新勢在必行,可以在心理健康知識宣傳、瞭解學生心理動向、開展心理諮詢與朋輩心理互助等方面著手。

  關鍵詞:

  大學生;微信;心理健康教育;芻議;

  一、引言

  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微信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新變化,人們瀏覽新聞與互動交流時不再受到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可以利用零散的時間進行,所以,現在微信已成為人們日常交流、學習等的重要工具,也成了大部分大學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微信就像一把“雙刃劍”,對大學生既有正面作用,也存在負面的影響,因此,研究如何提高微信對大學生的積極作用已經成為了時代的主題。鑑於此,運用微信平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就具有了與時俱進的特點,它既是一種新形勢下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有效途徑,也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模式。

  二、大學生使用微信的心理機制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們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些需要按出現的先後順序或力量的強弱而形成等級排列,低層次需要滿足後才能產生高層次的需要。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解釋大學生使用微信的心理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便利衣食住行,滿足生理需要。微信具有極為方便的支付功能,大學生可以不受地點和環境限制地運用其支付功能進行訂餐、購物、打車等,這極大地減少了大學生在衣食住行方面花費的時間,使他們享受到了微信所帶來的便利,更好的滿足了生理與生活的需求。

  第二,對話關係受到保護,滿足安全的需要。在使用微信過程中,普通使用者之間可以互相加為好友,形成了一種對話關係,並且這種對話關係是對等的、向內的、私密的,是一種閉環交流,且又是有秩序的、穩定的,並受到技術的保護,這就使大學生在與他人的溝通過程中得到了安全保障,減少了恐懼與焦慮,滿足了安全的需要。

  第三,便捷人際交往,滿足愛與歸屬的需要。現今的大學生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孤獨感較強,有著更多的人際交往的渴望,尤其是大學新生,這種渴望更加強烈。而微信恰恰能夠搭建這種更便捷的交流與溝通的平臺,使得大學生不僅能夠在微信上與親人、同學和熟識的朋友盡情地互動交流,得到來自他們的關心與關愛,擺脫孤獨感,也能夠擴充套件自己的人際圈,結交新的朋友,獲得更多的幫助與友誼。另外,大學生在微信上也能參加自己需要的、喜歡的各種微信群,並能在微信群體中感受到愛與被愛以及獲得歸屬感,滿足了愛與歸屬的需要。

  第四,平等溝通,滿足了尊重的需要。基於微信的功能,使用者不需要繁瑣的個人資訊就能夠使用微信,隱私受到了保護。而且在微信平臺上發表言論、表達看法時也不用考慮社會地位、經濟狀況或者居住環境,這讓微信使用者能通過微信與他人進行平等的結交與溝通,感受到了被尊重。同時,大學生在微信上結交新朋友的過程中,可以憑藉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進行選擇,在朋友圈中也能任意地表現自己的幸福與態度,這使得大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自尊與自信得到了增強。

  第五,充分展示自我,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每一名大學生都有著自我實現的需要。它是人的最高層次的需要,也是讓自我價值得到最佳體現的需要,是一個人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能力去實現理想與抱負的需要。在微信流行以後,大學生經常會運用微信這個平臺展示自我的正面形象,推送個人的資訊,表達自己的觀點,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實際上這些都是大學生為了促進自我實現而通過微信採取的行為模式,是讓自己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的表現。

  三、微信對大學生的積極作用

  第一,讓大學生傳達和獲取資訊更加快捷方便。微信在資訊的生產、加工、傳播環節上實現了高效、便捷、自主,使其成為了資訊流通的新興載體。大學生通過使用微信,可以更有效、更便捷的獲取所需要的資訊,關注感興趣的時政熱點,不再受到場所和環境的限制;另外,微信兼具了QQ和微博的功能,資訊釋出具有即時性的特點,只要使用者線上,就能夠對收到的資訊進行迅速接收並及時反饋,而且微信還可以進行離線訊息的接收,使大學生在傳達和獲取資訊時感到非常方便。

  第二,使大學生之間的溝通更加方便。與傳統的溝通方式相比,微信不僅可以節省簡訊、話費和流量,節約資費,還因為擁有“檢視附近的人”“搖一搖”“漂流瓶”“朋友圈”等功能和豐富多樣的資訊傳遞手段而極具吸引力,而大學生具有強烈的交友願望,應用微信讓他們既能夠與原有朋友更加方便地進行溝通互動,還能突破狹隘的傳播交友方式,結交新朋友,產生新的朋友圈,讓選擇更加廣泛,這使得大學生群體對微信趨之若鶩。

  第三,能滿足大學生情感發展的需要。大學生是社會上最活躍的群體,他們的情感體驗非常深刻、豐富,充滿激情。而微信這個公共的網路恰好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情感體驗、思想活力以及情緒釋放的平臺,大學生們可以在“朋友圈”或者“微信群”裡自由地抒發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觀點、釋放學習帶來的壓力或者尋求心靈的慰藉。因此,微信極大地滿足了大學生的情感發展以及消遣與減壓需要,已然成為大學生髮表言論、抒發情感、緩解壓力、晒幸福與發牢騷的主要渠道。

  第四,能滿足大學生互動學習的需要。目前,很多同一個班或同一個專業的大學生都在微信上建立了班級或專業的微信群,他們不僅在群上進行著情感的溝通與交流,也針對學習上遇到的問題進行著探討與互助。而且學生之間學習上的互動也不僅侷限在同一班或同一學院中,微信的朋友圈與訊息傳遞功能也在更大範圍內實現著學習內容的快速分享。另外,現在也有很多教師在微信上建立了虛擬課堂,通過微信為學生講解專業知識,給學生傳送學習資料,學生也在微信上隨時向教師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也能及時地予以答疑解惑,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授課效果。可以說,微信為大學生與大學生之間、大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滿足了大學生互動學習的需要。

  四、微信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

  第一,錯誤資訊能誤導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理性判斷。在微信平臺上傳達和獲取資訊雖然快捷方便,但也有很多錯誤資訊或網路謠言混雜在正確的資訊之中,對於大學生群體來說,區分與判斷哪些資訊是正確真實的,哪些是錯誤虛假的非常困難。實際上有很多大學生對一些含有錯誤虛假資訊的微信沒有經過理性判斷就接納、相信並評論,甚至經常會予以轉發,這會對大學生們的正確價值取向產生嚴重誤導,甚至會影響大學生的成長成才。[1]

  第二,消極事件能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微信是一個面向社會群體的公眾平臺,裡面既有積極的充滿正能量的資訊,也充斥著消極的滿是牢騷的負面言論,這對於正處在塑造自我心理健康的黃金時期的大學生來說,既會從中得到積極的鼓舞,當然也會受到消極的影響。在某些時候,微信的高效擴散功能可能更會放大消極事件的不良影響,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造成損害。[2]

  第三,網上交友能帶來潛在危險。微信的交友功能如“搖一搖”、“漂流瓶”、“附近的人”等使大學生與他人的交流更為方便和快捷,人際交往範圍得到了擴充套件。但由於微信的使用者來自五湖四海,形形色色,也並不是都有完整、真實的個人資料,而大學生因為涉世未深,自我保護與防範意識不高,強烈的交友意願使他們在微信上與陌生人交往的時候經常輕易地就洩露個人隱私,往往存在著受到欺騙的危險。[3]

  第四,對大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有調查顯示,有部分大學生上課時或自習時也經常看微信,注意力被分散,不能認真學習;也有大學生表示有時候會被陌生人莫名其妙的加為好友,被髮送到了不良資訊,心情受到影響;甚至有的大學生自控能力差,患上了“微信綜合症”,不管在什麼地方、在做什麼,隨時要拿出手機來看看,檢視一下“微信群”“朋友圈”的動態,總覺得手機在震動,有訊息在提醒,影響到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4]

  五、如何運用微信平臺助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開設微信公眾專項平臺,定期推送心理健康知識。因為微信使用者可以在微信公眾平臺享受到二維碼訂閱、訊息推送、品牌傳播等個性化服務,所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可以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項公眾平臺,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定期推送各種形式的心理健康知識和一些大學生普遍關注的問題,給大學生正確的心理指引。這種方式與通過其它媒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相比,具有釋出資訊更快捷、學生更方便瀏覽和閱讀的優勢,有利於進一步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

  第二,運用微信平臺及時把握學生心理動向。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大學生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也層出不窮,但他們之中很多都不願跟父母或者教師表露,有時又羞於跟同學、朋友談話溝通,於是就通過微信發表意見、表達情感或者宣洩負面情緒,所以微信也成了大學生減壓和釋放的一個平臺。鑑於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運用微信平臺把握學生的思想狀況,瞭解學生的心理動向,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三,運用微信平臺開展心理諮詢。很多時候,有許多大學生錯誤地認為有精神疾病的人才去進行心理諮詢,對面對面的心理諮詢感到難堪、羞怯甚至排斥,即使存在很多心理困惑或者嚴重的心理問題也不去心理諮詢機構進行心理諮詢,或者即使去了心理諮詢機構也會覺得不知所措,很難真正的甩開心理包袱坦誠地與心理諮詢師進行溝通和交流。針對這些情況,高校的專職心理諮詢師如果能運用微信這個平臺與學生進行心理諮詢活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學生的害羞感和心理緊張感,減輕心理壓力,能讓進行諮詢的學生表達出自最真實的自我,以促進心理諮詢師更好地瞭解學生,查找出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並有針對性地給予對症處理,獲得更好的心理諮詢效果。

  第四,運用微信平臺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及時解答問題。鑑於大學生非常熱衷於刷微信的現狀,高校可以基於微信平臺開設一些互動欄目,在欄目中既可聘請專業的心理專家,也可以邀請專業的教師、職能部門管理人員在事先明確好的時間內線上與學生展開交流與互動,讓學生能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或學業、職業規劃中的困惑得到及時的專業的解答與幫助。還可以通過微信定期建立主題討論群組,吸收感興趣的學生加入群組參與討論,讓學生在與專家、專職人員、心理諮詢師或同學朋友等的交流與探討中健康成長。

  第五,利用微信開展朋輩心理互助活動。學生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務物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之一。而學生群體的朋友和同輩之間因為具有年齡相近、價值觀念、經驗、關注的問題和所處環境相同等特點,他們之間交流的鴻溝小,互動性高,防禦性低,所以大學生朋輩之間具有良好的心理輔導關係。如果能運用微信建立朋輩互助交流平臺,如班級聊天室、學院朋輩輔導室等,開展朋輩互助活動,既可以增強班級、學院的凝聚力,也能讓全體學生成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體與原動力,既能補充專業心理健康教育人員的不足,也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能更有效地促進大學生自我成長。

  六、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微信等資訊科技的迅猛發展和日新月異的新時代,大學生們的思維、行為方式都在悄然地發生轉變,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也要與時俱進地進行創新與發展,跟上時代的步伐,要貼近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符合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行為習慣。因此,有效運用微信平臺助力當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確實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馬晨,馬潔.淺析大學生使用微信的心理機制[J].青春歲月,2014***16***.

  [2]陳哲,林立峰.淺談如何運用微信平臺助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科學導報,2014***14***:29.

  [3]姜華帥.基於微信平臺的大學生成長新路徑[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4***09***:88-89.

  [4]楊莉,隆衛華.大學生使用微信的心理健康影響分析[J].企業導報,2014***2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