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下財政巨集觀調控論文

  財政巨集觀調控在整個巨集觀調控體系中居於重要地位,既是中國市場經濟的要求,也是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共同採用的辦法,加強財政巨集觀調控是當今世界各國財政發展戰略的十分重要問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關於市場經濟下財政巨集觀調控的思考》

  [摘要]在我國市場經濟這一大環境下,政府採用了財政的巨集觀調控政策,本文就為財政的巨集觀調控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探討了我國財政巨集觀調控的目標,指出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市場經濟財政政策巨集觀調控

  一、市場經濟下為什麼需要財政的巨集觀調控

  以完全的市場機制作為配置社會資源的基礎手段,並不就一定能夠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即使是最完美的市場機制,也不可能靠自身消除其固有侷限性,市場機制本身也存在不健全或不能良好執行的情況,在資源配置上表現為盲目性、自發性和後發性。因此,僅靠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來組織、調節經濟是不夠的,必須同時運用國家干預的巨集觀調控這隻“看得見的手”,通過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手段來調控經濟執行。財政是政府經濟的核心,是國家調節社會分配總量的職能部門,是彌補市場資源配置缺陷的重要手段。財政巨集觀調控在整個巨集觀調控體系中居於重要地位,既是中國市場經濟的要求,也是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共同採用的辦法,加強財政巨集觀調控是當今世界各國財政發展戰略的十分重要問題。

  二、我國的市場經濟環境下,財政巨集觀調控的目標

  1.經濟總量均衡。市場經濟要求經濟供求總量大體均衡,使巨集觀經濟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中,力求保持物價、幣值、財政的基本穩定,力求增加有效供給能力,力求合理調控需求。

  2.產業結構優化。一般來說,產業結構是長期投資形成的。投資結構是形成產業結構的重要環節,財政投資又是引導產業結構優化的關鍵一著。調控在於消除產業結構的“瓶頸”,實現產業結構現代化,包括主導產業、支柱產業、新興產業。

  3.資源配置合理。財政配置資源是政府配置資源的一種基本方式,政府配置資源是市場配置資源的必要補充。所以財政合理配置資源,不僅影響資源的方向、效率,而且必須確保為政府提供相應的公共產品所需要的資源,同時還要彌補市場配置資源的缺陷,引導資源,特別是主要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現代新興科技的迅猛發展,資源能否配置合理,直接涉及生產要素配置效益,規模經濟效益,科技進步效益的實現,也是資源配置從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的關鍵。

  4.收入分配公平。政府、企業、居民是市場經濟的三大經濟活動主體,各種所有制之間、產業之間、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國家和個人之間等,均存在著錯綜複雜的收入分配關係。財政作為政府經濟活動的利益主體擔當者,協調總體利益分配。以達到公平分配的目的。政府通過財政進行疏導,形成收入分配中的激勵與約束相相容的分配機制。

  5.財政穩定發展。財政穩定內含經濟穩定要求,同時也是財政發展的前提。財政穩定主要是財政減少週期波動,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增強財政的承受能力、應變能力和調控能力,從而保持財政收支結構協調和合理。

  6.社會全面進步。現代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經濟的現代化是社會全面進步的前提和基礎,社會全面進步則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和目的,只有經濟發展達到和保持一定的水平,才有可能消除貧困,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社會全面進步的不少領域,離不開財政的必需投入,社會教科衛等各方面的改革,也需要財政提供最基本的保障。所以,推進社會全面進步就成為政府和財政的堅定不移的目標。

  三、財政政策在巨集觀的調控中並不完美,存在以下問題

  1.改革開放以來,財政連年赤字,財政政策基本上喪失了反經濟週期的作用。當經濟執行中需要抑制需求總量,調整經濟結構時,財政總是力不從心,這必將使財政陷入困境,削弱甚至喪失調控能力。

  2.目前的財政政策對結構調整的成效不大,結構矛盾依然非常突出。

  3.在金融業管理方面,財政政策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中央財政本應在銀行、保險企業的經營管理、資產質量約束機制等方面發揮較大的影響,但現實的財政政策對金融業管理往往不到位,甚至對資產、財務管理也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這勢必導致企業流動資金管理者缺位,國有資產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同時也影響金融企業改革成為真正的企業。

  四、增強財政巨集觀調控能力的對策建議

  1.整合財政職能,強化財政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主導地位和權威性。國內外實踐證明,國家財政的完整性,統一性和在經濟與社會生活中的權威性,是其有效發揮作用的先決條件。但近年來,我國財政職能被肢解,嚴重損害了財政的統一性和權威性。

  2.淨化財政支出內容,強化財政支出管理。目前財政支出仍保留著計劃經濟體制的痕跡,要從有利於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出發,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堅持適度從緊的政策,切實清理整頓財政支出範圍。

  3.加強稅收徵管,防止財政收入流失。經濟增長成果不能如實體現到財政上來,稅收徵管存在漏洞,是導致收入流失的一個重要原因。稅收流失有多種原因,但就目前看,主要不是稅收制度不完善的問題,而是徵管過程中存在問題。如納稅戶依法意識不強,徵管手段不能適應形勢變化需要,部分稅收徵管人員素質差,在徵管過程中存在主觀隨意性等。為此,要在加強財稅法規建設的同時,強化稅收徵管。

  4.發揮財政職能作用,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國有企業虧損補貼,是財政的一個沉重包袱。搞好搞活國有企業,促進國有資產的流動增值,也是減輕財政負擔,使其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充分發揮作用的一個重要途徑。要利用好財政財務管理和國有資產管理的職能,充分發揮在國有企業改革中的作用。

  5.推進機構改革、控編減員,緩解財政支出壓力。我國行政機構龐大,財政開支人員眾多,給財政帶來巨大壓力。雖然近些年來,各級普遍進行了機構改革,但實際效果並不是很明顯,一直未走出“精簡一膨脹一再精簡一再膨脹”的怪圈,機構和人員反彈現象嚴重。控編減員、緩解財政支出壓力,已經不是一個認識問題,而是一個現實的迫切需要落實的問題。應結合機構改革,嚴格核定編制,根據需要,按照定員、定崗、定編、定額的原則,嚴格核撥經費,超支不補,節餘可自主確定用途,同時制定各種切實可行的激勵措施,鼓勵機關人員向事業單位和企業分流。

  參考文獻:

  [1]王群,許瑩.財政巨集觀調控與現代市場經濟[J].遼寧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02***.

  [2]王陸進.我國財政巨集觀調控中值得商榷的問題[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1993,***05***

  [3]陳彬.關於財政巨集觀調控的思考[J].福建財會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5,***04***

  ***作者單位:西南財經大學***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