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下道德缺失問題的探討論文

  由於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剛剛起步,對市場規律的認識不足,立法滯後,價值觀迷失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誠信缺失,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造成了極大的危害。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缺失的危害及應對》

  摘要: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擾亂了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乃至市場經濟的健康執行軌跡,企業缺少最基本的誠信是重要原因。本文從誠信與市場經濟的關係入手,分析了當前我國經濟領域的失信行為對市場經濟造成的危害,提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誠信建設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失信 市場經濟 誠信建設

  一段時間以來,從“瘦肉精”到“染色饅頭”,再到“牛肉膏”……,食品安全事件屢屢發生。不僅個人和小企業涉案,甚至著名的大企業也位列其中。正如溫家寶指出:“這些惡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誠信缺失,擾亂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嚴重阻礙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執行。

  一、誠信與市場經濟的關係

  一誠信的本質

  誠信的基本含義是守諾、踐約、無欺。首先,誠信體現為道德問題。誠信作為一種行為規範,是避免各種矛盾、保證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發展的一種道德資源;其次,誠信又是法律問題。誠信作為人們的行為正規化和人際關係模式,需要制度化才能持久,才有力量;第三,誠信是一個社會學範疇。誠信不僅是一種經濟制度,也是一種政治制度和道德制度。誠信作為一種經濟、文化、社會理念,現在已經成為市場經濟社會中的核心理念之一。

  二誠信與市場經濟的辯證關係

  誠信與市場經濟首先體現為一種對立的關係。因為市場的自發性和市場主體的趨利性特點決定了每一市場主體都要千方百計把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利益驅動將導致市場主體不擇手段,因而產生非誠信行為。此外,誠信與市場經濟又是統一的。誠信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基礎,市場經濟更離不開誠信這一基礎。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就明確提出,競爭和信用是資本集中的兩個最強有力的槓桿。市場的博弈過程是一個不斷抑制和排斥非誠信行為的過程,市場交易中的非誠信行為需要依靠市場自身的力量去抑制,市場制度作為人類有效的經濟制度之所以能儲存下來,就在於市場力量能不斷抑制和排斥非誠信行為,不斷為自己開闢道路。因此,自發性與市場利益主體的行為可能會導致非誠信現象的存在,但市場經濟執行方式及其發展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非誠信行為的蔓延。講誠信,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誠信缺失對我國市場經濟的危害

  我國目前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剛剛起步,對市場規律的認識不足,立法滯後,價值觀迷失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誠信缺失,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一增加交易成本,阻礙市場經濟健康執行

  據統計,我國企業壞賬率高達1%至2%,且呈逐年增長勢頭,而相比較下,成熟市場經濟國家企業壞賬率通常為0.25%至0.5%;我國企業每年簽訂約四十億份合同中,履約率只有50%;我國企業對未來付款表現缺乏信心,近33.3%的企業預計情況將“永不會改善”。商務部提供的資料顯示,我國企業每年因信用缺失導致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6000億元,其中因產品質量低劣、製假售假、合同欺詐造成的各種損失達2000億元。鉅額的信用成本成為市場經濟的致命傷。

  二損害人們的身心健康,破壞和諧的社會環境

  每年因食品、藥品安全造成的人身傷亡事故破壞了無數個幸福的家庭;因假種子、假農藥、假化肥給農民造成的損失讓辛勤勞作一年的農民損失慘重;價格欺詐、購物陷阱更是讓人防不勝防。類似的案例不勝列舉。這些行為嚴重影響了社會穩定,敗壞了社會風氣。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使人們日常的生活消費變成了一種精神負擔。

  三體現社會不公,降低政府的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信用能力,它體現了公民對政府行為的信任程度。當前,對於我國經濟領域存在的失信行為政府監管部門難辭其咎。除當前普遍關注的食品安全外,行業欺詐、虛假宣傳、中介服務業醜聞、不良貸款、侵權盜版等等問題的存在,使市場的遊戲規則遭到破壞,降低了市場主體心目中政府對失信行為懲罰的預期。與此相伴隨的政府官員權利尋租、腐敗孳生、政府執政效率低下等,都體現了嚴重的社會不公,大大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四損害國家聲譽,降低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受“毒奶粉”事件影響,2010年,我國乳品貿易逆差繼續拉大,進口額大幅增加,增幅接近1倍,我國乳品出口繼續下滑。另據統計,在國際貿易中,中國現匯交易達到80%,信用交易方式僅20%左右。落後的結算方式嚴重阻礙了貿易的擴大和企業的發展,也使企業的競爭力大大減弱。世貿組織總幹事穆爾曾尖銳地指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從長遠看,最缺乏的不是資金、技術和人才,而是信用以及建立和完善信用體系的機制。中國企業和產品要走出國門打天下,不妨先打造“中國誠信”。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加強和完善誠信體系建設

  成熟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要具備完善的社會誠信體系。溫家寶在2月27日中國政府網回答網友提出毒奶粉事件時指出“我以為誠信和道德是現代社會應該解決的緊迫問題”。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完善誠信體系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加強道德建設,提高行業自律和經營者的責任心

  古典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強調,“自愛、自律、勞動習慣、誠實、公平、正義感、勇氣、謙遜、公共精神以及公共道德規範等,所有這些都是人們在前往市場之前就必須擁有的”。我國目前尚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人們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受到強烈的衝擊,道德領域亟待重塑。溫家寶多次指出:“企業家身上應該流淌著道德的血液”。當前,必須加強經濟領域的道德建設。一是要強化市場主體責任意識。健全市場主體誠信體系,所有市場經營主體都要建立安全信用檔案,強化信用意識;二是完善和強化失信約束懲罰機制,嚴格執行市場退出機制,提高經營者的行業自律和責任心;三是應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弘揚正氣,抨擊邪氣,在全社會形成強大的輿論氛圍,讓失信缺德的行為似“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二健全和完善經濟法律、法規

  要使民眾“行善若性然”,就必須使一些道德要求“藏於官則為法,施於國則成俗”。我國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法律規範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經濟領域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還有待法律進一步制約,對擾亂市場經濟秩序的不法行為要嚴肅依法進行整治。副在全國嚴厲打擊非法新增和濫用食品新增劑專項工作電視電話會上強調:“重典治亂,讓不法分子付出高昂代價。唯有如此,方能讓當下食品安全亂象得到有效遏制。??儘快完善並嚴格執各項法律法規,讓犯罪者承擔應有的刑事責任,使不法分子付出高昂代價,對違法行為給予最大震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

  三進一步強化政府監管職能

  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始終都會涉及到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問題,我們現實經濟生活中許多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都是政府與市場關係處理不當造成的。全球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市場交易領域的擴大同政府職能的擴張是同步進行,而監管正是政府履行其干預經濟執行職能的重要方式。政府要儘快建立完善可行的權力監督體系,加強資訊公開制度,推行和完善公務員上崗“承諾制”和“問責制”,搞好廉政建設,嚴懲政府官員的腐敗行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施政理念。改變政府現有的“地方保護主義”、“官商勾結”、以及“只管罰款,不管發展”的不作為行為,強化服務職能,轉變工作作風。政府只有真正發揮監管職能,做一個合格的“裁判員”,才能增加公眾對政府施政的認同感和信任感,增加政府施政的權威性,維護和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良序執行。

  四充分發揮輿論監督在市場監管體系中的作用

  輿論監督是市場監管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社會的“減震器”、“解壓閥”。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主義統一市場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輿論監督以其具有報道的公開性,傳播的快速性,影響的廣泛性等特徵,使其在市場監管體系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每年的“3・15”晚會,成為全國億萬觀眾關注的焦點,通過全國各大新聞媒體及網路宣傳,給不誠信者、違法違規、喪失職業道德的企業以極大的震懾。今後,應進一步發揮輿論監督在食品安全保障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① 週中之.《倫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② 劉勁鬆.《經濟參考報》[N].2011―5―4A2

  ③ 周玉蓉.誠信社會中的政府角色[J].當代行政,20049

  李桂娟,1972年生,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化工學院人文社會科學部講師。研究方向:社會學。趙繼倫,1955年生,吉林省長春市人,東北師範大學政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