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在計算機技術發展中的作用及其啟示論文

  計算機技術的內容非常廣泛,可粗分為計算機系統技術、計算機器件技術、計算機部件技術和計算機組裝技術等幾個方面。計算機技術包括:運算方法的基本原理與運算器設計、指令系統、中央處理器***CPU***設計、流水線原理及其在CPU設計中的應用、儲存體系、匯流排與輸入輸出。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美國政府在計算機技術發展中的作用及其啟示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美國政府在計算機技術發展中的作用及其啟示全文如下:

  論文提要:計算機產業是一個收益豐厚,而且高度競爭的產業,但是美國政府大力資助計算機產業技術的發展,並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本文重點介紹和分析了美國政府在計算機產業技術發展的各個階段所發揮的作用,對我國政府如何支援產業技術發展具有重要借鑑。

    關鍵詞: 美國的計算機產業在世界上占主導地位,政府起了重要作用。美國政府對計算機產業的支援之所以能夠產生明顯的效果,關鍵是政府職能明確,不斷根據產業發展需要調整支援方向,改進資助體系和管理。總結美國聯邦政府支援計算機技術研究開發的經驗,對我國政府支援產業技術發展有著重要的借鑑作用。

  一、美國政府對計算機技術發展的支援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聯邦政府一直是計算機技術的強有力支持者。按1995年不變價計算,1976-1995年間,聯邦政府對電腦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支援由1.8億美元增加到9.6億美元,增長了5倍。其中,基礎研究投入由6500萬美元增加到2.65億美元;應用研究投入由1.16億美元增加到7億美元。聯邦政府資助中約35-45%投向大學,其餘55-65%投向政府實驗室和產業界;政府基礎研究資金的70%投向大學。聯邦政府還對其他與計算機技術相關的研究給予資助。聯邦政府對與計算機研究相關的其他技術和電子工程研究方面的投入由1972年的不到10億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7億美元,佔聯邦總投入的比重由5%增至7%。

  聯邦政府從其職能出發決定資助方向,政府資金主要投向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點支援長期的基礎性研究

  美國政府在長期基礎性研究和共性應用技術的研究開發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長期基礎性研究的主要特點,一是其效益往往在短期內無法顯現出來,風險較大。特別是在產業發展初期,企業沒有實力進行這樣的研究工作;二是其應用領域往往比較廣泛,一家公司無法完全利用,而且又無力阻止競爭者利用其研究成果。因此,產業界較少對長期基礎性研究進行投資。

  美國聯邦政府對計算機技術的長期基礎性研究的資助專案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如,政府資助的計算機人工智慧技術研究開始於70年代早期,直到1997年才研製出能夠成功識別持續性語音的個人電腦。與此相似的是,國防基金從60年代就開始資助可用於三維影象的基礎性系統研究,直到90年代才形成消費性產品。儘管這項成果在高效能儀器中早已開始應用,但近些年才廣泛應用於醫療、娛樂及國防產業。

  ***二***資助計算機研究的基礎設施

  聯邦政府在計算機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為美國發展計算機產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

  1.為產業發展培養了大量人力資源

  聯邦政府的資助計劃培養了一大批電子工程和電腦科學的研究生和優秀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保??撲慊?偷繾庸こ痰姆⒄固峁┰叢床歡系暮笮?瞬擰9?銥蒲Щ?鸕氖?荼礱鰨?985-1996年間,獲得聯邦資金資助的計算機和電子工程專業的研究生比例從14%增加到20%。聯邦政府對研究生的資助主要採取助教獎學金的形式,助教獎學金佔總資助額的75%以上。1985年到1995年,全國最好的計算機系裡,如MIT、卡內基·梅隆、加利弗尼亞大學勃克力分校等的計算機和電子工程專業的研究生中約有56%得到了聯邦政府的資助,其中一半是助教獎學金。1997年,斯坦福大學電子工業和計算機專業27%的研究生獲得聯邦政府資助,50-60%的博士得到資助。同時,政府資助的一些大型研究專案還培養了一批學術帶頭人。

  2.為大學教育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裝置和設施

  配備和維護研究的硬體裝置需要較高的資金投入,一般的大學很難籌集到這筆資金。聯邦政

  府採取多種形式來支援大學購買計算機裝置,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為大學教學提供計算機裝置;另一種是通過資助特定研究專案為大學提供精良裝置。

  聯邦政府在支援大學研究裝置方面的主要貢獻,一是支援建立大學計算中心,資助大學計算機系開展研究工作。國家科學基金***以下簡稱“NSF”***於1956年就開始了為大學提供普通教學和研究用計算機的資助計劃。該計劃每年提供的資助金額增長很快,1958-1970年間,共資助了66,00萬美元。60年代,國防部高階專案處***以下簡稱“DARPA”***重點資助了少數幾個基礎好的大學計算機系***如MIT,卡內基-梅隆大學,斯坦福大學***開展專門專案研究,資助專案的大部分資金用來採購裝置。據估計,60年代,全美大學中約一半的計算裝置是由政府機構資助提供。1981-1995年間,聯邦政府資助了計算機科學系研究裝置採購的65%,1985年高達83%。在電子工程方面,聯邦政府的裝置資助也維持在較高的水平,1982年為75%,1995年為60%。NSF啟動了兩套專門為計算機科學系提供裝置的計劃:計算機研究裝置計劃和一個更加廣泛的協作實驗研究計劃。

  二是研製高效能運算裝置和建設網路設施。80年代中期,政府資助了IBM701等高效能運算機

  的研製,造出了供研究人員進行各種研究使用的大型計算機系統。1985年,NSF啟動了一項建立超級計算機中心的計劃,資助建立了5個全國範圍的計算機中心,為那些不能在普通計算機上進行的高階的、運算複雜的研究提供了條件。後來,這些中心成為高效能運算機的早期試驗場,還對一些計算機科學系的教學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這項計劃還帶動州、私人部門出資在其他大學建立超級計算機中心。

  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政府加大對網路設施的資助力度。1973年起,NSF著手進行一項科學網路的計劃,每年提供60萬美元到75萬美元為大學的研究人員建立計算機網路。

  ***三***支援利用高新技術的大型應用系統的研究開發和推廣

  聯邦政府有效資助了大型應用系統的研究開發專案。DARPA支援了計算機間相互聯結的分批轉換網路***ARPANET***的研究專案。這項研究促進了有關入網協議、分批轉換及路線安排等項研究。同時也推進了對大型網路管理模式的開發研究,如,域名系統及開發***等。DARPA的研究成果顯示了大型分批轉換網路的價值,促進了其他網路的開發。NSF網路的建立形成了網路的基礎。政府通過資助大型高新技術應用系統的開發,把學術界和產業界的研究者匯聚起來共同建立共用的實驗室,交流思想,從而創造出一支有能力最終推動技術發展的研究力量。如,50年代的SAGE專案組織了來自MIT、IBM及其它研究實驗室的研究者,整個專案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創新思想,目前在計算機行業已經獲得廣泛認可的想法都是當時提出來的。許多計算機行業中的先驅人物也從50-60年代的控制計算機系統***SAGE***專案中獲得了經驗,後來這些人在代表著計算機及通訊事業新興的公司及實驗室中工作。SAGE的影響在後來的幾十年中才逐步顯現出來。

  構造大型應用系統的實踐表明,有些研究並不一定直接導致某一項技術的創新,而是導致開發與技術推廣。應用開發是對已經研究出來的技術進行分析和合理組合,形成新的應用系統。如,建立大型應用系統的研究專案就是把電子通訊系統的原理應用到ARPANET專案開發中,形成了網路技術的基礎。

  ***四***對產業技術的早期資助

  20世紀50年代,聯邦政府資助了絕大部分計算機技術的研究。那時,政府對計算機技術研究

  開發的資助超過工業界R&D投入的3倍,幾乎覆蓋了整個計算機界的研究與開發。直到1963年,政府還資助著IBM計算機R&D的35%,Burroughs公司的50%,Control-Data公司的40%。從60年代末開始,因為整個計算機行業快速發展,政府對計算機R&D資助的比例急劇下降。直到70年代中期,政府資助僅佔計算機R&D投入的25%,1979年達到戰後的最低點15%。隨著新專案的啟動和里根執政時期的國防建設,1983年,政府對計算機技術研究的資助比例又有回升,約佔20%。

  美國政府對產業界的資助重點放在推動技術商業化方面。一是對產業界早期研究的資助。政府對企業實驗室提出的一些有市場前景的技術給予資助,將其推向商業化。例如,IBM最先提出了相關性資料庫的構想,但IBM考慮到這項技術構想可能對自己已經成熟的產品造成潛在的競爭威脅,沒有繼續進行商業化研究開發投入。而NSF資助加州大學伯克立分校對這一構想進行深入研究,並將其推向商業化;二是支援共性技術研究開發。有些研究開發具有商業價值,但屬於共性技術,單個企業難以研究開發,或者企業擔心難以控制競爭者使用技術成果。IBM最先開發了RISC***精簡指令系統計算機***,但直到DARPA資助加州大學伯克立分校及斯坦福大學進行深入研究時,RISC才實現了商業化。該研究是作為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規模積體電路”***VLSI***專案的一部分來進行的。後來許多公司把以RISC為基礎的產品引入了市場領域。

  ***五***聯邦政府的資助對創新起到重要作用

  聯邦政府的資助計劃促進了計算機技術的創新。據統計,1993至1994年間,美國全國共批准了1619項與計算機產業有關的專利。儘管這些專利的所有者75%是美國企業,但它們所引用的論文大部分是由大學或政府的研究人員撰寫的。在按資助來源分類統計的論文中,51%的資助來自於聯邦政府,37%來自產業界的資助。政府資助中NSF佔22%,DARPA佔6%。儘管這些資料僅限於兩年的專利統計,但反映出聯邦所資助的專案,特別是在大學裡進行的資助研究,推動了計算機行業的技術創新。

  二、美國政府在計算機產業技術發展各階段中的主要作用

  政府在計算機科學技術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隨計算機產業成長和發展階段不同而變化。***一***50年代——計算機技術發展的初期階段,政府的主要作用是使用者和資助者

  在1960年以前,美國政府作為使用者和資助者,主導著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研究開發。這一期間,政府支援計算機技術主要出於國防需要,資助面比較窄,重點是對技術本身的試驗,而且沒有一個系統的長期戰略計劃。但是,這一時期的政府資助專案嘗試了不同型別的資助機制,對私營部門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50年代,幾個主要計算機公司的R&D都得到過聯邦政府的各種形式的資助。例如,在IBM公司的R&D投入中,政府合同資助投入佔50%以上,直到1963年還有35%。聯邦政府不僅在資金上對私營部門提供資助,而且從專案設計、技術思路、人力資源等方面提供了支援。資助的專案涉及到有關國家安全、人力資源培養等各方面,還包括一些綜合性、高投入、不確定性大、具有長期影響的技術開發專案。政府資助的許多專案研究出了裝置的原型,在這些原型基礎上,研究人員可以進行更深入的探索。

  ***二***60-70年代——技術擴散和產業增長階段,政府扶持的重點轉向長期基礎性研究和培養人才

  60年代初期,美國的計算機行業開始商業化,可以獨立於政府的資助和採購,全國出現了幾個大型的計算機公司。這些大型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並且有能力自己研究開發計算機應用技術,從而促進了計算機產業的商業化。如,IBM公司與美國航空公司在部分採用軍事指揮和SAGE技術的基礎上,開發了計算機訂票系統***SABRE系統***。計算機定票系統的迅速發展成為推動計算機產業化的一個重要動力。與此同時,產業界對計算機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出現了電腦科學領域,幾個重要學校的計算機系已經成立。

  隨著計算機技術產業化和商業化,政府的資助重點開始轉向長期基礎性研究和培養人才。60年代後期至70年代,由於計算機產業界對R&D的投入增加,儘管政府資助產業界的絕對數額還在上升,但比例卻急劇下降。

  ***三***80-90年代——計算機產業成熟階段,政府積極組織和支援聯合研究開發

  隨著產業界增加對計算機技術研究開發的投入,政府資助所佔比例開始下降。80年代初期,日本的電子工程和計算機儲存器等技術開發,使美國的計算機產業感到了競爭威脅。同時,美國半導體生產裝置的國際市場份額從75%下降到了40%。“增強競爭力”成了美國80年代技術政策的關鍵字眼,國內要求政府採取行動的呼聲提高。同時,大學與實業界開始以合資、協議等方式進行合作,或組織行業協會抵制來自日本的威脅。

  為了提高美國計算機產業的競爭力,使其在世界佔據領先地位,聯邦政府不僅繼續支援電腦科學和技術的研究,而且調整了支援重點和資助方式。政府對計算機技術的資助重點開始轉向支援各界聯合開發,通過支援行業協會等一些新機構,組織和促進產業界聯合開發。1984年的國家合作研究法案從不信任法案中把研究協會的名字去掉了,從而使研究協會的合作合法化。政府支援半導體制造技術協會***SEMATECH***等行業性組織機構,發揮其在計算機技術聯合開發中的組織作用。那一時期,半導體制造技術協會和高效能運算機研究所等受到政府資助的行業性機構,成為計算機技術研究開發和政策議程的主導者。

  90年代,政府一方面對現存的政府所有的成熟的計算機基礎設施實現商業化和私有化;另一

  方面又開始資助新的更高層次的技術研究。如,NSF於1992年將其網際網路向商業應用開放之後,又於1995年成功地把NSF的網際網路推向私有化。與此同時,NSF和其他聯邦機構還在繼續進行下一代網際網路***NGI***的開發與擴充套件工作,計劃將網際網路的資料傳輸速度提高100倍。NGI計劃將建立一個試驗性的、範圍廣闊的、可升級的測試系統,用以開發那些對國家至關重要的網路應用技術,如國防和醫療等。

  三、幾點啟示

  美國政府資助計算機技術發展的經驗,對我們有以下幾點啟示。

  ***一***政府職能明確

  在美國的計算機革命中,政府、產業界和學校起了不同的作用。政府主要引導大學和產業界研究機構的研究,特別在建立前沿研究需要的實物基礎設施,培養大學生、研究生和技術隊伍等方面起到關鍵性作用。儘管有些在市場中處於主導地位的大公司,如AT&T、IBM、微軟和英特爾等在基礎研究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資金。但大公司更傾向投資於與其發展目標及產品開發有緊密聯絡的研究專案。而政府則在長期基礎性研究、應用前途廣泛的共性技術研究開發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計算機產業從幼稚產業發展為成熟產業,美國聯邦政府的作用經歷了一系列變化。從50年代的使用者和資助者,60-70年代的資助基礎研究和培養人才,到80-90年代的合作者。資助機構和管理也從分散、無戰略計劃逐步發展到由專門機構統一協調。

  ***二***資助來源多元化和機制多樣化,發揮政府代理機構的作用

  聯邦政府對於計算機技術與電子工程技術的資助主要是通過幾個代理機構來完成的。例如國防部、國家科學基金、國家航空航天部、能源部及國家健康機構。這些代理機構的特點是,專業技術能力比較強,機構內部有許多專業技術人員,有些機構本身就是國家研究機構。除國家科學基金外,這些代理機構大都是計算機技術的直接需求和應用方,經常根據部門自身的需要資助計算機技術研究開發。

  多元化的優點,一是有利於技術發展的多樣性。由於計算機技術是工具性技術,各個領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每一個機構都有各自的資助重點及資助方式,從而促進計算機技術多樣化發展;二是提供多種潛在的支援,增加了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的選擇餘地,有利於競爭;三是研究成果可以在不同的機構間轉移,形成廣泛的用途,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利用效率。

  ***三***加強統一協調

  儘管美國政府對計算機技術的資助計劃是由專業管理部門分別執行的,但是,隨著計算機產業的成熟和資助規模的擴大,各專業管理部門和聯邦政府不斷加強對計算機資助專案計劃的統一協調和戰略規劃。60年代以前,軍方對計算機技術的資助是根據各軍兵種自己的需求分散進行的。60年代初,國防部成立了高階研究專案處,併成立了專門的資訊處理技術辦公室。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協調軍方各部門的長期戰略性資助計劃,實行統一管理。

  90年代,美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中設定計算機、資訊和通訊委員會,該機構通過下級委員

  會,協調12個政府部門或機構的有關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的R&D專案,並重點組織實施了5個具有長期戰略意義的專案計劃。

  這種體制即發揮了專業代理機構的積極性和技術特長,又加強了統一協調,避免重複研究和

  分散競爭資源的局面,提高了政府資助的整體效果。

  ***四***以多種方式支援計算機技術

  除了資助研究開發以外,美國政府對計算機技術市場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美國政府是高新技術的最大使用者,政府採購為高新技術創造了巨大的市場。

  從半導體到超級計算機,在許多領域中,政府創造了計算機及其技術的市場,促進新技術的標準化和核心技術在計算機行業的推廣。例如,聯邦政府為阿波羅號太空梭採購的積體電路以及國防部的洲際彈道導彈專案都對積體電路生產能力的提高形成了一種刺激。為開發核武器,能源部及其前身機構對高效能運算機的需求驅動了早期超級計算機市場的形成。美國政府的統計體系也是早期計算機及其軟體的大使用者。在軟體方面,通過建立聯邦資料處理標準,聯邦政府促使市場向“美國國家標準機構”制定的COBOL***面向商用的通用計算機語言***不斷靠近;為使FORTRAN程式語言擴充套件應用於並聯計算機,政府資助了高階FORTRAN論壇專案。

  反壟斷訴訟也具有深遠的影響。例如,1952年出現了針對IBM的反壟斷訴訟案,要求IBM公司出賣或出租其裝置,以幫助其它公司進入這一商業領域。同時要求IBM公司對其包括電子計算機在內的所有有關資訊處理裝置的現有及未來專利實施許可制度,並規定了許可的比率。“司法部反壟斷部門”的負責人認為,IBM訴訟案是“開放電子領域的一個進步”,為其他公司進入計算機行業打開了方便之門。

  ***五***保持戰略產業在國際競爭中的領先地位

  美國政府對計算機技術的貢獻中最發人深省的是,政府不僅在計算機產業的發展初期發揮了作用,而且在計算機產業逐步趨於成熟時,仍然起著重要作用。

  計算機技術已經趨於成熟,該產業不再像以前那麼依賴於基礎性研究了。政府為什麼還要繼續資助計算機技術研究呢計算機行業是一個收益豐厚的高度競爭的產業,為什麼一些大公司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新技術的開發實際上,在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初期,美國計算機產業界已經增加了對計算機技術研究開發的投入,政府的資助所佔比例開始下降。而由於80年代日本的電子工程和計算機儲存器等技術開發,對美國的計算機產業震動很大。因此,圍繞提高美國計算機產業的競爭力,佔據世界領先地位這一目標,政府和產業界聯合起來,加大了電腦科學和技術研究的投入力度。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兩點主要結論。一是政府在資助計算機技術中的作用是對產業界的補充,而不是代替產業界。儘管產業界的大公司花費了大量資金支援和進行計算機技術研究開發,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不論是基礎研究還是實用技術研究,公司目標都是商業化目標,而政府目標是非商業化的。政府對整個創新過程起著槓桿作用;二是政府的技術政策要有整體戰略目標。計算機產業是美國的戰略性產業,美國政府的目標是使其計算機產業在全球佔居和保持領先地位。因此,政府不僅對電腦科學和基礎研究投入大量資金,還對推動產業技術的應用和推廣投入了大量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