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社會化在社會發展中的積極意義探討論文

  政治社會化***Political Socialization***就是社會成員在政治實踐活動中逐步獲取政治知識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識和立場的過程。它是社會成員與政治體系之間相互聯絡、相互影響的互動過程,是社會意識繼承與創新的統一,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政治學家對政治社會化有不同的定義,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是: 政治社會化是人們學習政治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國際政治社會化在社會發展中的積極意義探討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國際政治社會化在社會發展中的積極意義探討全文如下:

  在人類歷史不斷髮展過程中,會對國際政治文化產生新的認知,而且這種認知會從發源地不斷的向外擴大、傳播,形成國際社會化現象,而社會化並不同於社會性,社會性是國際範圍內各領域社會化的集合,其包含的內容更廣泛,例如經濟活動中的商品交換、文化活動中的國際示範等,本文主要針對其政治領域的社會化而進行研究。

  一、國際政治社會化

  廣義上的國際政治社會化主要指在經濟全球化、國際貿易關係逐漸頻繁中所形成的國家間相互依賴的社會關係,這種社會關係可以經濟交換為形式也可表現在社會溝通方面,所以形成多渠道的社會聯絡,如跨國銀行、跨國企業等,針對其社會聯絡的議事日程不再限制于軍事而是日益多元化,國際政治社會化趨勢明顯;

  而狹義的國際政治社會化是指足夠的交往使不同民族國家間自覺形成了某種國際政治文化,這種文化自產生起就會從發源地不斷向外傳播擴散,形成一種社會化現象,由此可見在狹義的國際政治社會化概念中更加強調國際制度的形成是多民族國家自願並積極促使的現象,而周邊國家結合自身利益會自願接受,其推廣範圍越大對強權政治的制衡作用越強[1].目前國際政治社會化主要表現在國際政治體系的社會化、國際政治主題的社會化、國際大國關係的社會化、國家安全內涵和戰略的社會化以及國際政治影響因素的社會化五個方面,隨著相互依存的國際關係不斷加深,全球維度在國際社會出現,主權國家受制於國際社會導致國際化關係愈加明顯,非國家行為主體的日益成熟會促使國際政治行為主體向社團化方向發展,而衝突和抵抗被對話與合作逐漸取代的過程中國際民主化關係得到強化,共同繁榮發展與和平成為國際主題,知識國際政治觀念、準則、機制等都要結合時代主題進行調整甚至重組,特別是國際大國結合和平發展、競爭合作、依靠互動進行戰略調整,國家安全從傳統的軍事安全向綜合社會安全轉變,在向集體安全發展的同時國際社會主體成員國的安全戰略目標、具體實現手段等都要進行改變[2].

  二、國際政治社會化對國際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

  ***一***推動國際體系的產生

  隨著人類歷史不斷髮展,國家間的交流逐漸頻繁,使帝國、城邦等發展水平不同的主權國家間形成了某種聯絡,當聯絡主體的生產力、對外貿易、人口數量和集中程度達到某種程度時,國際體系就會產生,為國際交往所必須的物質能力、社會能力的提升提供動力,當國際體系涵蓋聯絡主體的文化領域時,其主體的聯絡會愈加的頻繁,互動性增強,例如語言、貨幣、宗教等促使移民、外交等現象出現,物質力量的差異致使國際主權國家機械式的產生互動聯絡[3].

  由此可見,國家為維護自身的利益,但整體實力又比較孱弱時,必然要肯定他國實力,並在採取任何措施時都會因為自身的畏懼心理,而顧及他國的反應,這就形成了國家間的力量剋制,國際體系在國際政治社會化初期必然會出現,但這種機械式的以國家自身安全和發展為基準的低層次互動關係大多存在於強權國家之間,由於國際交往程度和經濟上的相互依賴性發展程度不夠,導致目前並未形成國際範圍內的共同價值觀,但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會形成不同的國際社會需求,例如對安全的需求,對國家互惠的需求等,國際各國為儘可能滿足各自需求,自然會有意識的使國際體系機制化,有力的推動國際社會性增加,國際社會在此過程中必然會在主權國家聯絡的某些領域出現,其作為人類的理性契約性行為的成果,必然會在主權國家間的聯絡到達某種程度的特定時間出現,是國際體系社會化的必然現象[4].

  ***二***推動國際社會的出現

  以布林為代表的國際社會學派認為國際社會的產生要以國際體系存在為前提,例如在封建社會時期,我國與日本、波斯及歐洲諸國之間建立了形成了經濟、文化方面的交往,但相互之間並未形成統一的價值觀,此時雖初步形成了國際體系,但並未達到國際社會的程度,在技術逐漸深化、國際間交換關係日漸頻繁過程中民族國家體系會隨之形成,當世俗制度覆蓋主權國家大部分或全部領土、地方語言得到廣泛應用、交通工具得到改善、文化交流逐漸便捷化的過程中原本的民族國家主體範圍會迅速擴大,形成國際社會[5].

  由此可以看出,國際社會的形成必然要建立在主體國家產生共同價值觀念的前提下,並以此價值觀作為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所以國際社會可以看做國際體系的升級,是其發展的初步成果,其要建立在成員國的共同價值觀念的基礎上,所有參與主體都必須自覺以其價值觀形成的規範、制度規範各自行為,例如二戰結束後,主權制度和以主權制度為核心的國際政治文化不再限制於殖民體系,全球範圍內的新興國家都受其影響,不論是軍事政治力量、經濟交往力量還是跨文化的移民運動都是當時較先進的歐洲國際理念進行了全世界範圍內的推廣,如民族政治、主權觀念等,這種政治社會化現象為國際社會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推動諸多共同安全體出現

  國際政治社會學將國際社會發展分為國家、國際體系、國際社會、國際共同體四個階段,而安全共同體是其最高階段國際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值得注意的是共同體與社會的關係並不固定於共同體高於社會,例如德國社會學,將共同體視為前社會的組織形式,其明顯低於社會,可以發現目前雖然對共同體與社會兩者地位的觀點並不統一,但其都承認社會在國際政治領域中的存在,在國際範圍內,所有主權國家在進行經濟貿易、政治外交等活動時,在沒有特殊因素干擾的情況下,都會以理性交換為基本形式,這表明國際社會狀態已經形成,而且是現階段國際政治的主要社會形式,但國際社會並不等同於國際共同體,國際共同體更強調國際上的主權國家在安全上已經形成較高的信任程度,是國際社會的高階發展階段。

  由此可見,國際共同體是處於國際關係中的主權國家在發展中有意識的社會構建,其具有一定的主動性,超國家或次國家並不能夠成為國際共同體的成員,其只有在全體成員國的認同都發生集體轉化的過程中才能夠形成,這種形成要建立在一定的社會發展基礎上,並在社會不斷髮展的同時實現深化,所以其自身就體現出一種因果關係,所以其實現的途徑並不單一,只要條件允許其都可能出現[6].

  但在當今國際社會中受多種因素的制約,並不能夠達到所有主權國家都認同共同命運的水平,甚至部分主權國家仍崇尚武力是解決區域問題、國際爭端的主要手段,所以全面推行國際利益並不具備現實條件,可結合現階段國際形式和國家間的關係可以發現,雖然國際共同體目前並未真正形成,但受主權國家對主權安全的共同願望的影響,在安全領域上國際共同體已經以多種形式存在,並以其獨特的地位對區域內的經濟發展、和平交流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例如美國和加拿大組成的美加安全共同體、南美洲成員國組成的南美洲安全體等,截止目前國際上至少形成8個較成規模的安全共同體,其形成的原因,可能由於長期處於外界壓迫狀態,考慮安全而形成,如中東聯盟體,可能由於長時間的經濟往來衍生而成,如歐洲聯盟體,而未來形成的共同體將使安全、經濟、文化綜合聯絡。

  三、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國際政治社會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在其不斷深化的過程中將從國際體系、國際社會、共同安全體三個角度推動國際社會的發展,所以各國應在全面認識國際政治社會化現象,提升自身綜合國力的同時,結合國際政治社會化的過程和經驗,有意識的將社會化的範圍擴充套件到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為國際社會的整體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錢春元。美國私人基金會與美中關係--兼論國際政治社會化[D].北京:外交學院,2003.

  [2]劉斌。新科技革命與國際政治[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04.

  [3]苗紅娜。國際政治社會化:國際規範與國際行為體的互動機制[J].太平洋學報,2014,10:12-22.

  [4]李豔芳。國家形象在大國崛起中的戰略作用及其建構[D].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07.

  [5]周興泰。動力、作用與反饋:國際政治中的國家行為研究[D].上海:華中師範大學,2013.

  [6]鍾龍彪。國家社會化:國際關係的一項研究議程[J].歐洲研究,2009,02:125-137+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