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資訊科學論文

  地理資訊是研究資訊社會地理特徵的一門新型交叉學科,小編整理了,歡迎閱讀!

  篇一

  論資訊地理學及資訊地理景觀

  【摘 要】本文就資訊地理學與資訊地理景觀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認為:時空觀念、網路關係、資料化***大資料***、雙空間觀四方面是主要的資訊地理觀,其中網路起最主要的作用,由於它的作用,時空網路化、資料網路化導致出現真實地理空間、虛擬空間的疊合對映,產生了新的資訊地理特徵與景觀,對這些的深入研究將有助於我們準確把握未來地理規律,更好地指導社會經濟工作。

  【關鍵詞】資訊地理學 資訊地理景觀 網路關係 大資料

  資訊社會的地理學有何特點,會如何深刻影響當今社會經濟,我們必須有個清楚的認識。資訊具有地域性、擴散性、再生性、網路性,這些特徵不僅決定著區域經濟的發展,而且正在作為一革命性的力量左右著我國新的政治經濟格局的形成。例如,社交網路改變了社會政治格局、網路金融改變了社會經濟格局,其背後都隱含著資訊的地理性。所以,資訊地理學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 資訊地理學

  所謂資訊地理學是研究資訊社會地理特徵的一門新型交叉學科,以區域數字化的資訊資源、網路連結為物件,研究社會經濟網路化所產生新的地域特徵、時空特徵的新型地理學。不同與農業社會和工業社那樣的大規模的物質生產,那樣物質和能源則是主要資源,資訊化社會中資訊資源起了主要作用。在資訊社會中,資訊是第一重要資源,成為比物質和能源更為重要的資源,以開發和利用資訊資源為目的資訊經濟活動迅速擴大,逐漸取代工業生產活動成為國民經濟活動的主要內容。資訊資源將成為資訊地理研究的重要方面。資訊產生在一定的區域基礎上的,或者有IP 標識、或者是其他資源的數字化。各地區在整個社會的發展體系中所處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地位不同形成了具有不同區域特徵的資訊組合,或者不同地域來源、或者不同IP 標識的資訊,可見當今的資訊是具有地域特徵的區域社會政治經濟活動的對映。

  資訊社會中網路在國民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並構成社會資訊化的物質基礎。以計算機、微電子和通訊技術為主的資訊科技革命是社會資訊化的動力源泉。網路技術在生產、科研教育、醫療保健、企業和政府管理以及家庭中的廣泛應用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而且,網路擁有巨大的創新、整合能力蘊藏著無數的財富寶藏。所以,資訊地理學中的網路特徵成為一個重要研究內容。

  資訊地理學將研究在網路環境下資訊的區域差異及它產生、傳播、利用規律,資訊是依託一定的地域***或產業系統***基礎上的,區域的差異帶來了資訊效益的差異,這反映出區域系統中資訊勢的差異。資訊勢可較好地反映資訊社會的區域新特點。它由以下幾方面來構成:***1***區域系統數字化、網路化資訊的能力;***2***網路系統捕獲、擴散資訊的能力;***3***區域形成、聚集、處理資訊的能力;***4***區域網路裝置建設水平等。

  資訊地理學是建立在資訊經濟、網路經濟與人文地理學基礎上的,旨在解決資訊在網路環境中各個區位、等級、規模的城市體系中怎樣生成、處理、傳播、集聚、作用、反饋;從網路特性這一觀點來看待區域經濟問題,可制定區域發展政策,促進區域經濟的持續.協調發展。

  資訊社會由於引進新的生產力要素― ― 資訊資源和現代技術***計算機技術、網路通訊等***使得社會發生革命性變化,舊的觀念正在為新的觀念所取代。為此,提出資訊地理重要四原則:

  ***1***時空觀念。資訊革命加快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了社會經濟迴圈,產生出更多的效益。一方面區域間的時空距離正在變短、另一方面又延伸了線上服務時間、可達空間;網路使得區域合作更加密切頻繁了,大資料、雲端計算等新技術的出現使得資訊的傳輸、處理速度倍增,資訊的時效性、實時性帶來了當今社會的快節奏高效率,消弱了傳統地理學中的中心地、區位論等理論影響。

  ***2***網路關係。網際網路、交通網使得區域之間的關係已逐步變為四通八達,縱橫交錯的網路關係。網路不停整合所有資源、產生新需求、提出新技術,產生出大量的溢位效益。我們現在在網際網路上掘出一個個的產業金礦,而不是挖自然界破壞環境,經濟在走向資訊化、網路化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人類現在生存在兩個世界,現實世界***地理世界***、虛擬世界。依託現實世界,人們更多地在虛擬世界進行生產交易等。這一切都是基於數字化、資訊化、網路化。國內、國際的經濟格局也隨著日益發達網路關係的建立而發生重大的調整和重構,國家和國際問所致力的通訊資訊網路、計算機網路、交通網路動搖了傳統的社會經濟關係,也改變了區域自然資源在社會經濟的決定性作用。

  ***3***資料化再生能力。對社會政治經濟資源的資料化成為社會變化的主要特徵,資料資訊資源成為社會最有價值的資源。資料被各個部門、區域所擁有所割據擁有地域歸屬特徵。資料必須有明確的指向,歸屬,或者IP址才能發揮精確的作用。將現實社會通過數字化對映到虛擬世界,加快了資訊化的步伐。資訊資源具有再生.再積累、再加工、再擴散、再利用的能力,從而形成大資料。資料已經是資訊社會的重要資源,利用雲端計算手段挖掘資料可以獲得極大的社會經濟價值。

  ***4***雙空間觀。人類生存空間發展成:地理空間、虛擬空間兩種。地理空間不斷對映到虛擬空間,虛擬空間融合了網路空間、資訊空間。地理空間是資訊的發源地和產生資訊地域差異的原因所在,資訊的地域性的產生是在區域原有的產業基礎上由於市場意識、科學、技術、文化水平等的智力差異造成區域利用、擴散資訊能力的不同而形成的。雙空間結構使得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社會扁平化、時空壓縮;虛擬空間延伸了地理空間,社會執行更加暢通、節奏加快、效率更高。

  2 資訊地理景觀

  從這個矩陣結構裡面我們看到了建立在傳統社會基礎上的資訊地理景觀,這個景觀比傳統的景觀多了網路系統和資訊系統。可以這樣認為,農耕社會地理景觀是初級的不完善的,如嬰幼兒一樣,網路神經系統還沒有發展完善,這裡權當網路要素相當於其神經系統,隨著工業社會的逐步成熟,也一定要有完備的網路神經系統才行。沒有網路和資訊的社會是僵硬的、失活的、呆滯的、不成熟的;有網路的是暢通的、成熟的、發達的;而有資訊的社會才是靈動的、活躍的、有生命的、也是有經濟效益的。   隨著資訊社會的到來,資訊地理逐步成為主流的地理學,隨之而來的資訊地理景觀勢必成為一種新的景觀現象蘊含了豐富的社會經濟文化內容。

  3 資訊地理學的研究的前沿領域

  為此以下幾個方面將成為資訊地理研究熱點:

  3.1大資料與資訊資源

  資訊是當今社會的靈魂和最有用的資源,基於大流量、大資料和使用者關係圖譜,現在資訊社會流量為王,誰擁有大資料誰就擁有未來。大資料是指無法在一定時間內用常規軟體工具對其內容進行抓取、管理和處理的資料集合。由於資訊是社會經濟數字化的結果,是社會經濟在資訊空間中的對映,其具有地域性、再生成、再利用、再擴散等大資料特性。每日的瀏覽網頁、智慧手機上網、行業產業資料等都蘊含著空間位置、潛在客戶、未來發展等資訊。如何分析這些大資料數字化程序、所表達的數字世界的本質、數字經濟等顯得非常重要,是深入發掘利用資訊地理資源的重要途徑。

  3.2網路關係

  網路已經成為社會的神經系統、標誌著社會的成熟度。人類社會已經全面進入網際網路時代,並逐步實現移動互聯,網路已經成為社會的主要特徵,地理被疊加了豐富的網路,區域被網路化、資料***資訊***被網路化,所以出現了新的時空特點。深入闡述資訊地理學的網路關係――交通網、網際網路、移動網、物聯網等特性將是資訊地理重要的研究內容,對社會政治經濟格局及相關政策具有深刻影響。

  3.3空間特徵

  線下空間與線上空間融合並存,互為依託;是移動空間與地理空間並存。物聯網通過GPS-GIS實現空間位置管理。如,京東O2O通過與社交、地圖、搜尋、本地生活、當地便利店等的合作形成完整的線上空間與線下空間。 網路主權是依託地理行政邊界的,也就是傳統的戶籍歸屬的,你擁有中國國籍,你必定受制於歸屬地的管理。藉助虛擬網路世界,你可以分佈在世界任何地方,但是,人是有地域歸屬的所以在資訊社會裡存在著這樣的資訊地理特徵:虛擬空間+地理空間=有地域特性的移動空間。基於地理資訊的空間分析,分析資訊***大資料***所隱含的位置資訊、空間資訊、權屬資訊將成為資訊地理研究熱點。

  3.4智慧城市

  物聯網、雲端計算、大資料、地理空間資訊等資訊科技,從網路連線到資料生成管理再到自動控制正把我們的世界塑造成智慧社會智慧城市。正如吳基傳指出“智慧城市建設帶動各行各業技術升級和替換創新了社會經濟管理髮展,提高社會資訊化和執行效率,改變了人民生活方式節奏”。這些帶來新的具有鮮明資訊化特徵的地理現象或地理景觀是資訊地理研究的又一熱點。

  3.5虛擬特徵

  現在人類生存在兩個世界,地理世界***現實世界***、虛擬世界。網際網路實現了人-人-物之間的全面連線,形成一個對映真實社會的虛擬世界,也就是真實地理的虛擬對映,對這個虛擬世界的分析也就是準確分析真實地理空間。

  參考文獻:

  [1]沙晉明,史源英,李小梅.《資訊地理芻議》.中國資訊導報,1996. 8.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