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與人體健康論文

  微生物是一切微小生物的總稱,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生命體。微生物同人類、動物和植物彼此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構成了地球上的生物鏈。下面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1

  摘要:微生物無處不在,遍佈我們的生活。小到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對人類卻起著難以想象的巨大作用,有時危害人類,給我們帶來災難;但在某些方面,它又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和災難。本文首先介紹什麼是微生物,然後介紹了微生物對人類生活生產的作用與危害。

  關鍵詞:微生物 人類 作用 危害

  微生物與人類關係密切,在人類生活中佔有的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天都與之相接觸,它既能造福於人類也能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災難。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與微生物的鬥爭總是在無止境地持續著,只要我們在生活中不斷探索和研究,瞭解微生物與環境生態平衡對人類的益處,堅持與科學技術為基礎,向著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力爭進步,微生物會在很多方面為人所利用!

  那麼什麼是微生物呢?我們對於微生物可以說是又熟悉又陌生。現在一般把微生物定義為: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個體微小,結構簡單,通常要用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統稱為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等。***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見的,像屬於真菌的蘑菇、靈芝等。***病毒是一類由核酸和蛋白質等少數幾種成分組成的“非細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須依賴於活細胞。根據存在的不同環境分為原核微生物、空間微生物、真菌微生物、酵母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微生物千姿百態,有些是腐敗性的,即引起食品氣味和組織結構發生不良變化。當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們可用來生產如乳酪,麵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微生物非常小,必須通過顯微鏡放大約1000 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細菌,1000個疊加在一起只有句號那麼大。

  別看它那麼小的個頭,但是它可以給人們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微生物對人類最重要的影響之一是導致傳染病的流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流感病毒。根據流感病毒感染的物件,可以將病毒分為人類流感病毒、豬流感病毒、馬流感病毒以及禽流感病毒等類群。世界衛生組織公佈資料顯示:傳染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佔據第一位。微生物導致人類疾病的歷史,也就是人類與之不斷鬥爭的歷史。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面,人類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如天花病毒,人類現在已經戰勝了它。還有很多病毒,人們雖然還不能治療,但是可以預防它。 在抵禦病毒的過程中,大量的廣譜抗生素的濫用造成了強大的選擇壓力,使許多菌株發生變異,導致耐藥性的產生,人類健康受到新的威脅。一些分節段的病毒之間可以通過重組或重配發生變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與前次導致感染的株型發生了變異,這種快速的變異給疫苗的設計和治療造成了很大的障礙。而耐藥性結核桿菌的出現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結核感染又在世界範圍內猖獗起來。所以任何事物既有利也有弊,我們需要衡量利弊。現在我們需要做的是儘量減少抗生素的濫用。

  另外,微生物對人類也是有很大貢獻的。2500年前中國人民發明釀醬、醋,知道用曲治療消化道疾病。公元6世紀***北魏時期***,我國賈思勰的鉅著《齊民要術》詳細地記載了制曲、釀酒、制醬和釀醋等工藝。

  “以毒攻毒”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青黴素”最早是弗萊明從青黴菌抑制其它細菌的生長中發現的,這對醫藥界來講是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它的發現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現實生活中,青黴素能殺死病菌,又不損害人體細胞,所以它有著廣泛的應用。

  微生物除了上面的介紹外,在微生物的發酵領域上也有很大的貢獻。在醫藥方面,很多通過基因工程改造的細菌在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次級代謝產物都是醫學方面很重要的藥品,比如胰島素的大量製取,抗生素的大量製取等。在食品方面,酵母菌發酵制酒醋,黃色短桿菌發酵制味精,以及一些高蛋白含量的細菌的菌體就是很好的食物。在農業方面,轉基因的農作物的目的基因一般用微生物體內的質粒作載體,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自生固氮的圓褐固氮菌等。在生物工程方面那就更多了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基本上都離不開微生物。

  目前,看上去,我們發現的微生物已經很多,但實際上由於培養方式等技術手段的限制,人類現今發現的微生物還只佔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與高等動植物相比,已知微生物種類只是估計存在數量的很小一部分。哺乳動物和鳥類的物種幾乎全部為人們所掌握,被子植物已知種類達93%,但細菌已知種數僅為估計數的12%,真菌為5%,病毒為4%。在未來,微生物將繼續作為前沿科技關注的重點。在新興的生物技術產業中,微生物的作用更是無法代替。 由此可見,微生物與人類的關係非常密切,它不僅造福與人類,也會傷害人類。因此我們應該正確地認識微生物,並利用它保護環境、造福人類,這是我們的期望也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微生物將會更加普及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來,我們也將會更好的利用微生物這柄雙刃劍造福於全人類。

  篇2

  摘要:微生物對人類最重要的影響之一是導致傳染病的流行。微生物導致人類疾病的歷史,也就是人類與之不斷鬥爭的歷史。微生物間的相互作用機制也相當奧祕,有的好就能為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很大的貢獻。作為可以思考的人類,我們的身體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單純,從降臨到這個世界上那刻起,我們便不是作為單獨的生命存在著。

  關鍵詞:微生物 人類健康 重要性

  很多微生物,包括病毒、細菌、真菌和藻類都可以引起疾病,但從進化史來看,這些微生物早已適應了人類提供的環境,同時為我們的健康所必需,憑著想多學點關於微生物與健康方面的知識,多瞭解我所生活的世界,生活環境。

  一、什麼是微生物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總稱。形體微小,結構簡單,通常要用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統稱為微生物。作為面向全校非生物類專業大學生的一門公共選修課程,對微生物學的知識結構根據本課程的特點有所側重,本部分內容主要包括微生物的種類如細菌、真菌和病毒的結構和特點、微生物遺傳和微生物免疫學等基礎知識;通過基礎知識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什麼是微生物? 微生物長的什麼樣子?以及微生物的生活習性等具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並且在內容中,穿插某種病原菌會引起什麼疾病等內容。[1] 人類既然生活在微生物的世界裡,那麼一些和我們緊密生活在一起的微生物通常對人體無害,甚至可以幫助我們消化食物和產生人體所需的物質,如維生素等。更重要的是,當有致病性微生物入侵的時候,人體往往還得靠這些共生菌一起將它們驅逐出去。只是當人體的免疫力因先天或後天的種種因素而變差時,有些共生菌就會立刻翻臉,露出猙獰的面目,進一步侵入宿主體內的組織和器官,造成致命的感染。因此,保持身體健康有一部分也意味著維持人體和共生菌之間的微妙平衡,而達到一種互利的關係。我們應該時刻意識到,在我們的周圍和機體內都有其他生命體與我們共存。[2]雖然人類與微生物的鬥爭會無止境地持續下去,但只要我們充分認識到我們所處的環境,認識到生態平衡對人類的好處,不要為了發展而犧牲環境,而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那麼,人類就能夠在這微生物的世界裡更好地生存下去

  1 人體病理學基本知識

  為了更好的是非本專業學生更好的理解微生物和病理之間的關係,對人體病理學的基本知識也成了本課程的重點,內容包括各種基本病理過程,人體各器官系統的常見病如傳染病、腫瘤和癌症等基礎知識,使學生從理論上了解了傳染病、腫瘤和癌症的發病機理,對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能夠理性的對待和預防某些疾病和傳染病的發生,對自己和和他人的健康有所指導。[1] 通過了解人體病理的結構,能更好地瞭解微生物對我們的害處與利處。做好了這些,我們就能預防疾病,能更好的生活。

  2 微生物的利用

  微生物能夠致病,能夠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發黴腐爛,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萊明從青黴菌抑制其它細菌的生長中發現了青黴素,這對醫藥界來講是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後來大量的抗生素從放線菌等的代謝產物中篩選出來。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廣泛應用於工業發酵,生產乙醇、食品及各種酶製劑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夠降解塑料、處理廢水廢氣等等,並且可再生資源的潛力極大,稱為環保微生物;還有一些能在極端環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溫、低溫、高鹽、高鹼以及高輻射等普通生命體不能生存的環境,依然存在著一部分微生物等等。

  看上去,我們發現的微生物已經很多,但實際上由於培養方式等技術手段的限制,人類現今發現的微生物還只佔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美麗的人生,也是伴隨著微生物的生活,人類的生活離不了它,更是需要它。

  二、微生物是無處不在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微生物無處不在,我們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裡。空氣裡懸浮著無數細小的塵埃和水滴,它們是微生物在空氣中的藏身之地。哪裡的塵埃多,哪裡的微生物就多。不管是在寢室還是在教室,我們所處的環境裡充滿著各種各樣的細菌和病毒。它們的個體雖然渺小,卻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不管你怎麼講衛生,你每天都必須面對大量細菌。實驗室生物安全的主要目的是減少實驗室人員暴露於感

  染性物質的機會,避免感染性事件的發生和防止實驗室廢棄物對公眾產生危害,保護實驗室工作人員、社會公眾和環境[3]。微生物的利用不但體現在食品、飲料上,更是能在農業上也有用處。如工業微生物涉及食品、製藥、冶金、採礦、石油、皮革、輕化工等多種行業。通過微生物發酵途徑生產抗生素、丁醇、維生素C以及一些風味食品的製備等。農業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認清致病機制發展控制病害的新對策

  另據資料統計,全球每年因病害導致的農作物減產可高達20%,其中植物的細菌性病害最為嚴重。除了培植在遺傳上對病害有抗性的品種以及加強園藝管理外,似乎沒有更好的病害防治策略。因此積極開展某些植物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組研究,認清其致病機制並由此發展控制病害的新對策顯得十分緊迫。

>>>下一頁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