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推廣技術論文

  改革開放 30 年來,我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下面是小編整理了,有興趣的親可以來閱讀一下!

  篇一

  談我國農業技術推廣

  摘要:改革開放 30 年來,我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為促進各個時期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以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做出了重要貢獻。結合實際,筆者就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建設的現狀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望能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農業技術 推廣 主要問題 對策

  解決農業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科技創新,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傳播科技創新成果和促進創新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重要組織,在確保農業技術從實驗室到達田間地頭的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

  一、當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我國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取得顯著成就,但仍然面臨如下問題:

  一是投入資金短缺。目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投資的體制為地方負責技術推廣人員的工資與基本事業費,技術推廣專案專項經費絕大多數來自省級與中央的投資***地市級的投資很少***,有不到 20%的縣每年會下撥一定的技術推廣專項經費。對於國家及省級農業技術推廣專案經費,其下撥的經費先經縣財政,然後到農業局,再到技術推廣機構。由於許多縣級財政較為困難,使得這種經費下撥往往不能最終用到技術推廣方面。即使專案經費最終到達農業技術推廣單位,由於技術推廣人員的事業費等經費缺口較大,很大部分也被用作發放技術推廣人員的工資等,用於培訓與試驗的經費很少,用於技術推廣人員進修提高的更少。 投入資金的短缺使得公益性的農技推廣體系很難實現其服務功能。

  二是高素質人才缺乏。由於工作環境及待遇不高,農業技術推广部門很難吸引、留住高學歷、高層次人才,導致農業技術推廣隊伍不穩定。從目前專職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的現狀分析,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缺乏既懂農業科技理論、又會技術操作實踐的技術人才,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總體上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是服務強度弱化。近年來,隨著“三權”下放到鄉鎮,我國鄉鎮農技機構的行政職能和服務職能有所衝突,農技推廣活動的服務強度弱化,鄉鎮機構的農技人員的精力被許多鄉鎮行政事務所分散,業務時間不能保證。據調查,鄉鎮農技機構平均每年進行農技推廣只有19 次, 農技推廣人員平均每天用在技術推廣工作上的時間不到5小時,不到 1/3 的農技人員每年會對農戶進行個別指導,指導覆蓋的範圍很小。由於農技人員不能充分的行使自身的職責,鄉鎮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的服務強度被大大減弱了。

  二、加快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的政策建議

  1 確立農業科研、教育單位在農技推廣體系中的主體地位

  構建多元化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最重要的是確立農業科研、教育單位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中的主體地位,與現行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一起,形成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的三大主體。農業科研、教育單位要在強化科研自主創新和人才培養重要職責的基礎上,在多元化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中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

  2 進行用人機制改革, 提高推廣隊伍人員素質

  農技推廣人員資格准入制度是一些發達國家普遍採用的制度, 對通過考試考核鑑定的農技推廣人員頒發職業資格證書。我國也可參照實行, 作為招聘農技人員的首要條件。各級農業技術推广部門都要實行人員聘用制, 對縣級以上農技人員, 應考慮將其學歷標準從中專提高到大專。要引入競爭和激勵機制, 改變過去推廣人員崗位不清, 責、權、利分離, 幹好幹壞一個樣的局面, 建立農民對農技推廣人員和推廣機構的工作評價機制。建立經常性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表彰制度, 實行績效管理, 充分調動推廣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3 創造有利的配套政策, 完善農業技術推廣機制

  一是儘快修訂《農業技術推廣法》, 使修訂後的《農業技術推廣法》適應市場體制的要求; 二是建立並完善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農業科技成果智慧財產權保護機制和科技成果評審機制; 三是深化體制改革, 逐步完善多元化的技術擴散機制; 四是加強科技市場的建設, 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 五是建立農業技術推廣與農業產前、產中、產後相結合機制; 六是建立低成本、適度投入、高效益的農業技術選擇機制。

  4 積極引導和扶持涉農組織的健康發展

  涉農企業、農業產業化組織、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中介組織等涉農組織是新的多元化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重要補充,也是最接近農民的基層推廣單元。但由於缺乏有效的統籌協調機制,當前這些組織的推廣活動帶有一定的隨意性、片面性和功利性,其應有的作用未得到有效發揮。國家應給與優惠政策,積極引導和扶持其壯大發展,鼓勵其與農業科研教育單位、農技推廣機構之間加強聯合。作為三大推廣主體的有效補充,其推廣工作要納入政府統一指導管理。1***努力形成全方位支援涉農組織發展的良好氛圍。要注意發揮涉農組織在新品種引進、新技術應用、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的載體和示範作用,形成全方位支援涉農組織發展的良好氛圍。積極鼓勵和支援各類涉農組織參與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產業化、農產品優勢產業帶建設和優質糧食產業工程、農業科技入戶工程等農業財政扶持專案建設,符合條件的涉農組織可以按規定的程式申報立項。2***為涉農組織的健康發展提供法律保護。應加快涉農組織的立法步伐,儘快制訂出比較完善的有關條例和示範章程,明確涉農組織的法律地位,為涉農組織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法規保障。3***做好統籌協調、組織協作工作。必須儘快建立起一個高層次的巨集觀管理機構或建立一種新型的巨集觀調控機制,強化對涉農組織的支援服務和協調管理,做到 “放而不亂,管而不死”。在充分發揮現行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業科研、教育單位三大主體優勢作用的同時,積極支援涉農企業、農業產業化組織、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中介組織等廣泛參與農業技術推廣活動。

  參考文獻:

  [1]國務院. 關於深化改革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J]. 中國農技推廣,2006,22***10***:5~7.

  [2]夏敬源 . 改革創新農技推廣,服務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J]. 中國農技推廣,2008,24***4***:4~7.

  [3]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前進中的中國農技推廣事業: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回顧與展望[M]. 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3~10.

  [4]劉萬才 ,姜瑞中. 中國植物保護 50 年成就 [J]. 西北農業大學學報,1999,27***6***:121~132.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