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學術論文

  美術是學校進行美育的最大載體,但在中國廣大的農村地區這些課程往往得不到重視,學校將美術課視為副課,可上可不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希望你能有所感觸!

  篇一

  小學美術教學探索

  摘 要: 為在美術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作者從學生及教師的角度入手,並結合個人的教學經驗,綜合進行分析,闡明在個人教學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問題及相對應的解決方法。對學生興趣的培養和基礎藝術思想的傳授,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所使用的教學策略,以及教師本身的一些個人看法,都進行逐一分析,最後得出培養創新意識與培養方法的重要性。

  關鍵詞: 小學美術教學;創新意識;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09-228-01

  在美術培養過程中,強調獨立的思維方式與思考能力,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領悟自然美感,在適當的引導下,用其自身的視角去觀察世界,並同時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對於客觀事物的抽象思維。當然,這不是說就能做到的。

  一、好奇是知識的萌芽

  培根說:“好奇是知識的萌芽。”由此可見,要做到這點,我們就必須先激發學生對於美術的好奇心理,只有如此,才能有接下去的發展與深入認識。出於這點,在教學方式上,我們就必須拋棄過時的“填鴨式”方法,因為“填鴨式”的方法從一開始培養的就不是興趣,而是學生對於美術情感的冷淡與厭倦,“填鴨”到最後的結果也只能是什麼都沒有“填”進去。許多美術老師在課堂上還是以範圖的形式在講授新課,在黑板上畫出一張範畫,學生照著臨摹。最後全班乃至全年段畫出來的都是同一幅畫,最多隻是色彩的區別而已,這難道不是在抹殺孩子的創造性嗎?所以在教學方式上我們必須有所創新。

  我認為,藝術教育不能拘泥於課堂,讓學生面對著一張又一張的標準答案,一個又一個的石膏模型,最起碼,要先讓學生接觸“活的東西”。所謂“活”的,就是能讓學生親眼看到事物,親手體驗觸覺,這對於其主觀上對自然的認識是極其重要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於所要描繪的事物產生一個最初最真實的概念,而這個概念,是僅僅屬於他們自己的,同時相對他人又是唯一的,這樣自然而然在其潛意識中就能產生一種探索慾望,他們會渴望繼續用自己的思維去探索這塊與眾不同的領域。在讓學生充分享受自主學習、自然聯想、自由表達的樂趣的同時,也不能放棄讓學生接觸各種藝術形式,感受不同的藝術形式帶來的不同藝術感受,只有這樣才能在理論上站在最高點,開拓視野,獨立思考。例如我在小學美術教材第4冊《畫夜景》一課的教學時,並沒有急於讓學生作畫,也沒有準備所謂的範圖,而是利用美麗的夜色引出課題,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記憶夜色中景物的各種美好形象,促使學生髮現和捕捉美麗夜景的特徵,體會美的景象,培養學生的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和造型表現能力,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最後讓學生用簡單的圖形和深淺對比的色塊效果來表現夜色,並通過觀看有關錄影或圖片引起他們美好的回憶,激發起學生對夜色的喜愛之情。最後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會用手中的畫筆來表達自己的感受,表達對美好事物的嚮往。這才是創造性的培養,因為我們的目的並不是要把每位學生都培養成未來的畫家,而是培養他們的創造性。

  二、開拓視野,獨立思考

  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教導學生什麼是美,什麼是行為美、心靈美。教師是美的創造者,我們要用心去感悟、去表現,儘可能地豐富他們的生活,陶冶他們的情操,提高他們的審美力。在藝術活動中去喚醒他們對生活的感受,引導他們用基礎的藝術形式去表現他們的內心情感,在愉快充滿幻想的藝術教學中,用自己的思想來思考、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用自己的意願來創造,實現個性優化和身心素質全面和諧發展,美好生存。

  三、因材施教,適當啟發

  人的知覺具有先天的差異性,而美術又特別複雜,它要求對人的想象力、感覺能力進行培養與塑造,要求學生具有關注細微差異的能力,具備在創造過程中憑知覺把握偶然現象的能力,以及在製作過程中以自我的知覺與畫面不斷對話,靈活改變預設目標的能力。可以斷言美術教學是離規範化系統最遠的東西。過於強調某些創造與製作規律和既定的形式與規範,並不能培養學生的審美判斷力和藝術美感這類較高層次的思維形式發展,這種教學模式的錯誤做法,只會阻礙學生的感知和發展的可能。

  倘若我們開始從對事物感受的敏感性、思考的流暢性、捕捉自身靈感的明確性、造型表現的獨創性來考慮通過美術教學來發展創造力的可能性的話,那麼我們今天則進一步通過心理學的方法,即認識到只有經由教學中四位一體的過程***即創造、欣賞、批評、領悟***,或者通過所謂的“視覺心理分析”、“格式塔理論”和“實驗美術”的認識過程,才能擴充套件學生的美感知覺,產生創造力。基於以上觀點,我們不得不注重內在引導,正如帕森斯所說:“美感的認知則是處理自己的內心世界。”這樣,教學才能卓有成效。具體地說,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心智成長階段來擴充套件創造能力,教學過程首先要根據學生的內在偏愛,最初學生對繪畫反應基本上是處於情感性的階段,很少包含認識辨別能力,例如對某種顏色或形式的直覺快感;在第二階段學生開始關注作為主題的事物,目的是表達某種事物或者情感,而且在評估作品的質量時,美妙、現實和技能成為判斷的客觀標準;在第三階段,教學應注重培養表現能力:能否成功地表現藝術的內涵,而不顧及表現主題的美和現實性,即開始以藝術家的眼光來作為評估的基礎;在第四階段,教學應重點關照繪畫形式和風格。

  綜上所述,藝術傳統正是在一種不斷的、具有張力的包容並蓄過程中延續和發展起來的,歷史上許多名垂青史的藝術大師就是因為打破了原有的藝術而創造出自己的傑作。但是應該看到大師們往往都是在傳統形式標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例如塞尚和凡高,他們的繪畫創新都是在批判地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此外,日本古代著名的能樂大師世阿彌的藝道教育理論也異曲同工地闡述瞭如何發展創造力,以達到自怔自悟境界的階段教學方法。總之,發展藝術創造力有其獨特的教學規律,必須掌握其規律,從而使美術教學事半功倍。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