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發表電力學術論文

  學術論文的創作一定是基於現有工作的提高和改進,那要呢?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發表電力學術論文的方法,謝謝你的閱讀。

  

  1.有了自己的學術成果後,按其研究方向在中國知網等論文收錄網站上查詢和你所研究領域相關的文獻。確認你的核心內容前人沒有研究發表後,選擇該領域的相關雜誌;

  2.按照所選雜誌的格式要求,將自己的研究內容撰寫成論文,通過該雜誌的制定投稿渠道進行投稿,之後進行耐心等待;

  3.編輯審閱後如果不感興趣會直接退稿,如果感興趣會給你提出修改意見,從投稿到第一次審回一般要2個月以上,按照編輯提出的修改意見逐條改正,並在給編輯回覆時對其提出的每一條意見進行逐條回覆,之後繼續耐心等待;

  4.二審後,基本就離發表不遠了,一般會再給你提一些格式類的細節修改問題,解決後回覆,等待發表就好。

  關於社會的學術論文

  現代電力與電力汙染

  【摘 要】本文敘述了現代電力的特點,以及日益嚴重的電力汙染。比較了電力汙染與電磁汙染的聯絡和區別。論述了一門新的邊緣分支學科“電磁工程學”的形成過程概況。

  【關鍵詞】電力汙染 電磁工程學

  電能或電力是公認的清潔動力。但眾所周知,它也存在著汙染。在電能的形成過程中,如火力發電廠的煙氣、灰渣造成的常規環境汙染、核電站可能造成的核輻射汙染,大型水電站的建設可能出現的生態平衡問題等等。電能形成後,在傳遞、變換過程中電磁波輻射造成的環境汙染等等。電能已成為經濟發展、社會生活的重要部分。隨著電磁能利用範圍的擴大與利用能量的日益提高,存在於地球上的電磁波不斷地增強而且頻帶極寬。這種電磁波與宇宙雜波相比較,對人類的社會生活和國民經濟有著巨大的影響。它不僅直接影響到各個領域中電子裝置的正常工作,使之資訊失真,控制失控,更為嚴重的是,在大強度電磁輻射長期作用下,可使生物的生理、生態受到影響和危害,影響人的健康和活力。這也造成了環境汙染,即所謂電磁煙霧。

  現代電力的超高電壓,特大電流形成強大電磁場對環境的汙染日趨嚴峻了。這是電磁環境工程學的任務。電力工業的發展出現了新的情況、出現了新的汙染。

  一、機電裝置容量增大,應用廣泛,節省材料變得十分有意義,如鐵芯正常工作點選得比較飽和,裝置工作於十分接近非線性狀態。

  二、電能的使用範圍擴大,電力使用者中湧進了大量的衝擊、非線性負載及不平衡負荷,如電弧爐、電焊、電氣化鐵道等。

  三、電力電子技術的發展,電力使用者採用了大量時變控制的非線性元件,閘流體自從1957年問世以來,由於它獨特的優點,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逐漸取代了水銀整流器,到七十年代就只用採半導體整流器了。除此之外,在逆變、變頻和交流電壓調整方面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使電力變換技術與控制技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目前在各工業、交通部門及家用電器都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首先大功率整流裝置既提高了變流效率,又提高了電解產品的質量,因而首先得到了發展。其次,在交流調速技術上廣泛使用,如在風機、水泵類負載中用閘流體串級調速技術,已是一項節電效果比較顯著的措施。閘流體脈衝調速的機車、閘流體調速的礦山提升裝置,隔爆型充電裝置等的半導體裝置,均因其安全、可靠、節能、便於控制等優點正在礦業部門廣泛採用。閘流體調壓器和調功器與常用電磁型的同類產品比較,它具有節能、維修量少、執行可靠等優點,故已廣泛應用於民用工業、機楊調光、國防設施等。為了改善電爐冶煉的負載特性,提高電爐冶煉的效率與冶煉產品質量,近年來發展了直流電弧爐,直流精煉爐也採用閘流體換流裝置。此外在金屬軋製、輕紡、製糖、水泥等行業中的交直流拖動系統都廣泛採用閘流體。據1981年日本電力協調研究會對九個電力公司的調查,電力半導體裝置所佔負荷的比重已達總負荷的73%。我國國務院、國家科委已把推廣使用電力電子技術作為我國的技術政策之一,這意味著我國供電系統的負荷已日趨非線性化與時變化。

  四、新的發電方式與貯能方式的推廣使用,輸電技術的進步,控制方式的完善,非線性元件必將成為電力系統的主要組成元件。例如,為了克服機械整流的缺點,提高同步發電機的控制性能,已廣泛使用靜止勵磁裝置,並正在研究交流勵磁的同步發電機非同步化;為了改善電壓調整率,提高系統的靜態和暫態穩定,降低過電壓,減小電壓閃變,對次同步振盪進行阻尼,減小電壓和電流的不平衡,推廣使用靜止補償器實施電力系統無功控制。

  五、現代技術裝備,要求高質量的電能,電能質量,包括電壓、頻率與波形。電能的質量不僅直接影響用電器具的使用效能,而且它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的整體效益以及我國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許多電氣裝置***包括電子儀器***為適應電能質量的低下而增設的技術措施不僅降低了裝置的使用效率,而且使成本大大提高。

  大量非線性元件引人電力系統,使系統電壓波形及電流波形發生畸變。波形畸變給產生畸變波形電流的裝置自身、與其相接的其它裝置以及電力系統執行都帶來不良影響,這些不良影響或危害可以歸納為以下八個方面:***一***激發諧振,引起破壞性的過電流與過電壓;***二***產生附加功率損耗,降低效率;***三***引起發熱,加速絕緣老化,縮短裝置使用壽命;***四***使測量儀表誤差增加,影響監控效果與經濟效益;***五***使自動裝置失靈,控制失控,使裝置不能正常執行;***六***使繼電保護不能正確動作一誤動或拒動;***七***大的有功和無功衝擊,造成電壓和頻率的大幅度波動,將會造成負載,甚至系統的不穩定;***八***電壓閃變,惡化工作環境,有害人體健康與工作效率。

  近十幾年間電力諧波的研究,更準確一點說電力汙染的研究,已經超過了電力系統***習慣上***的範疇,滲透到了電工理論、電網理論、電力電子學、電氣技術、數字訊號處理、計算技術、系統模擬、控制理論與控制技術等其它學術領域。並已形成自己特有的理論體系、分析研究方法、控制與治理技術、監測方法與技術、限制標準與管理制度。通過這些研究與實踐,一門新的邊緣分支學科正在形成。這門新學科與<環境電磁工程學》類比,可叫做《電力環境工程學》。〈電力環境工程學>研究電力汙染產生的物理機理和分析方法;電力汙染的測量技術、資訊處理與監控系統;危害的機理、範圍及可容度;控制、消除或抑制的措施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理論與技術問題。這門新學科的雛形已經可以從近年出版的一些論著中看到。

  電力汙染隨著現代電力的發展不斷出現並日趨嚴重。電力汙染與系統關係密切,實質上是電能質量問題,涉及面廣,具有獨特的複雜性,難於認識並難於治理。電力汙染也隨著技術的發展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並最終將與電網執行控制結合起來。電力汙染的理論發展與實踐,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與工程實踐,並因此而形成一門新的邊緣分支學科一電力環境工程學。

  參考文獻:

  [1]吳競呂編著,供電系統諧波,中國電力出版社,1998年;

  [2]陸廷信編著。供電系統中的諧波分析測量與抑制,機械工業出版社,1990年:

  [3]張一中等編著,電力諧波,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2年;